腸易激綜合征中醫分型治療秘方腸易激綜合征是常見的腸道功能性疾病,主要累及大腸或小腸,是由腸管運動與分泌功能異常所引起。其特點是腸道無結構上的缺陷,但對刺激有過度的反應或反常現象。過去曾稱為“結腸功能紊亂”、“結腸痙攣”、“黏液性或過敏性結腸炎”等,但實質上腸道并無炎癥,功能異常也不僅局限于結腸,因而以此名取代。 本病的病因可能與精神、飲食、藥物、感染等因素有關。病理改變纖維腸鏡可見腸管痙攣,充氣激惹性疼痛,黏液分泌可能增加或可見極輕度的充血、水腫。臨床表現為腹痛、便秘,腹瀉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黏液性大便,常伴有消化不良、植物神經紊亂及輕度精神癥狀。體檢可觸及乙狀結腸腸段,有敏感性壓痛。血、尿、糞常規檢查、X線鋇劑造影、結腸鏡檢無器質性改變。 本病屬于中醫學“腹痛”、“泄瀉”、“便秘”等證范疇。其病因不外情志所傷,飲食不節,六淫入侵,導致脾胃腸道功能失常而發病。辨證分以下4型治療。 肝氣乘脾 由于憂郁傷肝,肝失條達,氣機不暢,逆犯脾胃,納化失常,迫氣下行而致。癥見腹脹腹痛,腸鳴泄瀉,大便清稀,水氣并下,瀉后痛緩,與情緒有關。舌質淡,苔薄白,脈象弦細。治宜抑肝扶脾,理氣燥濕。方選痛瀉要方化裁,藥用白術、白芍、陳皮、防風、柴胡、蒼術、枳殼、厚樸、蘇梗、芡實、川楝子、廣木香等。 脾胃虛弱 由于飲食不節,損傷脾胃,運化失職,升降失常,水谷下注,并走大腸而致。癥見大便溏瀉,遇油膩甚,腹脹不適,食少納差,面色萎黃,身倦肢困。舌質淡,苔白,脈象細弱。治宜健脾益胃,理氣溫中。方選砂半理中湯化裁,藥用砂仁、半夏、黨參、白術、干姜、枳殼、附子、陳皮、白扁豆、薏苡仁、炒山藥、炙甘草等。 寒濕阻滯 由于外感寒邪,內傷飲食,累及脾胃,寒濕內生,阻遏脾陽,下注大腸而致。癥見便溏或泄,糞質清稀,或下白黏,里急后重,頭身重困,脘悶納呆。舌質暗淡,苔薄白,脈象沉細。治宜溫中散寒,健脾燥濕。方選胃苓湯化裁,藥用蒼術、厚樸、陳皮、白術、茯苓、桂枝、豬苓、炮姜、車前子、肉豆蔻等。 脾腎兩虛 由于久病不愈,引起腎陽虧虛,不能溫煦脾土,運化失職,大腸傳導失常而致。癥見五更泄瀉,完谷不化,瀉后腹痛,遷延日久,腰膝酸軟,四肢欠溫。舌質淡胖,苔白,脈象沉遲。治宜健脾補腎,溫陽固澀。方選四神丸加味,藥用肉豆蔻、補骨脂、五味子、吳茱萸、赤石脂、白芍、干姜、延胡索、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等。 脾胃虛弱 癥見上腹脹滿,痞塞不舒,腸鳴轆轆,干嘔或嘔吐、下利。舌苔薄黃而膩,脈象弦數。治宜健脾和胃,開結除滿。方選半夏瀉心湯加減,藥用黨參、白術、半夏、干姜、黃連、黃芩、枳殼、厚樸、木香、砂仁、陳皮、甘草等。 1.1腹瀉為主型 (1)肝郁脾虛證:每因抑郁惱怒或情緒緊張時,發生腹痛泄瀉,或見腹中雷鳴,攻竄作痛,得矢氣噯氣或便后痛減,可伴有心煩易怒,失眠多夢,胸脅脹悶,噯氣食少,痞滿飽脹,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2)脾虛濕盛證:腹部不適或疼痛,大便稀溏,遷延反復,稍進油膩或寒涼食物,則大便次數明顯增多,可伴有納呆食少,脘悶不舒,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胖或見齒痕,苔白膩,脈弱。 (3)寒熱錯雜證:腹痛不適,大便稀溏,瀉下不爽,或偶見便秘,可伴有脘腹痞滿,口苦口干,不欲多飲,舌淡紅或邊尖紅赤,苔薄黃,脈弦滑。 (4)脾腎陽虛證:臍腹冷痛,腹中雷鳴,黎明泄瀉或遇冷則泄,瀉下完谷,瀉后則安,可兼見腰背痠痛,形寒肢冷,女子月經不調,男子陽痿早泄,舌淡苔白;脈沉細。 1.2便秘為主型 (1)氣機郁結證:腹痛腹脹,得矢氣稍緩,便或干或不干,但欲便不得,排出不暢,每于情志不暢時便秘加重,可伴見噯氣頻作,胸脅痞滿,心情不暢,喜善太息,舌紅,苔薄白膩或薄黃膩,脈弦。 (2)血虛陰虧證:腹痛不適,便質燥結如球,排便艱難,可伴見頭暈心悸,失眠多夢,面色、唇甲不華,舌質淡紅或紅赤,苔薄白或少苔,脈細弱。 1.3腹瀉便秘交替型 可根據不同階段的癥候特點分別參照泄瀉為主型或便秘為主型進行辨證。 2 辨證治療 2.1腹瀉為主型 2.1.1 肝郁脾虛證 (1)治法:舒肝健脾,抑木扶土。 (2)方藥:痛瀉要方合四逆散加減。白芍15g、白術15g、防風6g、陳皮9g、枳殼12g、甘草9g、茯苓15g等。 腹痛明顯者,重用白芍24g、甘草12g以柔肝和脾,緩急止痛;胸脅脘腹脹痛者,可加柴胡9g、香附9g以加強舒肝解郁之力;若大便稀溏,脾虛明顯者,可加黨參12g、扁豆12g、薏苡仁15g以增強健脾化濕之功;腹痛較甚,痛點固定,兼有血瘀者,加三七粉沖服3g等活血化瘀止痛;心煩失眠者,可加郁金12g、合歡皮15g、生龍牡先下,各30g以加強解郁安神,寧心定志之功。 (3)中成藥:逍遙丸,每次9g,每日3次。 2.1.2 脾虛濕盛證 (1)治法:健脾益氣,淡滲利濕。 (2)方藥:參苓白術散加減。黨參12g、茯苓15g、白術15g、山藥15g、白扁豆12g、蓮子肉12g、砂仁6g、薏苡仁15g、葛根12g等。 濕濁內盛,舌苔厚膩,脘悶納呆者,加蒼術12g以燥濕化濁;脘腹疼痛,脹滿不適,氣滯較甚者,加柴胡9g、木香9g以疏肝理氣,消脹除滿;若久瀉不愈,腹部墜脹,兼有脫肛者,可用補中益氣湯化裁,以益氣升陽。 (3)中成藥:參苓白術丸,每次6g,每日3次。 2.1.3 寒熱錯雜證 (1)治法:辛開苦降,調理脾胃。 (2)方藥:半夏瀉心湯加減。黃芩9g、黃連9g、干姜12g、半夏12g、黨參12g、甘草9g、大棗9g等。 兼見胸脅脹滿,抑郁寡歡者,加柴胡9g、香附9g以舒肝解郁,兼腸鳴漉漉,痛則欲泄者,加白術15g、白芍12g、葛根12g抑肝扶脾,升陽止瀉。 (3)中成藥:腸胃康顆粒,每次8g,每日3次。 2.1.4 脾腎陽虛證 (1)治法:溫補脾腎,固澀止瀉 (2)方藥: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加減。制附子6g,黨參12g、白術15g、干姜9g,補骨脂12g,肉豆蔻12g,吳茱萸6g,五味子12g,炙甘草9g等。 若年老體弱,中氣下陷,加黃芪18g、葛根12g以補中升提;久泄不止加赤石脂12g、禹余糧12g、訶子肉9g以澀腸固瀉。 (3)中成藥:①四神丸,每次6g,每日3次;②固本益腸片,每次8片,每日3次。 2.2便秘為主型 2.2.1 氣機郁結證 (1)治法:疏肝解郁,理氣導滯。 (2)方藥:四逆散合五磨飲子加減。柴胡9g、白芍12g、當歸12g、炒枳實12g、檳榔15g、木香9g、大腹皮15g、烏藥15g、沉香末沖服3g、火麻仁15g、郁李仁12g。鑒于IBS是一種慢性疾病,應避免長期使用大黃等刺激性瀉藥。 氣郁日久化火,口苦咽干者,加生地15g、山梔12g清肝泄火;腹痛較甚,痛點固定,兼有血瘀者,加桃仁打碎12g、三七粉沖服3g等活血化瘀止痛。 2.2.2 血虛陰虧證 (1)治法:養血潤燥,滋陰通便。 (2)方藥:四物湯合增液湯加減。當歸30g、生熟地各15g、赤白芍各15g、川芎6g、元參15g、麥冬15g、生首烏15g、枳實10g等。 腹脹脘痞明顯者,加厚樸15g以增強行氣之力;伴有心煩口干,舌紅少津者,可加知母12g,石斛24g以清熱養陰。 (3)中成藥:蓯蓉通便口服液,每次10ml至20ml,每日1次。 2.3腹瀉便秘交替型 可根據不同階段的癥候特點分別參照泄瀉為主型或便秘為主型進行辨證治療。 3.驗方舉隅 方1(黃芪術芍湯) 方法:黃芪15,升麻5,炒白術9,陳皮6,炒防風9,白芍12,辣蓼30.水煎服日一劑。15天為1療程。 效果:治療34例,痊愈20例,有效8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82.1%.所治愈20例中,服藥1療程者6例,2療程者10例,3療程者3例,4療程者1例,隨訪半年均未見復發。 方2(仙橘湯) 方法:炒檳榔1.2克,仙鶴草30克,桔梗8克,白槿花、炒白術、白芍各9克,廣木香、甘草、烏梅炭各4.5克. 效果:筆者應用于臨床,確有較好之作用,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效果較好。但也有失敗之病例 方3(固腸丸) 方法:烏梅肉、肉豆蔻、訶子肉、罌粟殼、蒼術、人參、茯苓、木香。 現罌粟殼已不易得也。 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 一、診斷 (一)疾病診斷 1.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腸易激綜合征中醫診療共識意見(2010年)。 診斷要點:泄瀉以腹痛、大便糞質清稀為主要依據?;虼蟊愦螖翟龆?,糞質清稀,甚則如水樣;或瀉下完谷不化。常先有腹脹腹痛,旋即泄瀉。 2.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胃腸動力學組腸易激綜合征診斷和治療的共識意見(2008年)。 反復發作的腹痛或不適,診斷前癥狀出現至少6個月,最近3個月內每個月至少有3天出現癥狀,合并以下2條或多條: 1.排便后癥狀緩解。 2.發作時伴有排便頻率改變。 3.發作時伴有大便性狀(外觀)改變。 不適意味著感覺不舒服而非疼痛。在病理生理學研究和臨床試驗中,篩選可評估的患者時,疼痛和(或)不適出現的頻率至少為每周2天。 (二)證候診斷 1.肝郁脾虛證:每因情志怫郁即腹痛腸鳴泄瀉,瀉后痛減,脘痞胸悶,急躁,易怒,噯氣少食,舌邊紅,苔薄白,脈弦2.脾胃虛弱證:腹痛隱隱,胸悶不舒,餐后即瀉,大便時溏時瀉,夾有黏液,面色萎黃,肢體倦怠,舌淡苔白,脈沉細弱。 3.脾腎陽虛證:晨起腹痛即腹瀉,完谷不化,腹部冷痛,得溫痛減,形寒肢冷,腰膝酸軟;不思飲食,舌淡胖,苔白滑,脈沉細。 4.脾虛濕盛證:大便時溏時瀉,餐后即瀉,夾有黏液,腹痛隱隱,綿綿不休,勞累或受涼后發作或加重,神疲納呆,四肢倦怠,舌淡邊有齒痕苔白膩,脈虛弱。 二、治療方案 (一)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中成藥 1.肝郁脾虛證 治法:抑肝扶脾 推薦方藥:腹瀉藥方加減。白術、炒白芍、防風、陳皮、郁金、佛手、茯芩、太子參。 中成藥:加味逍遙丸、舒肝丸等。 2.脾胃虛弱證 治法:健脾益氣 推薦方藥:生芩白術散加減,黨參、白術、茯苓、桔梗、山藥、砂仁(后下)、薏仁、蓮肉。 中成藥:參苓白術丸等。 3.脾腎陽虛證 治法:溫補脾腎 推薦方藥: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加減。泡附子、干姜、黨參、白2.脾胃虛弱證:腹痛隱隱,胸悶不舒,餐后即瀉,大便時溏時瀉,夾有黏液,面色萎黃,肢體倦怠,舌淡苔白,脈沉細弱。 3.脾腎陽虛證:晨起腹痛即腹瀉,完谷不化,腹部冷痛,得溫痛減,形寒肢冷,腰膝酸軟;不思飲食,舌淡胖,苔白滑,脈沉細。 4.脾虛濕盛證:大便時溏時瀉,餐后即瀉,夾有黏液,腹痛隱隱,綿綿不休,勞累或受涼后發作或加重,神疲納呆,四肢倦怠,舌淡邊有齒痕苔白膩,脈虛弱。 二、治療方案 (一)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中成藥 1.肝郁脾虛證 治法:抑肝扶脾 推薦方藥:腹瀉藥方加減。白術、炒白芍、防風、陳皮、郁金、佛手、茯芩、太子參。 中成藥:加味逍遙丸、舒肝丸等。 2.脾胃虛弱證 治法:健脾益氣 推薦方藥:生芩白術散加減,黨參、白術、茯苓、桔梗、山藥、砂仁(后下)、薏仁、蓮肉。 中成藥:參苓白術丸等。 3.脾腎陽虛證 治法:溫補脾腎 推薦方藥: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加減。泡附子、干姜、黨參、白術、山藥、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甘草。 中成藥:附子理中丸等。 4.脾虛濕盛證 治法:健脾祛濕 推薦方藥:香砂枳術丸加減。木香、砂仁(后下)、枳殼、白術、黨參、茯苓、桔梗、山藥、苡仁、蓮肉。 中成藥:香砂六君子丸、五苓片等。 (二)辯證選擇靜脈滴注中藥注射液 (三)其他療法:根據病情可選擇針灸、紅外線照射、藥物離子導入、中藥泡洗、按摩療法、提肛運動等療法。 (四)調攝 1、心理干預 首先告訴患者通過檢查分析已排除器質性疾病,而確診為泄瀉病,科學準確說明疾病的性質和預后,是一種良性的功能性疾病,經過治療調理是完全可以治愈的,糾正患者曲解的認知,達到正確認知自己的病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通過與患者的交流,分析暴露其與泄瀉病有關的心理機制,阻斷心理因素與臨床癥狀之間的惡性循環,調整患者的情緒和行為,建立合理規律的生活方式,以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生活質量。 2、飲食調攝 應建議患者對飲食種類進行認真評估,盡量避免能使自己產生胃腸不適的食物。針對泄瀉病患者,在治療期間,應避免煙酒、辛辣肥甘食物的攝入,如咖啡、濃茶等。 3.提肛 提肛運動坐、臥和站立時均可進行。方法如下:思想集中,收腹,慢慢呼氣,同時用意念有意識地向上收提肛門,當肺中的空氣盡量呼出后,屏住呼吸并保持收提肛門2~3秒鐘,然后全身放松,讓空氣自然進入肺中,靜息2~3秒,再重復上述動作;同樣盡量吸氣時收提肛門,然后全身放松,讓肺中的空氣自然呼出。每日1~2次,每次30下或5分鐘。此鍛煉方法應長期堅持。 腸易激綜合征屬胃腸功能紊亂性疾病,它具有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及大便性狀異?;蝠ひ罕愕扰R床癥候群。部分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僅僅表現為腹痛,而無腹脹、排便習慣及大便性狀的改變,臨床上把這種腸易激綜合征稱為腹痛型腸易激綜合征。中醫認為,本綜合征屬“腹痛”范疇,筆者按以下五型辨治常能獲得滿意療效。 氣機郁滯證 癥見脘腹疼痛,脹滿不舒,痛引兩脅,時聚時散,攻竄不定,得噯氣矢氣則舒,遇憂思惱怒則劇,苔薄白,脈弦。治宜疏肝解郁,理氣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鈴子散加減。藥用柴胡、枳殼、香附、陳皮、芍藥、甘草、川芎、炒延胡索、炒川楝子等。 瘀血阻滯證 癥見腹痛如錐如刺,痛勢較劇,腹內或有結塊,痛處固定而拒按,經久不愈,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治宜活血化瘀,理氣止痛。方用少腹逐瘀湯和芍藥甘草湯化裁。藥用當歸、川芎、白芍、蒲黃、五靈脂、沒藥、延胡索、小茴香、肉桂、干姜、炙甘草等。 中臟虛寒證 癥見腹痛綿綿,時作時止,痛時喜按,喜熱惡冷,得溫則舒,饑餓勞累后加重,得食或休息后減輕,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形寒肢冷,胃納不佳,大便溏薄,面色不華,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治宜溫中補虛,緩急止痛。方用小建中湯出入。藥用桂枝、飴糖、生姜、大棗、芍藥、甘草、炙黃芪、茯苓、人參、白術、吳茱萸、干姜、川椒、烏藥等。 寒邪內阻證 癥見腹痛急起,劇烈拘急,得溫痛減,遇寒尤甚,惡寒身蜷,手足不溫,口淡不渴,小便清長,大便自可,苔薄白,脈沉緊。治宜溫里散寒,理氣止痛。方用良附丸合理中湯進退。藥用高良姜、烏藥、香附、陳皮、黨參、干姜、炒白術、炙甘草等。 濕熱下注證 癥見腹部脹痛,得熱痛增,遇冷則減,便溏不爽,小便短赤,苔黃燥或黃膩,脈滑數。治宜通利二便,清熱除濕。方用葛根芩連湯和導赤散增損。藥用葛根、黃芩、黃連、甘草、竹葉、木通、生地、白芍等。 痛瀉要方合半夏瀉心湯加減 :腸易激綜合征;處方;柴胡12克,枳殼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陳皮10克,防風10克, 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分服。 脾虛加黨參15克、茯苓15克; 便秘者加生白術30克、川樸10克、萊菔子10克; 腹痛加延胡索15克; 腹瀉加木香10克、焦山楂15克、 黏液便加黃連10克、秦皮15克。 其他療法 1,針灸療法:可取中脘、足三里、天樞、大橫等穴位,補虛瀉實。筆者用玄應針法取各應框(N1/8,E0),亦取得較好之效果,一般多取足陽明與足厥陰相配合。此外,艾灸神厥亦為不錯的方法,尤適于虛寒患者。 2,穴位貼敷:訶子肉、干粟殼、赤石脂各128克,煅龍骨64克,乳香、沒藥各15克。熬膏備用,用時取膏貼于關元穴上。本方來源于清代外治名醫吳尚先之《理瀹駢文》。唯粟殼不易得也。 |
|
來自: 神醫圖書館318 > 《腸郁=腸道易激綜合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