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圣典"。處處表現了道家與兵家的哲學,被稱為鎮國之寶。 1.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孫子兵法·虛實篇》 孫子認為,戰場上形勢瞬息萬變,不能拘泥于某種作戰的形式,正像水本無固定的形態一樣,放在圓容器中它就是圓的,放在方容器中它就是方的。能夠根據敵人數量的多少,裝備的好壞,士氣的高低,指揮員素質如何,軍需供應怎樣而機動靈活地采取對策,才能奪取勝利。 2.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 ——《孫子兵法·謀攻篇》 知道什么情況下可以打,什么情況下不可以打的將領,就能打勝仗。能審時度勢,知己知彼的將領在戰爭中善于采用靈活機動的戰術,打得贏便打,打不贏不打,不受感情支配,不盲目行動,這樣自然能打勝仗。 3.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孫子兵法·軍爭篇》 孫子把士氣分為三種: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善于指揮作戰的將領,要避開敵人的銳氣,等到敵人士氣衰落、疲憊時再去攻擊它。 4.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孫子兵法·計篇》 戰爭是一種用假象來欺騙和迷惑對方的學問。所以,本來自己強大,卻要偽裝成弱??;本來具有戰斗力,卻要偽裝成不堪一擊;本來已逼近敵人,卻要偽裝成相距甚遠;本來要向遠處,卻偽裝成要向近處。 5.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 ——《孫子兵法·計篇》 對敵人要以小利誘惑他,使他上鉤;要擾亂敵人,趁機戰而勝之;當敵人實力雄厚時,要防備他可能進攻自己;當敵人力量強大時,就要避其鋒芒,保存實力。 6.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孫子兵法·計篇》 趁敵人沒有防備的時候進攻,采取敵人意想不到的出擊行動。 7.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孫子兵法·謀攻篇》 既了解敵人的長處和短處,又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就能百戰百勝,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8.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孫子兵法·謀攻篇》 用兵的原則,有十倍于敵的兵力就包圍敵人,有五倍于敵的兵力就進攻敵人,有一倍于敵的兵力就要設法分散敵人,有與敵相等的兵力要設法擊敗敵人,兵力比敵人少就要退卻,實力不如敵人就要避免決戰。 9.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出自《孫子兵法·九地篇》 把軍隊置于必死之地,身陷絕境,反而能轉危為安。保存下來,取得勝利。 10.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孫子兵法·謀攻》 ![]() 百戰百勝固然好,但不是好中之好;不經過戰爭而使敵人屈服,才稱得上好中之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