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摘自《孫子兵法·九地篇》 解釋:把軍隊置于必死之地,身陷絕境,反而能轉危為安。 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摘自《孫子兵法·謀攻篇》 解釋:用兵的原則,有十倍于敵的兵力就包圍敵人,有五倍于敵的兵力就進攻敵人,有一倍于敵的兵力就要設法分散敵人,有與敵相等的兵力要設法擊敗敵人,兵力比敵人少就要退卻,實力不如敵人就要避免決戰。 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摘自《孫子兵法·虛實篇》 解釋:用兵的規律就像自然現象一樣,“五行”相生相克,四季依次交替,白天有短有長,月亮有缺有圓,永遠處于變化之中。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摘自《孫子兵法·謀攻篇》 解釋:上等的軍事行動是用謀略挫敗敵方的戰略意圖或戰爭行為,其次就是用外交戰勝敵人,再次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摘自《孫子兵法·虛實篇》 解釋:水因地勢的高下而制約其流向,用兵則要依據敵情而決定其取勝方針,所以用兵作戰沒有固定不變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流沒有固定的形狀一樣,能依據敵情的變化而取勝的,就稱得上用兵如神了。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摘自《孫子兵法·始計篇》 解釋:敵人貪心就用小利來引誘他上當;敵人混亂就乘機攻取他;敵人實力雄厚就要謹慎防備;敵人強大就暫時避開其鋒芒;敵人容易沖動發怒,就設法挑逗他,使其失去理智;對于小心謹慎的敵人,要千方百計驕縱他,使其喪失警惕;敵人安逸就設法騷擾他,搞得他疲勞不堪;內部團結的敵人,要設法離間他,讓他分裂。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摘自《孫子兵法·軍形篇》 解釋:善于防守的,隱蔽自己的兵力如同深藏于地底,使敵人無形可窺;善于進攻的,展開自己的兵力如同神兵天降。 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摘自《孫子兵法·謀攻篇》 解釋:了解敵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戰斗都不會有危險;不了解對方但了解自己,勝負的機率各半;既不了解對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戰必有危險。 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摘自《孫子兵法·謀攻篇》 解釋:百戰百勝固然好,但不是好中之好;不經過戰爭而使敵人屈服,才稱得上好中之好。 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摘自《孫子兵法·兵勢篇》 解釋:善出奇謀的將帥,戰法變幻就像天地自然那樣變化無窮,像大江大河那樣奔流不竭。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摘自《孫子兵法·始計篇》 解釋:趁敵人沒有防備的時候進攻,采取敵人意想不到的出擊行動。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摘自《孫子兵法·兵勢篇》 解釋:大凡用兵作戰,總是以正兵當敵,以奇兵取勝。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摘自《孫子兵法·九變篇》 解釋:帥有五個致命的弱點:只知硬拼,就有被殺的危險;貪生怕死,就有被擄的危險;剛忿急躁,就有被輕侮的危險;清廉自好,就有被污辱的危險;寬仁愛民,就有被煩擾的危險。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摘自《孫子兵法·始計篇》 解釋:戰爭,是國家的大事,是關系到多少人生死和國家存亡的大問題,不能不慎重對待。 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摘自《孫子兵法·軍形篇》 解釋:那些善于用兵打仗的人。總是預先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來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時機。 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摘自《孫子兵法·火攻篇》 解釋:國君不可因一時憤怒就發動戰爭,將帥不可因一時氣忿而出陣求戰。對國家有利才能出兵,不利就應停止行動。 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摘自《孫子兵法·軍爭篇》 解釋:善于統兵打仗的人,總是會避開敵人銳氣強盛的時候,趁其士氣衰竭時才發動攻擊。 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摘自《孫子兵法·謀攻篇》 解釋: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透徹,打多少場仗都不會有危險。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摘自《孫子兵法·軍形篇》 解釋:善于用兵作戰的人,總是首先制造不可被敵戰勝的條件,并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使自己不被戰勝,其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敵人能否被戰勝,在于敵人是否給我們以可乘之機。 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摘自《孫子兵法·虛實篇》 解釋:用兵的規律像水的流動,水避開高處而向低處奔流,用兵的規律是避開敵軍的主力或者防守牢固之處,而攻擊其薄弱的地方。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摘自《孫子兵法·軍形篇》 解釋:善于防守的人,能夠很好地隱藏自己,仿佛深藏于地下一樣;善攻的人,總是能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一旦發動攻擊就仿佛從空中下擊,勢如破竹。 無約而請和者,謀也摘自《孫子兵法·行軍篇》 解釋:敵人尚未受挫而主動請求講和的,是另有陰謀。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摘自《孫子兵法·謀攻篇》 解釋:懂得什么條件下可以打或者不打的,能夠勝利。 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如脫兔,敵不及拒。摘自《孫子兵法·九地篇》 解釋:戰爭開始的時候,軍隊像處女一樣莊重、嫻靜,讓敵人沒有防備;而戰爭打響后,就像脫兔一樣風馳電閃地行動,讓敵人來不及抵抗。 辭卑而益備者,進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摘自《孫子兵法·行軍篇》 解釋:敵人派來的使者措辭謙恭卻正在加緊戰備的,是準備進攻;使者措辭強硬而擺出前進姿態的,是準備撤退。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于毀折者,節也。摘自《孫子兵法·兵勢篇》 解釋:急流的迅疾,以致能夠漂走石頭的原因,是因為它的氣勢;鷙鳥高飛猛擊,以致能捕殺鳥雀的原因,是因為節奏恰當的緣故。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摘自《孫子兵法·虛實篇》 解釋:帶兵的基本戰術要象水往低處流那樣,不吃眼前虧,避其鋒芒,從敵人的薄弱之處打擊。用兵在于隨機應變,象水那樣形狀隨容器的變化而變化 。 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摘自《孫子兵法·虛實篇》 解釋:我方把兵力集中在一起,設法使敵人的兵力分散為十份,于是,我方可以用十倍的兵力去打擊敵人。 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摘自《孫子兵法·軍爭篇》 解釋:能夠事先知道,用迂回進軍的方式以迂為直地實現更快到達預定戰場目的這一方法就能取勝,這是行軍作戰爭奪先制有利條件的方法。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摘自《孫子兵法·行軍篇》 解釋:敵人逼近而能保持安靜,是因為占據著險要地形;敵人遠道而來向我們挑釁,是想引誘我軍前進;敵人不搶占險要地形而在平地駐扎,定有它的好處和用意。 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摘自《孫子兵法·軍形篇》 解釋:古代所謂善于用兵的人,只是戰勝了那些容易戰勝的敵人罷了。 孫子兵法明版本極為罕見.真歸案 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摘自《孫子兵法·作戰篇》 解釋:要使將士們英勇殺敵,便要激發他們同仇敵愾的士氣;要使士卒勇于奪取敵軍的物資,便需借助于物質獎勵。 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摘自《孫子兵法·謀攻篇》 解釋:力量弱小的軍隊如果只知堅守硬拼,就會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摘自《孫子兵法·虛實篇》 解釋:攻擊時,向敵人來不及急救的地方進軍;進軍時,向敵人意料不到的地方挺進,定能獲勝。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摘自《孫子兵法·地形篇》 解釋:對待士卒像嬰兒,士卒就可以和他一起去跳急流深谷;對待士卒像愛子,士卒就可以和他一起去戰場赴死。 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摘自《孫子兵法·軍爭篇》 解釋:敵人偽裝失敗退卻,切勿追趕;敵人士氣正盛時,切勿進攻;敵人為引誘你投下的誘餌,切勿吞食。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摘自《孫子兵法·九地篇》 解釋:用兵的情勢就是要迅速,乘敵人措手不及的時機動手,走敵人意料不到的路,攻擊敵人沒有戒備的地方。 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摘自《孫子兵法·作戰篇》 解釋:只聽說用兵打仗時,即便方法笨拙也要速戰速決,沒有見過求巧而長久作戰的。 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摘自《孫子兵法·作戰篇》 解釋:換上我軍的旗幟,將其混合編入自己的車陣之中;對于敵人的俘虜,要給予優待、撫慰和使用他們。這樣就會戰勝敵人而使自己日益強大。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摘自《孫子兵法·作戰篇》 解釋: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兵員不再次征調,糧餉也不用多次轉運。各項軍用從國內征取后,糧草補給在敵國就地解決。 怯生于勇,弱生于強。摘自《孫子兵法·兵勢篇》 解釋:一方怯懦,是因為對方更勇敢;一方弱小,是因為對方更強大。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摘自《孫子兵法·始計篇》 解釋:將領必須具備智慧、誠信、仁愛、勇敢、嚴格的品質。 多算勝,少算不勝摘自《孫子兵法·始計篇》 解釋:具備致勝條件多就勝,少就不能取勝。 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摘自《孫子兵法·作戰篇》 解釋:真正懂得用兵之道、深知用兵利害的將領,掌握著民眾的生死,主宰著國家的安危。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早于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約2300年,被譽為“兵學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