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轉予于恤,靡所止居? 祈父,予王之爪士。胡轉予于恤,靡所厎止? 祈父,亶不聰。胡轉予于恤?有母之尸饔。 注釋 ⑵恤:憂愁。 ⑶靡所:沒有處所。 ⑷厎(zhǐ):停止。 ⑸亶(dǎn):確實。聰:聽覺靈敏。 ⑹尸:借為“失”。饔(yōng):熟食。 譯文 司馬!我是君王的武士。為何讓我去征戍?跑來跑去無休止。 司馬!腦子的確不好使。為何讓我去征戍?家中老母沒飯吃。 鑒賞 全詩三章,皆以質問的語氣直抒內心的怨恨。風格上充分體現了武士心直口快、敢怒敢言的性格特征。沒有溫柔含蓄的比或興,詩一開頭便大呼“祈父!”繼而厲聲質問道:“胡轉予于恤?靡所止居。”意思是說:“為什么使我置身于險憂之境,害得我背井離鄉,飽受征戰之苦?”第二章與此同調,但復沓中武士的憤怒情緒似乎在一步步增加,幾乎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且自古兵政,亦無有以禁衛戍邊者”(方玉潤《詩經原始》)。武士說:“可你這司馬,卻為何不按規定行事,派我到憂苦危險的前線作戰呢?”作為軍人,本不該畏懼退縮。在國難當頭之際,當飲馬邊陲,枕戈待旦。武士再次質問:“可你這司馬太糊涂了,就像耳朵聾了聽不到士兵的呼聲,不能體察我還有失去奉養的高堂老母。”在第三章里,武士的質問變為對司馬不能體察下情的斥責。同時也道出了自己怨恨的原因和他不能毅然從征的苦衷。“三呼而責之,末始露情”(姚際恒《詩經通論》)。 對于溫柔敦厚的詩國傳統來說,這首詩似乎有過分激烈、直露的嫌疑,但直抒胸臆,快人快語,亦不失為有特色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