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練返還功幾十年,尤其對“提睪功”頗有心得,可在日常生活中以及站、坐、臥都能練,尤其配合太極拳練,得心應手,循經悟道,其功效尤為顯著。“提睪功”是藏性之關所,命修之主要部位,所以凡修性養精者,必須重視這個海底輪、關竅的修煉。 我對提陰腎的體會,從剛開始有序的復雜的規范的動作,逐漸轉變為無動作,沒有條條框框的無為修恃,只要掌握要領,可以不拘時間、地點、方式,其關鍵是什么呢?首先是“腹提”,用暗勁提起睪丸、陰囊以及會陰部。我們平時對收肛的感覺比較明顯,就是把肛門提起收縮,也是比較容易做到的。然后將會陰部以及前陰同時提起,剛開始感覺不明顯,需要配合一系列的動作,還要開胯、腹提,尾閭向前抄起,再用暗勁提起,則男性其睪丸和陰囊有明顯向上的收縮感,睪丸緊貼腹股溝。大凡老年人的陰囊和睪丸,隨著年齡的增高,體質的下降,其睪丸與陰囊也隨之下垂。而練“返還功”有素者,雖年邁而能保持青年人的睪丸,其體力也相當健壯。 在太極拳推手時,我們也使用“提陰腎”,睪丸收起緊貼或潛入腹股溝,會陰收縮提起,這樣就能使全身輕松而靈活,適變而靈動,這里是太極的“坤”地,是海底輪,是練精化氣之發源地,又是能量蓄勁的動力。 如果說一個練功者,練得大腹肚皮,雖然看上去重心穩,其實是呆滯的,失于靈變,絕對不是一個競技高手,也不是健康身體的象征。所以在練太極拳時,必須收腹體肛,動作配合腹式呼吸,也就是丹田呼吸,吸氣時會陰提起,睪丸緊貼腹溝,練到相當成熟時,你會感覺到會陰座輪發熱,這就是我們講的海底發動,是練精化氣的過程。學練“提腎陰”應當循序漸進,但一旦掌握了技巧,掌握了循經周天,則可以隨心所欲,不必拘泥于動作的正確與否,從有為的鍛煉方式進入到無維修恃。 古代的養生書籍中也頗有提起此種練法,但大多簡單使學者無從著手。我于80年代曾傳教過許多“返還功”學者,大多在治療期間頗有信心,待康復后也隨之而丟掉。我曾經練過許多功法,也是有隨練隨丟的習慣。老師說功夫要連在身上,不要練在手上,練在口上,而是像太極拳要領一樣,掌握得絕對正確。太極拳的要領主要有“含胸拔背”、“虛領頂勁”,我們剛開始學習時,經常會顧此失彼,覺得非常難學,但一旦掌握了技巧,就會很自然地遵循這個法規,無需擔心動作的正確,這對練太極拳來講人人都會知道,這些要領自然會合上節拍。還有諸如“舌抵上腭”,凡練內家拳以及丹功修練者,都能自覺地做到這一點,似乎主動地養成了一種良性習慣。但是有些人并不重視,主要還是不理解它的重要性,我們在練功時有意無意地形成了習慣,只要進入“功態”自然就會“舌抵上腭”,即使在睡夢中有時也會進入“功態”,舌頭自然會不自主地抵著上腭,又名“搭鵲橋”,所謂:“引天河水于上腭,精神溝通任督兩脈”,大凡練功有素者都會有這樣的體會。 提陰腎(提睪功)在初級學練階段,必須循序漸進,練至相當程度,睪丸自能上升抵恥骨,陰囊收縮,并借助于按掌、搓擦其效更顯。如此慢慢精熟后,稍用暗勁一提,會陰部收緊,睪丸就很輕松地上提入腹股溝。所以我們在行、坐、臥、立都能提腎陰,有時碰到緊急的特殊情況,或與人競技,與人推手,都會不自覺地受會陰、提睪丸、舌抵上腭。就如練太極拳掌握要領那么自然。 經常修連提腎陰(提睪功)者,對身體的健壯,內功的增進都非常重要。尤其我們可以觀察到兒童,大凡健康的兒童,陰囊緊縮,而體質差的兒童,陰囊就會松弛,即使生病也會有明顯的變化。 太極拳是高級的內功修恃,結合《道生返還功》之提腎陰,它將發揮勁源的潛能,也是開發生命真元之性地,且可忽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