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臍療法屬中醫外治法之一種,簡稱臍療。臍療是指將藥物做成適當劑型(如糊、散、丸、膏等)敷于臍部,或在臍部給以某些物理刺激(如艾灸、針刺、熱熨、拔罐等)以治療疾病的方法。換言之,臍療是以臍(神闕穴)處為用藥或刺激部位,以激發經氣,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調節人體陰陽與臟腑功能,從而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1 敷臍療法的歷史沿革 1. 1 萌芽時期 藥物敷臍療法屬于中醫外治法的范疇,是從古代藥熨、敷療法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臍療法歷史悠久,其淵源雖無文字可考,但據彭祖蒸臍和太乙真人熏臍法防病治病的傳說和后世典籍記載的推測,至少早在殷商時期便已開始應用。若見諸于文字,成書于春秋時期的醫學專著《五十二病方》中已有臍療填藥、敷藥、涂藥及角灸臍法的記載,此可謂開臍療實際運用之先河 《彭祖小續命蒸臍法》中云:“臍者,腎間之動氣也,氣通百脈,布五臟六腑,內走臟腑經絡,使百脈和暢,毛竅通達。” 《靈樞·營衛篇》曰:“足厥陰肝……其別支循脊入骶屬督脈,上過毛中上行入臍中”。這說了臍與臟腑、經絡的聯系,并為后世敷臍療法的應用奠定了實的理論基礎。《難經·六十六難》:“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命也,十二經之根本”,認為臍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氣舍,為氣之匯海,五臟六腑之本。這些論述無疑為臍療法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晉·皇甫謐在其所著的我國第一部針灸專著《針灸甲乙經》中,明確指出臍中禁刺,并運用灸臍法治療不孕癥、水腫、腹水、臍疝、腹痛、腸鳴、氣上沖心等病癥,至今仍有臨床指導意義。 晉·葛洪在《肘后備急方》中,已經開始運用常見的藥物(如食鹽、人尿等)填入臍部以治療疾病,如用“令人騎其腹,溺臍中”的方法治療“卒腹痛”。 “以鹽納臍中,灸二七壯”以治療霍亂“苦煩悶湊滿者”,這是最早的隔藥灸臍治病的記載。 1. 2 發展時期 《千金要方》:“瀉泄暴利,大蒜搗貼兩足心,可貼臍中”。《千金翼方》記載:“治霍亂吐瀉,筋脈攣急……急救暖臍散填臍”。 “治子死腹中不出方,以牛屎涂母腹上,立出”。“落水死,解死人衣,灸臍中,凡落水經一宿猶可活。” 此外,孫思邈還擅長應用臍部以診斷疾病和判斷預后等。 王燾的《外臺秘要》中都收集了不少藥物敷臍治病的妙方。如藥物敷臍治療臍瘡流水不止,用杏仁搗爛如泥與豬頰、車髓攪和均勻敷臍以治療小兒臍療紅腫等等,都是以說明唐以前藥物敷臍已形成一種獨特的治病方法。 在隋唐時期,還發明了許多臍療膏藥,如今沿用的“紫金膏”、“太乙膏”、“阿魏化痞膏”等均源于此時。 1. 3 豐富時期 宋金元時期,方劑之多,醫家之眾,均是前所未有的。 《針灸資生經》則認為:“若灸溏泄,臍中第一,三陰交等穴,乃其次也。” 《三因方》治中暑,“蘸熱湯敷臍上”。 《萬病回春》治療小兒泄瀉不止,以“五倍子、陳醋稀熬成膏,貼臍上”。 《太平圣惠方》治“卒中不知人,四肢厥逆,附子研末置臍上,再灸之,可活人。 《本事方》用蔥白熨臍治癃閉發作欲死。 《南陽活人書》用蔥白烘熱敷臍治“陰毒腹痛,厥逆青卵縮,六脈欲絕者”等傳世之作中,對臍療均有頗多記述,且多以臍療用于急癥救治。均說明宋元時期臍療已得到廣泛應用。 1. 4 成熟時期 明清時代,敷臍療法應用更加廣泛,治療范圍也進一步擴大。 李時珍 《本草綱目》載有大量的臍療方劑。如 “水氣腫滿,大蒜、田螺、車前子等分,熬膏攤貼臍中,水從便漩而下,數日即愈。” 張介賓《類經圖翼》,對臍的生理及重要性作了理論上的闡述,并載有一些臍療驗方,如隔鹽、川椒灸臍治不孕癥等。用甘遂、黑白丑研末熱敷臍上治濕氣腫脹。 李時珍《本草綱目》用赤根搗爛,入元寸貼臍心,以帛束之,治大腹水腫。 李中梓《醫宗必讀》用獨活、梔子、青鹽搗末填臍并固封治療小便不通。 趙學敏《串雅內編》、《串雅外編》等,均記述了大量的臍療方劑。 《醫宗金鑒》中,明確指出神闕穴能“主治百病’,并用蔥白搗爛加麝香少許敷臍,加以冷熱刺激,治療小便癃閉點滴難出之證。 中醫外治宗師吳尚先的《理瀹駢文》是論述外治法的專著,書中記載敷臍療法的方藥竟達300處之多,而且從理論上對作用機理、方藥配伍、用法用量、賦型基質、注意事項等多方面都作了詳細論述,使臍療發展到了更臻完善的境界。該書不但在臨床治療方面載臍療方達數百首之多,具體用藥法兼貼臍、填臍、納臍、涂臍、敷臍、蒸臍、熏臍、炙臍諸法之全,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對臍療的作用機理、藥物選擇、用法用量、注意事項及辨證論治等方面,都從理論上作了全面的闡述。吳氏提出,“中焦之病,以藥切粗末炒香,布包敷臍上,為第一捷法”,“無論何病,無論何方,皆可照用”,并在臨床上以之廣泛用于內、外、婦、兒各科疾病。吳師機在《理瀹駢文》中對臍療的精辟見解和寶貴經驗是對臍療法的一次承前啟后的全面總結,使臍療法又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為后世臍療法的進一步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可以認為,《理瀹駢文》的問世,是臍療法經過歷代醫學不斷努力,探索實踐,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 1. 5 提高時期 到了近現代,這一療法越來越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重視。無論是在臨床還是理論研究方面,都有了新的發展和認識。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卻較少有人問津,至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人們才又逐漸重新發現和注意到了這一寶貴遺產,尤其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了臍療的優越性,有關臍療的文獻呈現出了爆炸式增多的趨勢。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敷臍療法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抗衰老、抗腫瘤、抗過敏、調節植物神經功能、改善微循環等作用。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運用現代科技的手段和方法,結合臨床對敷臍療法進行多方面的探索,如超聲、激光、紅外線、電離子等在臍療中的應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雖然臍療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并且近年來發展很快,但是,還有一些問題尚待解決: ① 在臍療古今文獻的全面整理和發掘方面,還沒有系統進行,基本上尚屬空白。 ② 在臍療理論研究方面,多偏重于運用解剖學知識及中醫理論作泛泛解說,對機理的研究還不深入。 ③ 在臍療的實驗研究方面,基本上尚屬空白。 2敷臍療法的理論基礎 《類經圖翼》:“臍,夫生之門即死之戶,所以人之盛衰安危,皆系于此者,其為生命之源,……此雖至陰之地,而實元陽之宅。”神闕為五臟六府之根,神元歸藏之本,臍的特殊結構及與整體聯系的廣泛性是其它任何體穴所無法比擬的。幾千年的臨床實踐證明臍療可廣泛應用于全身一百多種疾病,有著較好療效 經絡學說認為,臍通五臟六腑,聯絡于全身經脈。腧穴學說認為,神闕穴(即肚臍)是結構最特殊,定位最明確的腧穴。氣功理論認為,臍下(當指臍之深部)為下丹田之所在。現代醫學證明,臍為腹壁最后關閉和最薄處,最有利于藥物滲透與吸收。數學理論證明,臍恰好位于人體的黃金點上,是調整整體最佳作用點。 2.1臍部的經絡分布 臍,是任脈上的一個重要穴位,又名臍中、神闕。臍既與十二經脈相聯,也與十二臟腑和全身相通。其通路如下: ① 臍通過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相通 奇經八脈中有4條經脈直接到臍。 一是任脈;二是督脈。《素問·骨空論》“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三是帶脈。《靈樞·經別》:“當十四椎,出屬帶脈。”《經絡學》:帶脈“橫繞腰腹周圍,前平臍,后平十四椎。”四是沖脈。《素問·骨空論》:“沖脈者,起于氣街,并少陰之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經脈循行神闕穴位于任脈,任脈屬于陰脈之海,與督脈相表里,臍又為沖脈循行之所,且任、督、沖三脈經氣相通,為“一源三歧”,由于奇經八脈縱橫,貫穿于十二經脈之中,聯系全身經脈,因此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均可影響于臍。 ② 臍與五臟及其經脈相通 臍與心相通:《靈樞·經筋》:“手少陰之筋……下系于臍”。 臍與肝相通:《靈樞·營氣》:“上行至肝……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又據解剖學:臍下腹膜有豐富的靜脈網,聯結于門靜脈(肝臟)。在胎兒時期,臍靜脈直達肝臟。可見臍與肝通。 臍與脾相通:《靈樞·經筋》:“足太陰之筋……聚于陰器,上腹結于臍。” 沖脈挾臍上行,脾經之公孫穴通于沖脈。 臍與肺相通:《靈樞·營氣》 :“故氣從太陰出… …入臍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 臍與腎相通:《靈樞·經別》:“足少陰之正… …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 而帶脈前平臍部,故腎與腎經可通過帶脈通臍。腎為先天之本,臍也為先天之本。 《道藏》曰:神闕“為心腎交通之門戶。” ③ 臍與六腑及其經脈相通 表里臟腑經脈之間的絡屬關系,決定了臍既然與五臟相通,也就與六腑相通。 ④ 經終感傳證明臍直接與全身經脈相通 有人在經絡敏感人上針刺其神闕穴時發現:針刺神闕穴能引出不少感傳路線,其大體可分為三類: 一是縱行的主干,呈雙向貫注循行任脈通督脈; 二是橫行雙向貫注的環形路線,為溝通神闕穴與命門穴的一條捷徑; 這些感傳路線分布嚴正,排列規則,分布聯系范圍廣泛。這說明臍與全身經脈相通。綜上所述,臍乃經絡的總樞,經氣的匯海. 2.2神闕穴解 經穴名。位于臍正中。 見《外臺秘要》。位于臍正中。《證治準繩》:“按臍為神闕穴,禁針之所。” ① 神闕。神,尊也、上也、長也,指父母或先天。闕,牌坊也。該穴名意指先天或前人留下的標記。 ② 臍中、臍孔。指本穴位置在臍中。 ③ 氣合。氣,氣態物也。合,會合也。氣合名意指任脈氣血在此會合。本穴為人體體表重力場的中心,對人體中的外表物質有強大的收引作用,任脈之氣至此后皆縮合而降,故名氣合。 ④ 氣舍。氣,氣態物也。合,來源也。氣舍穴名意指本穴為任脈上部經脈氣血的來源之處。本穴為人體體表重力場的中心部位,由于人體引力場的作用,體表的氣血物質在此皆為縮合變化,但本穴氣血并非全部縮合冷降,而是仍有小部分水氣循任脈上行,此部分上行水氣為任脈上部經脈氣血的重要來源,故名氣舍穴。 ⑤ 氣寺。氣,氣態物也。寺,寺院也。氣寺名意指本穴為任脈之氣的聚集之地。 ⑥ 維會。維,維持也。會,會合也。維會名意指促使任脈氣血在此會合的作用。理同氣合名解。 ⑦ 命蒂。命,性命也。蒂,蒂結也。命蒂名意指本穴為胎兒與母體相連的性命紐帶。 臍中為“神闕”。臍居正中,如門之闕,神通先天,《經穴名的考察》稱“神”是心靈生命力,“闕”是君主居城之門(闕:泛指帝王所住,謂稱“宮闕”),為生命力居住的地方。《會元針灸學》曰“神闕者,神其舍其中也,上則天部,下則地部,中為人部,兩旁為氣穴、育俞,上有水分,下有橫戶(陰交穴)。胞門、子戶.臍居正中如門之闕,神通先天,父母相交而成胎時,先天臍帶如荷莖,系母之命門,天一生水而生腎,狀如未敷蓮花,順五行以相生,賴母氣以相轉。十月胎滿,則神注于臍中而成人,故名神闕。” 據考,“臍中”為古代丹家練功過程中所發現的“玄關—竅”,即氣穴。人們出生以后.剪去臍帶則一點真元之氣聚于臍下,為生命的根本。 2.3太極與臍 人體有一個以臍為中心的太極圖,直徑為三寸大小,中間有兩個對持抱陰陽魚,產生陰陽感應,氣血升降出入,生機周流不息,以臍為中心的九宮分布是生命的中樞,即生命之根。 宋·朱熹說:“太極者,可以指夫天地萬物之根也,合而言之,萬物統一太極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極也。” 又說;“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 2.4丹田與臍 臍即為丹田,在臍部外敷藥物或給予某些刺激(如艾灸、激光照射、按摩等),實際上也是間接地起到了意守丹田的作用。 古今中外的醫家或氣功家都認為“丹田”的部位在“臍下”,而對“臍下”兩字卻有不同的理解。一部分認為是仰臥位的“臍下”,即臍的深部,如道家氣功多以臍為丹田,現在的“臍密功”等也以臍為丹田。另一部分認為是站立位的臍下,此又有分歧:或曰臍下1.5寸氣海穴為丹田,或曰臍下2寸石門穴為丹田,或曰臍下3寸關元穴為丹田。 現在看來,以臍的深部為丹田較為正確。經絡感傳現象便雄辯地證明了這一點。如有人為了探索丹田的部位,在針灸實踐中發現多次接受扎針的經絡敏感人,其經絡感傳速度快,感傳部位遠,且有針一穴(神闕)能同時貫通諸經的現象。 《道藏》曰:“臍為后天之氣舍。” 意守臍部(丹田),可誘導大腦入靜,再則,由于臍部解剖部位的重要性,意守臍部能改善腹部血液循環,促進腹式呼吸甚至胎息的形成,以調整植物神經和內臟的活動,從而強壯身體,防治疾病 《難經.八難》曰:“諸十二經脈者,皆系于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難經·六十六難》亦曰:“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腎間動氣下出丹田,丹田在臍下3寸,方圓4寸,為沖任二脈向上循行必經之地,因而在某些病理情況下,腎氣和臟腑虛實之變異,勢必影響沖任,并通過沖任而形諸于臍腹,于體征上則筑筑然動于臍旁上下左右,甚則連及虛里心脅,而渾然搌動,此氣血大虧,以致腎氣不納,鼓動于下而作也。 2.5數學理論(黃金律) 肚臍正位于人體的“黃金點”上。按照數學理論,“黃金點”是調整人體的最佳作用點。 提到黃金律(又稱黃金分割),人們不禁會相到0.618。這真是一個奇妙的數字,無論是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臘的他依神廟、印度的泰姬陵、巴黎的埃菲爾鐵塔,還是我們身邊的每一片樹葉……處處都蘊含著這種比。 在我國,很多人都還記得著名科學家華羅庚教授曾推廣了“優選法”,為工農業生產和科學實驗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實際上,“優選法”就是根據2000年前古希臘譽為“黃金律”的0.618數字而來的。 據《氣功與科學》1990年第3期報道,醫學界有人用“黃金律”來測量人體,結果有了驚奇的發現:從肚臍到腳的長度,與肚臍到頭頂長度的比值,恰好等于0.618.也就是說,肚臍正位于人體的“黃金點”上。 2.6 臍部結構 臍在胎兒時期,表面包有羊膜,內有—對臍動脈、一條臍靜脈以及結締組織。胎兒出生切斷臍帶包扎后,臍動脈與臍靜脈逐漸封閉。臍靜脈在臍到肝的一段成為肝圓韌帶,肝后緣到下腔靜脈間的一段成為靜脈韌帶。臍動脈封閉后所殘存的遺跡居臍外側壁之中,成為臍外側韌帶。臍的結構從外至內依次為皮膚、致密瘢痕組織,臍筋膜和腹膜壁層。內部是小腸,臍部腹壁下有動脈、靜脈分支。臍區受第十肋間神經的前皮支的內側支支配。 臍部靠近腹腔和盆腔,此處有腹腔叢、腸系膜間叢,腹下叢及盆腔叢等植物神經的主要神經叢存在,還有最主要的神經節,如腹腔節、腸系膜節、主動脈腎節、腸系膜下節等。它們支配腹腔和盆腔內所有的臟腑器官和血管。刺激神闕穴能通過神經、體液的作用而調節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系統,從而改善各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促使其恢復正常。如: 隔鹽艾灸神闕穴能增強機體的免疫監視功能,提高小鼠自然殺傷細胞活性水平; 灸臍可治暈厥、昏迷、休克,說明刺激神闕有興奮大腦、強心和改善微循環的作用; 藥物敷臍可治各種虛汗、神經性嘔吐,說明刺激神闕有調整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的作用; 灸神闕治陽痿、不孕,說明刺激神闕可調節內分泌紊亂。 2. 7藥物吸收 敷臍療法利用藥物敷貼臍部,通過臍部受藥物的刺激和吸收,激發經絡之氣,以調整臟腑陰陽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臍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為腹壁最后閉合處,臍部表皮角質層薄弱,屏障功能最弱,藥物最易穿透彌散,且皮下無脂及組織,皮膚各筋膜、腹膜直接相連,臍部皮膚除微循環外,臍下腹膜還布有豐富的靜脈網;藥物敷貼后與臍部凹陷形成一種汗水難以蒸發擴散的密閉狀態,可使角質層含水量由5%-15%增至50%,角質層經水合作用后,膨脹形成多孔狀態,易于藥物穿透,實踐證明,藥物的透皮速度可因此而增加4-5倍,這種自然形成的密閉狀態同時還能使皮溫從32℃增至37℃,增進血液循環;臍療所用的芳香性藥物如冰片、麝香、沉香、檀香等可使皮質類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這些均有利于藥物穿透皮膚而被吸收入血,進入血液循環及淋巴免疫系統,發揮藥物的全身作用。可見,臍部既是人體最重要的部位,也是最敏感,最有利于藥物吸收的部位。 3 敷臍療法的應用 藥物敷臍療法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以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原則的。吳尚先在《理瀹駢文》中指出:“外治必如內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陰陽,識臟腑也”,說明外治與內治的醫理藥理是一致的。譬如治療泄瀉,若為水瀉,用車前子研末水調敷臍;寒瀉,用車前子、肉桂共研末調敷臍上;熱瀉,用車前子、滑石、甘草三味研末,以蔥汁調敷臍上。 敷臍療法臨床運用范圍甚廣,涉及呼吸、消化、心血管、泌尿、神經、內分泌等多個系統,可廣泛應用于內、外、婦、兒、五官、皮膚等各科疾病,并能增強機體免疫力,養生保健。誠如吳尚先在《理瀹駢文》中所說:“中焦之病,以藥物切粗末炒香布包敷臍上為第一要法”,又說:“對上下焦之病,也可用敷臍而上下相應”。 3.1 臍療的臨床功用及適應癥 非常廣泛 ① 回陽蘇厥,息風固脫:灸臍部對虛脫、昏厥、中風昏迷等急癥,每有回陽救急之功。—般多用隔鹽灸臍法。 ② 健解和胃,升清降濁:臍療可增強脾胃的機能,使清陽得升,濁陰下降,故臨床上對胃病、痞滿、嘔吐、泄瀉、痢疾、納呆等病癥有較好療效。 ③ 調理沖任,溫補下元:臍通任、督、沖、帶四脈,沖為血海,任主胞胎,沖任督帶與生殖及婦女的經、帶、胎、產息息相關。故臍療在臨床上可用于遺精、陽痿、早泄、及婦女月經不調、痛經、崩漏、帶下、滑胎、不孕等疾患。 ④ 通調三焦,利水消腫:臨床上可治療小便不通、腹水、水腫、黃疸等病癥。 ⑤ 通經活絡,理氣和血:臍通全身經脈,臍療可使全身經絡通暢、氣血調和。臨床上可治療痹證及諸痛證。 ⑥ 斂汗安神,固精止帶:臍療能收斂人體的精、氣、神、津。臨床上常用于治療自汗、盜汗、遺精、滑精、驚悸、失眠、帶下等。 ⑦ 扶正祛邪,養生延年:臍為先天之命蒂,又為后天之氣舍,具補脾腎、益精氣之功。為保健要穴。臍療可增強人體抗病能人,有祛病保健、益壽延年之功。臨床上可用于虛勞諸疾和預防保健。 在我國北方不少省域農村都有系“兜肚”的習慣,男女老幼概莫能外,尤其在婦女、兒童則為必用之品,意在防止臍部受寒,以轉生消化系統及婦科經帶疾患。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亦常常在臍部采取一些預防性措施,以防止身體不適或疾病的發生。如在臍部貼麝香虎骨膏或橡皮膏之類,以預防旅途暈車暈船;以鹽炒小茴香熨臍,或隔姜艾灸神闕,以防胃腸受寒引起吐瀉、消化不良。方法簡便易行,又可免針藥之苦,不失為防病保健的有效方法。
3.2 臍療的用藥特點 ① 必須配伍善于通經走絡、開竅透骨、拔毒外出之品為引。如常用的有姜、蔥、韭、蒜、白芥子、花椒、蓖麻子、鳳仙草、輕粉、穿山甲、冰片、麝香等,可根據不同情況酌選1-3味即可。 ② 一般應是氣味俱厚之品,或力猛有毒之藥,且多生用,如半夏、蒼術、吳茱萸等。因其藥力從外而入,氣味輕談之品不易收效。 ③ 多用溫通、有芳香氣味的藥物,如丁香、乳香、樟腦等,以有利于藥物吸收和促進氣血流通。如吳師機曰,“須知外治者,氣血流通即是補。” ④熱藥較涼藥效果好,攻藥較補藥見效快。 ⑤ 膏藥貼臍,選用補藥時多用血肉有情之品,如羊肉、豬腎、牛胞衣等。 一般情況下,內服某藥能治某病,用某藥敷臍同樣治某病。 如內服芒硝可治便秘,用芒硝敷臍也能治便秘。 有時也有例外,即外用某藥敷臍能治某病,但內服藥卻不能治某病,如蔥白敷臍可治便秘,但蔥白內服卻不能治便秘; 一般情況下,內服某藥能治某病,用某藥敷臍同樣治某病。如內服芒硝可治便秘,用芒硝敷臍也能治便秘。但有時也有例外,即外用某藥敷臍能治某病,但內服藥卻不能治某病,如蔥白敷臍可治便秘,但蔥白內服卻不能治便秘;又如用蒼術、白芷、川芎三味藥等量研末內服治瘧疾效果欠佳,但外用敷臍3次后瘧蟲消失率可達100%。 一般情況下,往往是兩種作用的綜合,是在觸發、調動和增強機體的自組織能力的前題下或同時而實現的,其實質是一種綜合的調節作用。 又如用蒼術、白芷、川芎三味藥等量研末內服治瘧疾效果欠佳,但外用敷臍3次后瘧蟲消失率可達100%。 一般情況下,往往是兩種作用的綜合,是在觸發、調動和增強機體的自組織能力的前題下或同時而實現的,其實質是一種綜合的調節作用
3.3 臍療的常用方法 1、貼敷臍部法 即指將藥物制成一定的劑型(如散、膏等)外敷于臍部的方法,是臍療的最主要和最常用的方法.又簡稱為貼臍法。貼臍法又可分為以下數法: ①填法:將藥物填于臍內。多用散劑或丸、丹劑,用藥部位一般局限于神闕穴(臍孔)內。如附子填臍法。 ② 敷法:將鮮藥(一般用植物藥或蟲類藥)搗爛敷于臍部;或用干的藥末用水(或用蜜、酒等)調和成膏狀敷于臍部。用藥部位可不局限于臍孔內,較填法范圍大。 ③ 覆法:將用量較多的藥物搗爛或研末或調糊膏,覆蓋在臍部及臍周圍,用藥部位較大.已不局限于神闕穴。 ④ 涂法:將藥汁、藥膏、藥稀糊等涂擦于臍部。如軟膏涂臍法。 ⑤ 滴法:將藥汁(或煎汁或搗爛取汁,或用水等)根據病情需要溫熱或冰涼后,一滴滴徐徐滴入臍內,以達治療目的,稱為滴(臍)法。 ⑥ 熨法:用藥物切粗末炒熱布包,乘熱外熨臍部。如平胃散熨臍法。 2、灸療臍部法 灸,是灼燒的意思。灸療,是利用燃燒某些材料產生的溫熱,或利用某些材料直接與皮膚接觸來刺激身體的一定部位(穴位)而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① 懸起灸; ② 隔物灸; ③ 溫灸器灸; ④ 天灸。 3、拔罐臍部法 是在臍部拔火罐的方法,因拔罐古稱角法,故拔罐臍部法又稱為角臍法。角臍法是通過罐內負壓,使被拔的臍部皮膚充血、瘀血.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4、按摩臍部法 是運用推拿手法刺激臍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常用手法有: ① 揉臍法: ② 摩臍法: ③ 按臍法:用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指腹部向下垂直按壓臍部或臍周圍(以有酸、脹、痛為度),一按一放,有節奏的按壓100一300次。 按摩臍部法簡便可行,可讓病人自己進行按摩。 5、意守臍部法 意守臍部法是一種氣功鍛煉方法,又稱為養臍法或練臍法。 意守時,可采取坐式或立式,也可采取臥式,全身放松,二目微閉,或狀如垂簾,鼻尖對準臍中,舌抵上腭,意守臍部。 每次20分鐘,并可逐漸增長至1小時左右,每天1-3次。可強身健體,益壽延年。 5、針刺臍部法 是在臍部或臍周進行針制的方法。自《甲乙經》以來,歷代醫家一直把臍之神闕穴列為禁針穴,并一直延續到現在的教科書中,認為“刺之令人惡瘍潰,矢出者,死不治”。但據錢志云等介紹,自1969年以來.針刺神闕穴治療各類疾病患者500人次,未見一例醫療事故,故確認神闕穴是可以針刺的。但認為針刺神闕穴應嚴格消毒,慎重用之。 現在臨床上多采用以臍旁穴位(如氣海、天樞等)透刺神闕穴的針法,既便于消毒、進針,又能增強療效,擴大治療病種,易被患者接受。 3.4 臍療的優點 1.療效顯著,作用迅速。凡本療法適用范圍內病癥,若能按法選方用藥,堅持治療,多能很快見效,多獲良效或痊愈。 2.適用范圍廣,長于救急扶危。本療法不僅適用于臍部病,而且可用于內、外、婦、兒多種局部和全身性疾病。對一些重癥昏迷及口噤難進湯藥者,則能救急扶危,以解除中藥湯劑不能及之窘況。 3.患者易于接受,便于推廣應用。臍療法不似口服給藥,不少患者不愿接受,無論畏藥苦難咽者,還是體虛衰老病急苦無良法時,均可適當使用,患者樂于接受,便于廣泛應用。 4.安全可靠,較少出現副作用。臍療法屬中藥外治法,除少數皮膚過敏外,一般無副作用,安全可靠,無后顧之憂。 5.簡單易行,便于推廣。本療法易學易懂,操作簡單,不但醫護人員可以施用,也適于患者及家屬自療用藥。 6.藥簡價謙,利國利民。臍療法用藥簡單,用量小(一般1-10克左右),既可節約醫療費用,又能節約藥物資源。 3.5 臍療的注意事項 ① 清潔局部:臍孔內常有污垢,應用臍療時,一般應先用75%的酒精棉球對臍部進行常規消毒,以免發生感染。 ② 防止起泡:臍部皮膚嬌嫩,在用有較強刺激性的藥物時,或隔藥灸臍法壯數較多時,宜先在臍部涂一層凡士林后再用藥,可避免臍部皮膚起泡。在給小兒用藥時尤應注意這一點。 ③ 防止過敏:臍療給藥時一般用膠布或傷濕止痛膏等固封,個別患者會對膠布等發生過敏反應,可見局部瘙癢、紅赤、丘疹等現象,可暫停用藥,外涂膚輕松軟膏,待脫敏后再繼用,也可改用膚疾寧貼膏或紗布包扎固定。 ④ 正常反應:由于臍部吸收藥物較快,故用藥開始幾天內,個別患者(尤其用走竄或寒涼藥物時)會出現腹部不適或隱痛感,一般過幾天會自行消失。 ⑤ 注意療程:慢性病和預防保健應用臍療藥物時,室采取間斷用藥的方法,如二次換藥之間宜間隔數小時或1天,每個療程間可休息2-5天。一般不應長期連續使用,以免引起臍部過敏反應。 ⑥ 孕婦慎用:孕婦若非治療妊娠諸病,宜慎用臍療,有墮胎或毒副作用的藥物更當慎用或禁用。 4 常見病臍療治療舉例 1. 高血壓 (臍療粉) [藥物] 吳茱萸 川芎各等分 [制法] 混合研為細面,密貯備用。 [用法] 將神闕穴用酒精棉球擦干凈,取藥粉5-10克納入臍中,上蓋用麝香壯骨膏固定,3天換敷1次,1月為1療程。 [療效] 治療84例(Ⅰ期3例,Ⅱ期75例,Ⅲ組7例),顯效42例,有效36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3%。 [驗案] 王×,男,49歲。患Ⅱ期高血壓病3年。自覺額顳及巔頂部疼,伴耳鳴、失眠、心悸,測血壓180/110毫米汞柱。治療1個療程后,諸癥基本消失,平均血壓降為140/90毫米汞柱;又用藥半個療程,癥狀消失,血壓穩定在138/85毫米汞柱,眼底動、靜脈恢復正常,隨訪半年,血壓正常,癥狀未復。 [出處]《中國針灸》(2);15,1990。 2、糖尿病 [藥物] 石膏5克 知母2克 生地 黨參各0.6克 炙甘草 玄參各1克 天花粉0.2克 黃連0.3克 粳米少許 [制法] 經提煉制成粉劑,放陰涼處保存備用。 [用法] 每次取藥粉250毫克,加鹽酸二甲雙胍40毫克,混勻,敷臍,蓋以藥棉,膠布固定,每5-7天換藥1次,每6次為1療程。用于糖尿病有一定療效。 [驗案] 杜××,女,54歲。患糖尿病8年,曾用降糖藥治療無顯效,對胰島素過敏,患者消瘦,易饑餓,多食,口干渴,多飲,小便頻數,大便干結,1-2日1次,手指麻木,失眠多夢,手足心熱,舌質談,苔薄黃膩,脈弦數。空腹血糖300mg/dl,尿糖++++。診為糖尿病,陰虛陽亢型。用上法1療程后主癥減輕,空腹血糖223mg/dl,尿糖++ 。2療程后,以上諸癥基本消除,體重增加,空腹血糖178mg/dl,尿糖+——++ 。繼治1療程,臨床治愈。 ” [出處] 《遼寧中醫雜志》(11):35,1986。 3、失眠 方1(丹硫膏) [藥物] 丹參20克 遠志20克 石菖浦20克 硫黃20克 [制法] 上藥共研細末,裝瓶備用。 [用法] 用時加白酒適量,調成膏狀,貼于臍中,再以棉花填至與臍部平齊,用膠布固定,每晚換藥1次。 [療效] 治療35例,痊愈15例,顯效11例,無效3例,有效率為91.43%. [出處] 《吉林中醫藥》(3):28,1989 方2 (交泰丸) [藥物] 黃連 肉桂各適量 [制法] 共研細末,蜜調為九。 [用法] 填臍內,膏蓋。用于心腎不交之失睡。 [出處] 《理渝駢文》 4、便秘 [藥物] 生甘遂3克 冰片1克 食鹽4克 [制法] 研為細末,和勻。 [用法] 將藥末撒入神闕穴內。取純艾絨0.1克做成圓錐狀,置于藥未上灸之,每次約5-7壯。若癥狀較輕者,亦可以藥末撒入穴內,外蓋紗布,膠布固定,每日1次。用于熱秘。 [出處]《江蘇中醫》(6);26,1989。 [備注] 加減法:寒秘者,另加附子1.5克,并減甘遂為2克;虛 秘者,則去生甘遂,加生大黃3克。 5、自汗、盜汗 方1 [藥物] 五倍子適量 [制法] 研為細末,或用水調成膏狀。 [用法] 敷臍中,1次用藥2-5克,1-2日1換。用于自汗、盜汗。 [療效] 巢伯舫治盜汗37例,除1例用藥6次無效外,其余36例均于用藥1-4次后痊愈。 方2 [藥物] 五味子適量 [制法] 搗碎如泥狀。 [用法] 敷貼臍部。用于盜汗。 [療效] 治療3例因急性脊髓炎、脊髓蛛網膜炎、脊髓外傷所致的重癥盜汗,均在用藥1-2次內痊愈。 [驗案] 楊××,男.50歲。因雙下肢麻木、無力,小便困難5天入院。經查體及實驗室檢查診斷為急性脊髓炎。病人入院后10余天左右,兩下肢從臍以下夜睡盜汗如水洗,并白天伴有輕度出汗,用許多方法治療10余天無效,病人十分痛苦。后用五味子60克搗碎如泥(如干稍加水),用紗布敷于臍部,1次大減,2次痊愈。 6、痛經 方1 [藥物] 白芥子15克 面粉150克 [制法] 白芥子搗為細末,加入面粉,用沸水調勻,制成餅狀。 [用法] 趁熱貼臍上,3-4小時痛即止,若不效可再敷1次 [出處]《大眾中醫藥》(4):28,1990 方2 [藥物] 肉掛10克 吳茱萸20克 茴香20克 [制法] 共研細末,用白酒適量,炒熱。 [用法] 趁熱(以不燙皮膚為度)敷于臍部,然后用膠布固定,每月行經前敷3日即效。用于寒凝氣滯之痛經。 [出處] 《生活百事通》(9):44,1988。 方3 (痛經1號) [藥物] 全當歸 大川芎 制香附 赤芍 桃仁各9克 延胡索 上肉桂各12克。 生蒲黃9克 琥珀末1.5克 [制法] 研為細末,貯備。 [用法] 在經前1-2天或行經時取3克,用30%酒精調和,濕敷于臍部,外襯護創膠或用紗布、橡皮膏固定,日換1次(夏天可換2次),連敷3—4天為1療程。用于原發性痛經。 [療效] 治療17例,顯效4例,好轉9例,無效4例。 7、前列腺肥大 方1 [藥物] 大蔥白5個 白礬9克 [制法] 將白礬研為細末,再混入蔥白,搗成糊狀。 [用法] 用1塊2寸方型塑料薄膜,將藥全部撒在膜上,敷于肚臍。用于前列腺肥大癥。 ’ [出處] 旅大市《醫藥衛生》1976年第6期 方2 [藥物] 蔥白10根 [制法] 搗欄,分為3等份,鍋內加熱。 [用法] 交替熨臍。用于前列腺肥大,小便困難。 [驗案] 王××,男,64歲。1985年4月7日診。小便滴瀝I0天,診為前列腺肥大入院。住院后用乙烯雌酚和中藥治療無效。面色萎黃,素畏寒肢冷及腰涌,舌淡白,脈沉細。診為:腎陽虛弱,不能溫煦膀胱。用上法,3份未用畢小便通暢,翌日出院。 [出處] 《四川中醫》(3):12,1989。 8、過敏性鼻炎 [藥物] 黨參10克 白術7克 干姜5克 炙甘草3克 鹽酸苯海拉明1.25克 [制法] 將前4味藥混合烘干碾面備用。 [用法] 每用0.2克填臍,覆蓋一軟紙片,再加棉花,外用白膠布固封,3-7天換藥1次。用于過敏性鼻炎。 [驗案] ×××,女,38歲,1981年8月2日就診。經常感冒,鼻塞不通,時常打噴嚏流清涕,某醫院診為過敏性鼻炎。時常頭暈,身困怕冷。白帶清稀量多。脈弱無力,舌淡體胖,苔薄白。用上法治療1周后基本痊愈,續治療3周以鞏固療效。 [出處]《河南中醫》(1):39,1983。 9、婦女面部色斑 [藥物] 山渣 葛根 穿山甲 厚樸 乳香 沒藥 雞血藤各100克 桂枝 甘草各30克 白芍50克 細辛 冰片各15克 [制法] 將山渣、葛根、白芍、甘草水煎去渣,煎液濃縮成膏;穿山甲、厚樸、桂枝共碾成細粉,乳香、沒藥溶于95%乙醇中以除去不溶成分。以上三者混合,烘干研細;細辛、雞血藤提取揮發油,加入冰片,共混入上述細粉中備用。 [用法] 用時取藥粉0.2克敷臍,膠布固定,3-7天換藥1次,連續用藥數次。用于婦女面部色斑。 [療效] 治療2例婦女面部色素沉著,皆愈。 [出處] 《遼寧中醫雜志》(1):11,1984;《江蘇中醫雜志》(6):30,198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