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二十、慢性腎功能衰竭(關格)陳××,男,62歲 初診:1980年1月31日。 主訴:發現尿多四年,一個月來頭暈,惡心,浮腫。 病史:患者四年來發現尿次尿量較多,未予重視。二年前發現高血壓。78年底因頭暈加重,腰酸,心悸,面色蒼白而檢查,發現腎功能不全。在外院治療。今年初癥狀再次加重,頭暈,下肢輕度浮腫,惡心嘔吐,腰酸痛,心悸,氣短乏力而入院。入院后病情繼續發展,腎功能繼續惡化,出現昏沉、嗜睡而請會診。 舌脈:舌苔薄黃少潤,質偏淡,脈虛弦。 檢查:血壓:200/96mmHg,血色素4.5g,血肌酐11.2mg%,血尿素氮140mg%。 辨證:脾腎兩虧,氣血暗耗,濕濁內停,胃失和降。 診斷:慢性腎炎、慢性腎功能衰竭、腎性貧血、腎性高血壓 (西醫)。 腎衰,關格 (中醫)。 治法:益氣養營,祛濕化濁,清熱開竅。 方藥:炒白術9g 丹參9g 黑大豆30g 赤芍、白芍(各)9g 川黃連3g 制半夏5g 炒陳皮5g 炒竹茹5g 炒枳殼5g 米仁根30g 晚蠶砂9g(包) 六月雪30g 徐長卿15g 香谷芽12g 羅布麻葉15g(后下) 7帖 二診:2月7日。泛惡已減,口苦,口氣穢濁,嗜睡,脈虛弦,苔薄黃,質偏淡,脾腎氣虛,營血不足,濕濁中阻,清陽少展,仍守前法。 處方:上方減赤芍、白芍,加干菖蒲9g 水炙遠志5g 7帖 三診:2月14日。面浮,口氣穢濁,昏沉嗜睡,口干,略有泛惡,脈虛弦數,舌苔黃膩,質色轉紅,少潤澤,脾腎氣陰虧損,營血不足,痰熱中阻,胃濁上泛,擬益氣陰,清濕熱,化痰濁,和胃氣。 處方:皮尾參9g(另煎) 丹參9g 生白術9g 黑大豆30g 川黃連3g 干菖蒲9g 炙遠志5g 制半夏5g 炒陳皮5g 炒竹茹5g 炒枳殼5g 六月雪30g 徐長卿15g 扦扦活15g 廣郁金9g 香谷芽12g 14帖 四診:2月28日。精神較振,泛惡及口氣穢濁均減,胃納尚可,溲時尿道隱痛,脈虛弦數,苔厚黃膩,質淡紅,脾腎兩虛,氣血虧損,三焦氣化失調,濕濁中阻,仍擬益氣血,化濕濁。 處方:上方去郁金,加蒼術5g 甘草梢3g 澤瀉12g。 隨訪:患者因不愿透析治療,而以服用中藥為主,輔以中藥灌腸(生牡蠣30g 生大黃9g 六月雪30g 皂莢子9g 徐長卿15g),治療月余癥狀逐步減輕,神志好轉而出院。在門診繼續治療。病情穩定,血色素上升,肌酐、尿素氮有所下降。直至1981年底,因飲食不慎而發作,且合并肺炎未能及時控制,病情變化而死亡。 按:本案病程遷移已久而成關格重癥。此時臟腑虧損已極,氣營不足。痰濕瘀濁互結陰陽乖亂。現痰濁上蒙心神,已成險癥。故急以化痰開竅,祛濕泄濁以達邪,兼以益氣和營顧本。并配合中藥灌腸使病情獲得改善。實踐體會,本病采用中藥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對延緩腎功能不全的惡化有一定療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