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詞解釋 1.快藥 2.濁唾涎沫 3.口中辟辟燥 4.肺痿 5.肺癰 6.咳嗽上氣 7.肺脹 8.喉中水雞聲 9.肩息 10.濁唾腥臭 11.目如脫狀 12.火逆上氣 二、填空 1.熱在上焦者,________為肺痿。 2.肺痿之病,從何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________,或從便難________ 、________ 故得之。 3.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________、________。 脈________為肺痿,________ 為肺癰。 4.火逆上氣,________,止逆上氣者,________ 。 5.咳而上氣,________,射干麻黃湯主之。 6.咳而上氣,此為肺脹,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7.肺脹,咳而上氣,_________ ,脈浮者,心下有水,________主之。 8.虛寒肺痿總的病機為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9.麥門冬湯由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大棗組成,其功效為________、________ 。 10.治療虛寒肺痿用________湯,治療虛熱肺痿用 _________湯。 三、單項選擇題 1.麥門冬湯中麥冬與半夏的比例為( ) A.3 :1 B.4 :1 C.7 :1 D.10 :1 E.6 :1 2.小青龍加石膏湯中石膏用量為( ) A.一兩 B.三兩 C.半斤 D.二兩 E.雞子大 3.射干麻黃湯主治( ) A.寒飲郁肺證 B.飲熱迫肺證 C.痰濁壅肺證 D.寒飲夾熱證 E.飲結胸脅證 4.治療飲熱迫肺證的主方是( ) A.越婢加術湯 B.麻黃加術湯 C. 越婢加半夏湯 D.皂莢丸 E.厚樸麻黃湯 5.肺痿病最具代表性的癥狀是( ) A.咳嗽胸痛 B.咳吐膿血 C.咳吐濁唾涎沫 D.咳吐黃痰 E.口干咽燥 6.咳嗽上氣痰濁壅肺證宜選用( ) A.澤漆湯 B.葶藶大棗瀉肺湯 C.射干麻黃湯 D.十棗湯 E.皂莢丸 7.小青龍加石膏湯證的病機為( ) A.寒飲內停、肺氣失宣 B.寒飲郁肺、氣機不降 C.寒飲郁肺、邪郁化火 D.外寒內飲、飲重于熱 E.外寒內飲、熱重于飲 8.越婢加半夏湯證的病機為( ) A.寒飲郁肺、肺氣失宣 B.痰氣相結、氣道不利 C.內外合邪、飲熱迫肺 D.寒飲夾熱、上迫肺氣 E. 虛火迫肺 9.虛熱肺痿為上焦有熱所致,咳痰癥為( ) A.干咳無痰 B.干咳少痰 C.黃稠痰 D.稠痰白沫 E.清稀白痰 10.紫苑與款冬花配伍,具有溫肺化痰止咳之效,最早見于哪首經典方劑( ) A.小青龍湯 B.越婢加術湯 C.止嗽散 D.澤漆湯 E.射干麻黃湯 11.皂莢丸所用皂莢的炮制方法為( ) A.酒炙 B.醋炙 C.鹽炙 D.酥炙 E.姜炙 四、多項選擇題 1.重亡津液導致肺痿的原因有( ) A.過汗 B.多嘔 C.消渴 D.多用補藥 E.便難又被快藥下利 2.虛熱肺痿病多發于下列哪些情況( ) A.陰虛體質 B.氣虛體質 C.水飲體質 D.誤治傷津 E.熱病后期 3.虛寒肺痿病可見癥狀有( ) A.多唾涎沫 B.不咳或咳輕 C.形寒肢冷 D.遺尿,小便數 E.必眩 4.麥門冬湯中用半夏的意義在于( ) A.化痰 B.降逆 C.和胃 D.散飲 E.制麥冬之滋膩 5.肺癰潰膿期的癥狀表現有( ) A.吐膿血痰 B.時時振寒發熱 C.胸痛 D.發熱、惡寒輕或不惡寒 E.脈滑數 6.下列哪種病證可為飲邪阻滯、肺失肅降所致( ) A.肺痿 B.肺癰 C.肺脹 D.支飲 E.溢飲 7.小青龍加石膏湯、射干麻黃湯、越婢加半夏湯、厚樸麻黃湯四方中共有的藥物是( ) A.麻黃 B.石膏 C.厚樸 D.半夏 E.五味子 8.肺癰與肺痿的區別點主要有( ) A.咳嗽是否具有胸痛 B.咳痰與涎沫或膿血 C.脈數虛與數實 D. 息粗與息微 E.咳與喘 9.細辛、干姜、五味子三藥配伍能溫肺化飲,可見于( ) A.射干麻黃湯 B.小青龍加石膏湯 C.澤漆湯 D.定喘湯 E.小青龍湯 10.治療肺脹的主方為( ) A.厚樸麻黃湯 B.射干麻黃湯 C.澤漆湯 D.小青龍加石膏湯 E.越婢加半夏湯 11.本篇用石膏的方劑有( ) A.越婢加術湯 B.澤漆湯 C.越婢加半夏湯 D.射干麻黃湯 E.厚樸麻黃湯 五、簡答題 1. 虛熱肺痿的主癥、治法及方藥是什么? 2. 皂莢丸的制法與服法如何? 3. 小青龍加石膏湯證與厚樸麻黃湯證有何異同? 4. 肺癰如何分期?各期的證治特點是什么? 5. 仲景論述咳嗽上氣病有何特點? 6. 試述厚樸麻黃湯證與澤漆湯證的異同? 7. 舉例說明肺脹病的特點? 8. 皂莢丸之主治癥、病機、臨床表現如何? 六、論述題 1. 試述小青龍加石膏湯證、越婢加半夏湯證、射干麻黃湯證在病因病機、癥狀表現、證治方面有何不同? 2. 《金匱》治療肺脹的用藥特點有哪些? 3. 試結合麥門冬湯的配伍特點說明其適應證? 4. 仲景論治咳嗽上氣病,麻黃與石膏同用的方劑有幾首?說明其配伍作用及臨床適應證? §參考答案 一、名詞解釋 1. 快藥:指作用峻猛的一類攻下藥。 2. 濁唾涎沫:濁唾指粘稠之痰,涎沫指清稀之痰。 3. 口中辟辟燥:形容口中干燥狀。 4. 肺痿:因久咳所致肺氣痿弱不振,以咳吐濁唾涎沫為主癥的一類疾病。 5. 肺癰:因感受風熱毒邪所致肺生癰膿的病變。以咳嗽,胸痛,振寒脈數,咳吐膿血,氣味腥臭為臨床特征。 6. 咳嗽上氣:一指主癥,為咳嗽、喉中痰鳴,甚則不能平臥。二指病機,為肺氣上逆。 7. 肺脹:有兩種含義。一指病名,是以咳嗽氣喘,胸膈滿悶為主癥的咳嗽上氣病。二指病機,概括為肺氣脹滿。即因素有飲邪,又外邪束表,內外合邪,邪實氣閉所致。 8. 喉中水雞聲:水雞即田雞,俗稱蛙。水雞聲,形容喉間痰鳴,如水雞的叫聲,連連不斷。 9. 肩息:指氣喘而抬肩呼吸,是呼吸極度困難的表現。又稱“搖肩”、“息高”等。 10. 濁唾腥臭:指肺癰肉腐膿潰,吐出膿血痰,氣味腥臭。 11. 目如脫狀:因肺脹喘重而兩目脹突的癥狀;或病人自覺目如將脫出的樣子。 12. 火逆上氣:指胃中虛火上逆,熏灼肺金,肺失清肅所致咳嗽氣喘,是對病機和主癥的概括。 二、填空 1.因咳 2.小便利數 又被快藥下利 重亡津液 3.此為肺癰 咳唾膿血 數虛者 數實者 4.咽喉不利 麥門冬湯主之 5.喉中水雞聲 6.其人喘 目如脫狀 脈浮大者 7.煩燥而喘 小青龍加石膏湯 8.上焦陽虛 肺中虛冷 肺氣痿弱 9.麥冬 人參 半夏 粳米 甘草 清養肺胃 止逆下氣 10.甘草干姜 麥門冬 三、單項選擇題 1.C 2. D 3.A 4.C 5.C 6.E 7.D 8.C 9.D 10.E 11.D 四、多項選擇題 1.ABCE 2.ADE 3.ABCDE 4.ABE 5.ACD 6.CD 7.AD 8.ABC 9.ABE 10.DE 11.ACE 五、簡答題 1. 虛熱肺痿的主癥、治法及方藥是什么? 虛熱肺痿為肺熱津傷、肺氣痿弱所致,臨床表現為咳吐濁唾涎沫,痰出不爽,少氣,氣急,咽干不利,口干喜涼飲,舌紅少苔,脈虛數。治以清養肺胃、止逆下氣,方用麥門冬湯:麥門冬、人參、半夏、粳米、甘草、大棗。 2. 皂莢丸的制法與服法如何? 因皂莢有毒,性烈,故皂莢丸的制法與服法均有特殊要求,具體為:(1)皂莢酥炙(2)蜜丸梧子大(3)棗膏和湯調服三丸(4)日三夜一服。 3. 小青龍加石膏湯證與厚樸麻黃湯證有何異同? 二方均治寒飲郁熱證,兩方均用干姜,細辛,半夏,五味子,麻黃,石膏;均能宣肺化飲,兼清郁熱;主癥均表現有咳而上氣,煩燥而喘,脈浮。小青龍湯主治外寒內飲,飲郁化熱,熱勢較輕,脈浮仍緊。厚樸麻黃湯證為寒飲郁熱,熱郁較重,邪盛于上而近于表,故以小青龍湯減桂枝之辛溫及芍藥、甘草之甘緩,加厚樸、杏仁以降氣消滿,小麥安中養心。全方共奏散飲除熱,止咳平喘之效。 4. 肺癰如何分期?各期的證治特點是什么? 根據肺癰的病變過程,可分為三期,即表證期、釀膿期和潰膿期。各期的證治特點如下:(1)表證期:由風熱毒邪侵犯肺衛所致,癥狀表現:惡寒發熱,有汗,咽干而癢,咳嗽,脈浮數。治宜辛涼解表,兼清肺熱。(2)釀膿期:由風熱內壅,肺氣不利,痰涎內結,瘀熱成癰所致。癥狀表現:咳而咽干,口燥不渴,喘滿胸痛,咳痰腥臭,時時振寒,脈滑數或數而有力。治宜瀉肺逐痰、清熱解毒。(3)潰膿期:邪熱壅肺,結而不散,血脈凝滯,腐潰所致。癥狀表現:咳吐膿血,腥臭異常,胸痛振寒,脈滑數。治宜解毒排膿。 5. 仲景論述咳嗽上氣病有何特點? 咳嗽上氣病的病機及臨床表現均較復雜,在《金匱》的論述中,主要有三個特點:一者虛實兼見,以實為主;二者實證多由痰飲而成,痰飲阻閉肺氣,不得宣降,邪迫肺氣;三者外邪引動內飲,內外合邪,相互搏結而致病。 6. 試述厚樸麻黃湯證與澤漆湯證的異同? 二方證均由水飲為患,均以咳喘為主癥,均以寒飲夾熱為主要病機。不同之處在于:(1)病機不同。厚樸麻黃湯證為寒飲夾熱迫肺,病位近表偏上;澤漆湯證為水飲內結生熱,病位偏里。(2)主癥不同。厚樸麻黃湯證見咳喘,胸滿,煩燥,不能平臥,口渴,脈浮數;澤漆湯證見咳喘,胸中引脅痛,小便不利,脘痞,身腫,脈沉細。(3)治法不同。厚樸麻黃湯證治宜宣降散飲除熱,止咳平喘;澤漆湯治宜逐水通陽,止咳平喘。 7. 舉例說明肺脹病的特點? 肺脹病的特點有三:(1)就疾病性質而言,均為實證咳喘,篇中關于肺脹的描述皆為實性病證。(2)就病機而言,同屬內飲外邪。如:越婢加半夏湯證為外感風寒化熱,與內里之飲邪合而迫肺。小青龍加石膏湯證為外寒、內飲、郁熱三者互結,迫肺氣上逆所致(3)從病程來論,肺脹為外邪誘發內飲致病,故病程較長,時輕時重,時發時止。 8. 皂莢丸之主治癥、病機、臨床表現如何? 皂莢丸主治證為痰涎壅肺之咳喘證,其病機為痰濁壅阻肺氣,肺失宣降;臨床表現為時時吐濁,但坐不得眠,咳逆喘息;治以峻逐痰涎、宣壅導滯。 六、論述題 1. 試述小青龍加石膏湯證、越婢加半夏湯證、射干麻黃湯證在病因病機、癥狀表現、證治方面有何不同? 三方相同點:病機均為內飲外寒,內外合邪,肺失宣降。在癥狀上都有咳而上氣,即咳逆喘促。不同點:(1)病因病機不同。越婢加半夏湯證為外感風寒,入里化熱與痰飲相結;小青龍加石膏湯證為外感風寒,郁而化熱與內飲相結;射干麻黃湯證為寒飲郁肺。(2)證候不同。越婢加半夏湯證為熱重于飲,喘重于咳之肺脹,癥狀表現為:發熱重,惡寒輕,咳喘重,目如脫狀,口渴汗出,脈浮而大;小青龍加石膏湯證為飲重于熱,咳喘并重之肺脹。癥狀表現為發熱,惡寒,無汗,頭疼身痛,咳喘,煩躁;射干麻黃湯證為寒飲郁肺,痰氣相擊。癥狀表現為惡寒無汗,咳喘氣迫,喉中痰鳴,脈浮緊。(3)治則不同。越婢加半夏湯證治宜宣肺泄熱,降逆平喘;小青龍加石膏湯證治宜解表化飲,清熱除煩;射干麻黃湯證治宜散寒宣肺,降逆化痰。 2. 《金匱》治療肺脹的用藥特點有哪些? 《金匱》對肺脹的主要病機認為是內外合邪,邪實氣閉,肺氣脹滿。也就是說,因飲阻氣機,肺失宣降,或郁而生熱。分析越婢加半夏湯、小青龍加石膏湯,可以發現二者均用麻黃、半夏、石膏,此即為病機而設之藥。肺主皮毛,外邪束表或飲邪阻肺,則肺失宣降而喘咳,故用麻黃以宣肺平喘。飲邪為肺脹之主因,故以半夏降逆散結化痰飲,配麻黃成一宣一降之勢,有助于肺之宣降功能復常。又肺中邪郁氣阻必生熱,飲熱迫肺則喘咳不已,故以石膏之辛甘寒之性以清之。配伍麻黃更能發越水氣,兼清郁熱,令內停飲熱之邪從內外上下分消而去。 3. 試結合麥門冬湯的配伍特點說明其適應證? 麥門冬湯用麥冬、人參、半夏 、粳米 、甘草、大棗組成,麥門冬與半夏之用量比例為7:1。本方重用麥門冬以養陰潤肺清熱為主,半夏下氣化痰,雖辛燥但用量極輕。方中又有人參、甘草、大棗、粳米大隊養陰之品,能助化源,使津液得生,以去其燥性傷陰之弊,而存其化痰降逆之功。此即仲景在藥物配伍中“去性取用”之妙。故適用于肺胃陰虛氣損,虛火上炎之肺痿,咳嗽上氣之證。 4. 仲景論治咳嗽上氣病,麻黃與石膏同用的方劑有幾首?說明其配伍作用及臨床適應證? 有三首:越婢加半夏湯、厚樸麻黃湯、小青龍加石膏湯。越婢加半夏湯中,麻黃與石膏配伍,重在宣泄肺熱,降逆平喘,用于外感風熱與內飲相合之飲熱迫肺證;厚樸麻黃湯證中,麻黃與石膏配伍以宣肺解表清郁熱,用治外寒內飲,郁熱較重,上迫于肺且近乎表之證;小青龍加石膏湯中,石膏用量較小,二者配伍以宣肺化飲為主,兼清郁熱,本方用治外寒內飲,兼有郁熱之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