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必背經典 周水金醫生整理 《六陳歌》
枳殼陳皮半夏齊, 麻黃狼毒及茱萸; 六般之藥宜陳久, 入藥方知奏效奇。 《妊娠禁忌歌》
蚖斑水蛭及虻蟲,烏頭附子配天雄。 野葛水銀并巴豆,牛膝薏苡與蜈蚣。 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蟬蛻黃雌雄。 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牽牛皂角同。 半夏南星與通草,瞿麥干姜桃木通。 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膽茅根與庶蟲。 《十九畏歌》硫黃原是火中精,樸硝一見便相爭。 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 丁香莫與郁金見,牙硝難合京三棱。 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 官桂善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順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蔞貝蘞芨攻烏, 藻戟遂芫俱戰草, 諸參辛芍叛藜蘆。 《引經報使藥歌》小腸膀胱屬太陽,藁本羌活是本鄉。 用藥法程(《本草便讀》清.張秉成)凡用藥須明五味。辛者能散能橫行。苦者能降能泄。甘者能補能緩中。酸者能收斂。咸者能潤下能軟堅。能先知各藥之性。然后可以合于病情。凡用藥須審質之輕重。性之有毒無毒。氣之寒熱溫涼平。然后可以知用之多寡。凡用藥當明其五色五臭。青入肝。黃入脾。赤入心。白入肺。黑入腎。臊入肝。焦入心。凡用藥須知,質之輕者。能浮能升。可以上入心肺。質之重者。能沉能降。可以下行肝腎。 中空者發表。內實者攻里。為枝者達四肢。為皮者達皮膚。為心為干者。內行臟腑。枯燥者入氣分。潤澤者入血分。酸咸無升。辛甘無降。寒無浮。熱無沉。然后可定其升降浮沉。以類相從之用。凡用藥當知有相反相畏相惡相使相須之別。惟相反不可合投。其余即無從顧慮。故特將相反之藥。列于藥品之末。然后可知藥之宜忌。凡用藥須知制炒之法。各有所宜。如酒炒則升提。姜炒則溫散。用鹽可入腎而軟堅。用醋則注肝而收斂。童便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去燥性而和中。乳能潤枯生血。蜜能甘緩益元。土炒藉土氣以補中州。面煨抑酷性勿傷上膈。黑豆甘草湯浸。并能解毒和中。羊酥豬脂涂燒。使其滲骨易脆。去穣者免脹。去心者除煩。明乎制炒之法。然后可以運用治病。凡用藥有宜陳久者。有宜新鮮者。陳者取其烈性漸減。火性漸脫。新者取其氣味之全。功效之速。學人亦宜考求。然后立方可以靈應。 治病主藥訣《醫學傳心錄》頭疼必須用川芎,不愈各加引經藥:太陽羌活少柴胡,陽明白芷還須著,太陰蒼術少細辛,厥陰吳茱用無錯。巔頂之痛人不同,藁本須用去川芎。肢節之疼用羌活,去風去濕亦其功。小腹痛用青皮治。心(下)痞黃連枳實從。腹痛須用白芍藥,因寒加桂熱黃柏。腹中窄狹蒼術宜。脹膨厚樸姜制法。腹中實熱何所施,大黃芒硝功有力。虛熱虛汗用黃芪。肌膚浮熱黃芩宜。脅下疼痛往來熱,日晡潮熱柴胡宜。脾胃受濕身無力,怠惰嗜臥用白術。下焦濕腫兼火邪,知母防(己)龍(膽草)并酒(黃)柏。上焦濕熱用黃芩。中焦濕熱黃連釋。渴用干葛天花粉。半夏燥脾斯時禁(半夏性燥,口渴不宜用)。嗽用五味喘阿膠。枳實黃連治宿食。胸中煩熱梔子仁。水瀉芍藥(茯)苓白術。調氣必當用木香,若然氣盛又非良。補氣必須用人參,肺經有熱不相應。痰涎為病須半夏,熱加黃芩風南星,胸中寒痰多痞塞,白術陳皮兩件增。胃脘痛用草豆蔻,若然挾熱(黃)芩(黃)連湊。眼痛黃連當歸根。驚悸恍惚用茯神。小便黃時用黃柏,澀者澤瀉加之靈。氣刺痛時須枳殼。血痛當歸上下分。痢疾當歸白芍藥。瘧疾柴胡為之君。血痛桃仁與蘇木。氣滯青皮與枳殼。枳殼青皮若用多,反瀉元氣宜改作。凡用純寒純熱藥,必用甘草緩其力,寒熱相雜亦用之,調和其性無攻擊,惟有中滿不食甘,臨癥還須究端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