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王碧蕓 三陰性乳腺癌因目前尚未找到有效的治療靶點,當前治療仍以化療為主。就三陰性乳腺癌的輔助和新輔助化療來說,蒽環類和紫杉類藥物的聯合或序貫治療仍是當前的標準治療,由于聯合治療的毒性大,目前臨床多用蒽環類紫杉類的序貫方案。臨床上三陰性乳腺癌優選的輔助新輔助方案包括了劑量密集用藥(dose-dense)和紫杉醇的每周用藥方案。另外,蒽環類紫杉類的用藥順序研究顯示似乎紫杉類序貫到蒽環類更有優勢。 在早期三陰性乳腺癌中,對于鉑類的應用,研究者也做了諸多的探索。最著名的兩項新輔助研究GeparSixto及CALGB 40603均證實了在蒽環類和紫杉醇基礎上加用卡鉑用于早期三陰性乳腺癌的新輔助治療,可有效提高PCR。但研究者仍存在疑慮是否提高PCR代表了患者預后的改善,以及如何將鉑類藥物與標準方案聯合等問題。 因此,大多數專家觀點還是認為,并不是所有三陰性乳腺癌患者均能從鉑類治療中獲益,把鉑類引入三陰性乳腺癌的標準新輔助和輔助治療的時機尚不成熟。目前有較多證據表明,具有BRCA1突變的三陰性乳腺癌患者更有可能從鉑類的治療中獲益。在今年St.Gallen國際乳腺癌會議上,對這一問題也進行投票發現,約半數以上的專家認為答案是肯定的,但仍存在意見分歧,尚有待更多的臨床研究證實。 除此之處,關于卡培他濱和依沙匹隆的研究正在進行中,其最終結果也值得期待。 在三陰性乳腺癌的輔助和新輔助靶向治療方面,雖然有一些藥物在晚期乳腺癌中得到了較好的初步結果,但輔助和新輔助領域的結果仍在比較早期的探索中。如PARP抑制劑、貝伐珠單抗等針對VEGF的靶向藥物、西妥昔單抗等針對EGFR的靶向藥物,以及mTOR抑制劑等藥物。目前尚未引入標準的輔助和新輔助治療領域。 另外提得一提的是,三陰性乳腺癌具有不同的亞型。臨床前研究結果提示,不同亞型對藥物的敏感性不同。因此,分別找出適合不同亞型治療的藥物將是未來研究的熱點。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袁芃 晚期乳腺癌通常不可治愈,因此,國內指南和共識均指出,應將晚期乳腺癌作為一種慢性病來管理,治療的目的為緩解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延長患者生存。 針對晚期乳腺癌患者,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個化體制定策略是總的原則。化療、內分泌及靶向治療是晚期乳腺癌患者常用的治療手段。對于激素受體陰性、激素受體陽性但內分泌治療失敗或伴有癥狀性內臟轉移(尤其是肝轉移)、疾病進展迅速的患者,可優先選擇化療。 在這些患者中,有廣泛轉移、需快速控制病情、腫瘤進展迅速或患者耐受性較好者優先選擇聯合化療;而無重要臟器轉移、無臨床癥狀、轉移部分較少者可優先考慮單藥化療。在藥物的選擇方面,除經典的蒽環、紫杉可選擇外,抗代謝類藥物如卡培他濱等及鉑類藥物也可應用。內分泌治療主要適合用于激素受體陽性、無內臟轉移或無癥狀性內臟轉移、疾病進展緩慢者,而HER2陽性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可應用靶向治療。 對于一線治療有效的患者,應如何鞏固治療療效呢?目前,一線治療后進行單藥維持治療是比較受肯定的治療方式。對于維持化療藥物的選擇,目前的共識是原則為療效確切、安全性良好、使用便利,如卡培他濱。相比靜脈給藥方式,口服卡培他濱同樣可針對性地殺傷腫瘤細胞,但可在家中治療,減少住院的費用和不便,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利于患者堅持治療。可以說卡培他濱是晚期乳腺癌患者全程管理及維持治療的優選藥物。 一項晚期乳腺癌患者對比加或不加卡培他濱單藥維持治療的研究結果顯示:使用卡培他濱單藥維持治療能夠顯著延長患者生存期,在進行和不進行維持治療的患者間安全性無顯著差異(P=0.039)。一項德國非干預試驗晚期乳腺癌患者使用卡培他濱的生活質量研究顯示,89.3%的醫生認為患者依從性很好,提示了患者應用卡培他濱的滿意度非常高。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劉強 2015年乳腺癌治療方面出現了不少意義重大的研究進展。在系統治療的化療中,多個研究顯示密集化療方案尤其是紫杉醇的密集治療優勢較為明顯。ECOG 1199研究在去年底的圣安東尼奧乳腺癌會議上公布了其隨訪12年的結果,進一步證實AC方案(多柔比星+環磷酰胺)序貫紫杉醇周療方案較三周方案有更優的DFS。尤其是對其中1025例三陰性乳腺癌的亞組分析顯示,其最有效的方案是AC序貫紫杉醇周療,較紫杉醇三周或多西他賽明顯提高了DFS和OS,其改善幅度可高達10%以上。 而在維持治療方面,我國學者也發布了一些現實世界的數據,也具一定的臨床意義。其中北京腫瘤醫院的李惠平教授有一項回顧性研究顯示,對于既往曾經用過內分泌解救治療的ER陽性的轉移性乳腺癌患者,使用TX化療后單藥卡培他濱維持治療比內分泌治療維持治療可能更加有效。事實上,臨床醫生在為ER陽性乳腺癌患者選擇維持治療方案時,經常不確定應該選用化療維持還是內分泌治療維持。目前一般認為應考慮ER陽性率、患者既往對內分泌治療的敏感性及病情(腫瘤負荷大、進展迅速、內臟轉移危象)等綜合決定。 去年最大亮點的的治療進展應該屬于內分泌治療方面。此前在絕經前ER陽性乳腺癌的內分泌治療中,加用卵巢功能抑制的適用人群和意義不很明確,芳香化酶抑制劑(AI)的作用也不清楚。而去年公布的SOFT/TEXT研究和ECOG 3193研究結果為這些問題提供了較清晰的答案。 目前認為低復發風險的患者在他莫昔芬治療基礎上無需加用卵巢功能抑制,而中高危復發風險、需要化療的患者加用卵巢功能抑制能夠降低復發幾率,且使用卵巢功能抑制聯合AI能夠進一步改善預后。尤其是對于年輕患者(<35歲),卵巢抑制加AI與單純使用他莫昔芬相比,可將5年復發幾率由三分之一降低到六分之一,降低幅度高達50%,是非常驚人的結果。 手術方面,SN-FNAC研究顯示,新輔助化療可使35%的腋窩淋巴結陽性的乳腺癌患者手術時腋窩達到病理完全緩解(PCR),從而可只行前哨淋巴結活檢,而避免了腋窩淋巴結清掃術。但結合前年的Z1071和SENTINA研究,這種情況下做前哨淋巴結活檢,最好使用雙示蹤劑,而且至少需要取兩枚以上的淋巴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