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新詩寫作與參考》一書超過原定頁碼太多,不得不壓縮
部分文章,這篇<<意象詩及其寫作技巧>>便是其一.
意象詩及其寫作技巧
唐朝
(一)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中國詩歌傳統意義上的分類。中國現代詩歌,如果按作品內容的表達方式,大致可分為抒情詩和敘事詩。抒情詩以直接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為主要特征,如,情歌、頌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辣歌(諷刺詩)等。這類作品很多,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即可達到反映社會生活和作者思想情感的目的。而敘事詩,則有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詩人滿懷激情的歌唱方式來表現。如史詩、故事詩、詩體小說等等。當然,有的人還分出其他類,如格律詩、哲理詩、題畫詩、自由詩等等。但筆者從寫作藝術和技巧上認為,現代詩歌分為意象詩和非意象詩即可說明詩歌的類別了!
再來說說什么是意象詩?我認為,意象詩就是以意象為主體特征的詩。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即作者)獨特的情感活動,從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是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結合,即為融入詩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賦有某種特殊含義和文學意味的具體形象。也就是說,如果說詩歌的最終目的是抒情,那么“意象”就是借物抒情的產物。
古今中外,意象詩大行其道。中國最早的意象理論,就有“觀物取象”、“立象以盡意”之說(《周易·系辭》)。從最早的卦象、符號,到現在的大眾物象,中國詩歌通過“詩言志”的思想意識和意象在詩中的藝術展示,使意象詩得到長盛不衰的發展。而在國外,意象詩早在上世紀初就獨立成一派。1909年至1917年間,一些英美詩人明確提出:詩人應該以鮮明、準確、含蓄和高度凝煉的意象,生動、形象地展現事物,并將詩人瞬息間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詩行中。基于這一理念,一些詩人如休姆、龐德等提出“反常規”“革新”地進行詩歌創作的主張。強調意象、直覺、通感、色彩等的詩意功能。作為一種文學運動,意象派反對在詩中的直接議論和感嘆,反對傳統詩歌尤其是浪漫主義的無病呻吟、多愁善感和倫理說教,主張采用象征的手法進行創作。對當時詩壇文風進行了反撥,開創了詩歌創作新的道路。
(二)
中國古典詩歌理論,對“意象”這一概念有過詳細的解說。古人認為:“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于內心并借助于“象”來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托物。詩歌創作過程是一個觀察、感受、醞釀、表達的過程,是對生活的再現過程。作者對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將之寄托給一個所選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種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個特定的藝術天地(意境),使讀者在閱讀詩歌時能根據這個藝術天地在內心進行二次創作,在還原詩人所見所感的基礎上滲透自己的體驗與感受。《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指出,詩的構思在于“神與物游”;王夫之說“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則自有靈通之句,參化工之妙。”謝榛說“景乃詩之媒”;王國維也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也就是說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實際上是中國傳統詩學關于詩的意象手法的不同表述。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西方意象派是在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理論基礎之上產生的;作為和象征派并立的詩學流派,它的起源應該在東方。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很多優美的詩篇,在意象的運用方面,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如;如李白的《靜夜思》、馬致遠的《秋思》、戴望舒的《雨巷》等,膾炙人口。藝術魅力經久不衰。而龐德的名作《在地鐵車站》,在意象的并置和陳列方面,也是別具匠心的。可以說,在意象的指向上,東西方的詩人是一致的,傳遞給讀者的藝術享受有許多相同之處。
意象詩,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我認為主要因為有意境的存在。意境是什么呢?自古以來,對意境的認識和表述不一,很多人將意象和意境混為一體。如《現代漢語詞典》就簡單將“意象”解釋為“意境”,這是不嚴謹的,也是不科學的。筆者認為,意境是一種藝術氛圍,是生長作者思想感情的“土地”,它是由詩人主觀圖意和客觀物象結合后生發的,并由讀者通過聯想和想象,共同完善的情景空間。超越于具體意象之外,又在讀者的閱讀和欣賞習慣之中。如果說,意象是個體、是點,那么意境就是整體、是面。也可以這樣來理解:如果意象是寄托了詩人思想情感的物象,是實的,那么意境是看不到的,是虛的。如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詩中應用了兩類意象:先用某一種或幾種事物,如急流、小河、荒林、廢墟、草屋、云朵、破旗等做自我的意象;再聯系到與之關系緊密的另一事物,如小魚、小鳥、常青藤、火焰、夕陽,來做愛人的意象。細細數來,竟有12種之多。詩人通過這一系列的創造,展現了這樣的的意境:無論我是什么,我都愿意為心愛的人奉獻出一切,表達出了對愛人深摯的愛慕之情,從而引起我們感情上的共鳴。
(三)
時下,在新詩創作中,運用意象的作者已經不是少數。如今年獲得諾貝爾詩歌獎的瑞典老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雖然屬于公認的象征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大師,但它至今創作的163首詩中,不乏意象之作,這也是我們中國讀者感覺到他的詩歌“親近”“不陌生”的主要原因。可見,對詩歌意象的追求和提煉,是很多詩人的一種執著和理想。那么,怎樣才能寫好意象詩呢?在意象詩的寫作上是否有一定的技巧呢?筆者通過多年的學習和研究,認為大約有以下幾種技巧方式——
1.心有畫面。畫家行話說“胸有成竹”,意思是說要想畫好竹子,心里首先應該裝有竹子的模樣。寫詩也是一樣。詩人在下筆之前,心里面也應該有個畫面,腦海中要有畫面感。這就是中國的詩畫同源說。而西方的龐德也認為:意象派詩歌則是像繪畫一樣使自身成為詞匯。這已經很好的說明了詩歌和繪畫的天然關系。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再如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二詩都是廣為流傳的名作,都有很顯眼的畫面。畫面中有各自所需的物象,寓入詩人的思想感情之后,便產生了不同的優美意象,繼而通過讀者的想象和聯想,產生了脫俗的意境。因此說,詩人在下筆之前,如果心中有一定清晰度的畫面,就很容易針對性地選擇物象,從而自然地將心中的情感(意),表達出來。如《楓橋夜泊》中的“月、夜空,江水、楓樹、漁火、姑蘇城、寒山寺、鐘聲、客船”等等,為靜而設,為愁而現,為詩而美!
2.適度留白。既然說詩畫同源,中國畫以留白為美,那么在意象詩創作中,就應該對詩句的表達留下一部分空間,不要把意思全部說出來。如果你說透了,反而不好。因為壓縮了讀者的在創作空間,使讀者的主觀能動和感受聯想排除在外了。聰明的畫家總是在中國畫的創作中惜下一些墨來,留出空白給讀者自己去感受、去想象;詩歌也是這樣,優秀的作者總是在字里行間留下想要表達但又不愿意說出的意思,留給讀者去想象,甚至猜測;只有這樣,才有回味,才有不盡的藝術魅力。如筆者創作的《不說》:
狠狠地抓住一段真相
讓太陽熬出
黑
或白
隔層的夜
主宰了我的表達
沉默
已深深扎根
“真相”?到底是什么?也許詩人心里很清楚,但就是不愿繼續說透,不表達出來;是有意為之,并不是因為“隔層的夜”。這是一種詩寫策略,不說明白讓讀者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聯想去好了!應當說明的是,留白是需要把握好尺度的,如過分就可能造成費解和生澀,反而成為敗筆。
3.隱情于景。景,即是景物。在詩歌里它是以物象的形式出現的,是意的客觀載體,是詩人用來表達感情和思想的工具,是為詩人傳遞“意”服務的。詩人一旦將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心志、意,寄托在前面提到的景物上,便可以獲得一種不同滋味的釋然,這就是意象產生的過程。關鍵的是在具體操作上,怎樣才能更恰如其分地將“意”附于“象”中?是直接貼上去,還是將意化作雪水,慢慢溶化到景象中。我認為,大多用后者比較好。自然天成是世界最完美的創造,因此將情藏在文字的后面,是一種自然選擇。意象詩講究含蓄,任何直接的表達,都會有生硬的痕跡。因此,隱情于景,是一個值得琢磨的過程。
一般說來,意象有直接的和間接的兩種。不管將情(即意)隱藏在直接或間接的景物中,都是為了完成用物象來呈現情感的作用。巧妙的呈現,往往有深厚的寓意。如柳永在《八聲甘州》中寫道: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
一番洗清秋,
漸霜風凄緊,
關河冷落,
殘照當樓。
是處紅衰翠減,
冉冉物華休。
唯有長江水,
無語東流。
詩中的“清”“凄”、“冷”、“殘”“衰”“減”等字既是寫景,又深含感情,蕭瑟凄清的景物中可見作者長期漂泊天涯的凄涼之感。
4.寄神于形。這是個關于具象和抽象的命題。神,一種精神,或者神思;而形,自然是具象的,看得見得東西。作者將思想感情巧妙地運用到具象之上,借它的呈現,給讀者思或想。可以用直接的方式,也可以用間接的方式。但不管怎樣,首先都要對具象(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物象)熟悉,了解其一般層面的象征意義。如:松樹是風骨、清高象征,菊花是高潔的象征,柳為依依不舍之情,草多為離別,月亮一般是淡淡的憂愁,燕子(在春天出現)一般是春愁、無聊譴倦的情緒,而杜鵑則多為悲戚等等。了解不是目的,而是爭取做到神形兼備,形隨神逸,自然貼切。如李白的詩《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
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詩人將自己孤僻高傲的形象、與世無爭的的思想寄托在鳥、云、山之間,借它們的孤獨,展現自己的高傲以及樂觀、浪漫和豪放的心態。
5.動靜相照。動和靜,是相對應的,是最能夠吸引讀者眼球、牽動讀者神思的元素。因為意象詩講究意境和畫面感,因此需要寫得生動、傳神、含蓄、且耐人回味。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在構建詩句和意境的過程中,選擇什么樣的詞語來表達和傳遞意韻,尤為關鍵。我的經驗是,很多很平靜很平常的景象,通過恰當的詞語運用,往往可以使畫面生動起來,而動詞在這時候的選擇運用尤為關鍵。古詩講義中的“推敲”,就是很好的例子。是“僧敲月下門”還是“僧推月下門”,所表達的心態是不一樣的。如筆者的詩《記憶之外》中,寫道落日:
“落日。大地托起的槍口
正虎視眈眈
瞄向
某一處故事”
這里用到的“托、瞄”都是經過選擇的,相對于靜態的“槍口”來說,是比較恰當的。將“落日”比喻成為我們熟悉的“槍口”,此刻在蒼茫的大地,給人一幅凝重感,也許還有一些更深刻的寓意;由意象到意境,動詞在這里起到了很好的連接作用,留給了讀者一定的想象空間。
6.虛實結合。虛與實,在所有的文學藝術創作中,都是很重要的話題。其藝術魅力在于它的變幻感覺。我們知道,寫得太虛的詩,就顯得空洞無根而漂浮,無實質內容;而太實太滿的表達,又無張力可言,擠占了讀者的聯系和再創作空間,審美就要打折扣。具體到詩寫過程中,我們心中一定要有虛和實的概念。虛,自然是看不到的,可以理解為作者的心意、思想、情感一類;實,即是物的東西,多是用來產生意象中的“象”。這樣以來,就可以在一個大的層面上進行意象的提煉和創造。如北島在《誘惑》一詩中寫道:
“那是一種誘惑
亙古不變
使多少水手喪生
石堤在阻擋
傾斜的陸地滑向海底”
海水雖然是一種不變的“誘惑”,但“石堤在阻擋”。這是一種詩人的理想,這種理想是看不到的,是虛的,需要我們用意會來完成;而海水、石堤是實實在在的東西,是我們看得見的。二者的結合,完成一次意象,使讀者在這一特定的意境中,思考理想、人性、人生、探索、執著或者貪婪等多種命題,從而產生詩意的審美。
還有一種層次的虛實結合。那便是虛的“象”和實的“象”。我們說“象”是具體的可感的,多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是“實”的;但有些“象”是看不見的摸不到的,是“虛”的。但,卻是可以感覺的。如空氣、陽光、味道等等,這些可感覺的“物象”,同樣可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寫反芻的老牛,“正午,老牛在村口咀嚼陽光”;“我身披陽光,走在人生的路上”,寫出了對生活的熱愛等,都是實體---老牛、人(我)和虛體的象----陽光的巧妙結合,這樣的句子,往往很有味道,是詩歌創作初級階段練筆的有效途徑。
當然,就技巧而言,意象詩的寫作還有很多實用的方法。我們在創作中還在不斷豐富和發現。不管我們如何來對待,我認為要寫好意象詩,首先要搞清楚意象和意境的概念,明白二者的區別和聯系,熟悉意象和意境產生的過程;其次,在使用意象的過程中,宜就簡避繁,切不可無節制地堆砌,讓讀者讀后不知道所以然;最后要說的是,詩歌創作的最高技巧就是無技巧,只要是真實、自然、留給讀者美好享受和審美回味的詩寫形式,都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