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們用“粲粲黃金裙,亭亭白玉膚”來形容秋華之魂——菊花。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對菊花甚是執念,就連唐代著名詩人元稹也說“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如今,也有不少宅男宅女們也在家圈養著花中隱逸之君,常坐又不善運動,一種令人尷尬而又無可奈何的疾病——痔瘡,就找上了他們的“菊花君”。如何才能去除痔瘡,呵護“菊花君”?且看本文作者作何說! 痔是臨床上的常見疾病,是肛門直腸底部及肛門的靜脈叢發生曲張而形成一個或多個柔軟靜脈團的一種慢性疾病,好發于20~45歲的成人,發病率約占肛腸疾病的60%。其臨床表現以便血、疼痛和痔核脫出等為主要癥狀,并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加重,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根據發病部位的不同分為內痔、外痔和混合痔三種:在肛門與直腸的分界線(醫學上叫齒狀線)以上,表面覆以黏膜者為內痔;分界線以下,表面覆以皮膚者為外痔;兩者兼有者為混合痔。 本病中醫統稱“痔漏”,又有“牝痔”、“血痔”之名。 西醫學認為,由于人體解剖結構的特點,直立時使局部血液易于瘀積而使靜脈曲張,在肛門齒狀線上下形成擴張、充血和屈曲的靜脈團,這是痔發生的內因。而習慣性便秘、腹腔靜脈壓增高、直腸下端和肛管慢性感染以及老年人久病體弱、靜脈壁薄、組織松弛、靜脈易于擴張是痔瘡發生的外因。目前痔瘡的發病機制主要有血管相關學說、肛墊相關學說、盆底動力相關學說等。 中醫認為本病或因久坐、久負重物,或因飲食失調、嗜食辛辣,或因瀉痢日久、體質虧耗,或因妊娠多產,或因七情郁結、氣機失宜,或因長期便秘等,導致肛腸氣血不調,絡脈阻滯,燥熱內生,下達大腸,濕熱與血瘀結滯肛門而發病。 由于痔的發生部位不同,可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 按其病程及癥狀嚴重程度分為三期。第一期,無明顯自覺癥狀,僅排便時帶血,無內痔脫出肛外,肛鏡可見齒狀線上充血和結節性突起;第二期,排便時內痔脫出肛外,便后自行恢復,有肛內墜脹不適感,或間歇性便血;第三期,排便或增加腹內壓時內痔脫出,不能自行回復,必須用手托回,或需臥床休息,才能將內痔復位。此外,還有嵌頓性內痔,內痔突然脫出后不能回復,瘀血水腫,呈紫暗色,常伴有肛管部分或全部外翻。 根據形態和癥狀不同,可分為以下四種: ①結締組織外痔:無痛,不出血,肛門口有異物感,經常有少量分泌物,因而引起肛門和皮膚濕疹,檢查見肛門皮膚腫脹突起,底寬尖長,色褐質軟。 ②靜脈曲張外痔:本病發生緩慢,初覺墜脹不適,便時尤甚,肛門有異物感,繼則肛門邊緣發生圓形或橢圓形腫物。便后、久蹲、深吸氣時肛門部可見曲張的靜脈團,表面色紫、光滑,便后不能立即消失。 ③血栓性外痔:本病起病急驟,肛門一側或兩側突然出現一個或數個小卵圓形腫物,皮色紫暗,小如黃豆,大若指頭,位于皮下,與周圍皮膚有明顯界限。初生自覺有異物感,繼之則發生劇烈疼痛,觸之較硬,疼痛難忍,坐臥不安,排便、行走、咳嗽均可使疼痛加重。一般經2~3周血塊可自行吸收自愈,亦可經久不消,形成無痛性小血栓。 ④炎性外痔:肛門紅腫灼痛,皮膚檢查可見局部充血水腫,有光滑稍透明的圓形或長圓形水腫塊,質軟觸痛。 主要表現為便后下血、痔核脫出、肛門腫痛等,既有內痔的癥狀,又有外痔的癥狀。一般好發于截石位3、7、11點處。 三棱針法 操作部位:大腸俞于第7胸椎兩側至腰骶部范圍內尋找紅色丘疹,即為痔點 操作:挑刺。根據痔點個數及其部位,用三棱針逐一挑破,并擠出血珠或黏液,每6~7日施治1次。或用三棱針挑破穴位表面皮膚,向內深刺挑出白色纖維樣物,挑后消毒貼上膠布,每次1處,3~5天再挑另一處。 操作部位:齦交穴及其附近“痔陽性反應點”(濾泡) 操作:暴露上唇系帶,局部消毒,用三棱針點刺放血。或在唇系帶中部有米粒狀突起處或系帶顏色變紅處,用手術刀迅速做0.3~0.5cm之半月形切除,隨即以消毒棉球壓迫止血。 建議出血量:每次5~6滴。 1.多吃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多飲水,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糾正排便時間過長的不良習慣,以保持大便通暢,預防便秘發生。 2.平時注意保持肛門清潔干燥,勤換內褲,便后清潔坐浴,積極預防和治療肛門周圍疾病。 3.避免長時間站立或坐位,避免感冒、咳嗽、超重等增加腹壓的因素。 4.出血期間盡量臥床休息,減少活動,以免勞氣內傷,加重出血。 5.若出現痔核脫出不能自行回納時,需用手回納。一旦發生嵌頓,應及時就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