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柴胡桂枝干姜合當歸芍藥散類方證 柴胡桂枝干姜湯方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干姜二兩,瓜蔞根四兩,黃芩三兩,牡蠣二兩(熬),炙甘草二兩。 折現代量:柴胡125,桂枝45,干姜30,瓜蔞根60,黃芩45,牡蠣30,炙甘草30。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后汗出便愈。 方解:本方是小柴胡湯去半夏加栝樓根的變劑。黃芩苦寒,伍干姜之辛溫以理微結。栝樓根之潤得牡蠣之收,更能止渴。桂枝甘草治氣沖并兼和外。人參補中、大棗雍滿均非微結所宜,故去之。故此治柴胡去半夏加栝樓湯證,氣上沖有陽微結或外不和者。 小柴胡湯治半表半里陽證即少陽病,而本方治半表半里陰證即厥陰病,其主要變化在干姜。 原文解讀:《傷寒論》147條、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解讀:傷寒五六日,雖已發汗,病不解則常轉入少陽柴胡證。醫不祥查,又誤用下法,使邪熱內陷,雖胸脅滿未去,但已陽微結,即指津液傷而大便硬。津液不下,故小便不利。津液虛少,熱更傷津致燥,故渴而不嘔。氣沖于上,故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為柴胡證未解,宜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注:陽微結——胡希恕先生說:“即陽氣(津液)內竭的大便硬結癥。祥見陽明病篇,互參自明”。 方證要點:本方證是半表半里虛寒厥陰證,以四肢厥冷、口干或苦,大便干,小便不利等為主證。 從以上兩條可看出,本方與小柴胡湯都用于半表半里病,但小柴胡湯治療陽熱證,而本方則用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證,也就是半表半里陰證。 馮老依八綱釋六經,認為本方證當有便干,即“陽微結”,《胡希恕講傷寒雜病論》指出:“大便微結者,可用本方,大便正常服本方可致微溏”。 陰證不得有熱,但半表半里不同于少陰和太陰邪有直接出路,無熱證出現。而厥陰病邪無直接出路,故很容易寒郁化熱,故常見上熱下寒,而但寒不熱者很少見,這就是本方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的主要原因。張秋水治瘧慣用本方隨證加減,無不應手取效。不過臨床不只用于瘧疾,一些慢性病常出現本方證,如四肢發涼,厥冷而同時有口苦咽干者。久久不愈的無名低熱,一般的慢性病,用本方或其加味和合方療效頗佳。 讀后體悟:本方屬半表半里陰證厥陰病方。臨床有以下特點:1、既有四肢發涼,身倦乏力,下肢酸軟之虛寒表現;2、亦有頭汗或上身愛出汗,口苦咽干,久治不愈之低熱,口渴等少陽郁熱癥狀;3、并見胸脅滿微結之少陽樞機不利證、小便不利之三焦失暢水飲內停的癥狀。 當歸芍藥散: 當歸三兩,芍藥一斤,茯苓四兩,白術四兩,澤瀉半斤,川芎半斤。 上六味,杵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方解:芍藥緩急止痛,歸芎調經血并兼補虛,苓術澤瀉利小便而逐水氣,故治血虛血瘀及水濕停滯的腹中急痛證,其人或冒眩,或心下悸,或小便不利而有血虛水盛的表現者。 原文解讀:《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第5條、婦人懷妊,腹中疞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解讀:婦人懷孕而腹中急痛,當亦屬血虛水盛的胞阻,以本方治之。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第17條、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解讀:婦人腹中諸疾痛,多屬虛寒痰飲瘀血所致,宜本方主之。 方證要點:本方證是里虛寒太陰證,以腹痛拘急,頭暈心悸,小便不利為主證。 以上兩條所述證治很不完備,本方主藥芍藥,伍以當歸、川芎,其治瘀血性腹中急痛當無問題。因本方有大量蒼術、澤瀉等利尿藥,應有頭冒眩、心下悸和小便不利等痰飲證侯,不可不知。 讀后感悟:本方主治婦人妊娠期血虛水盛的腹中急痛及婦人腹中諸疾痛。其基本病機是血虛血瘀,水濕停滯。屬里虛寒太陰證。含有兩組癥狀:1、婦女妊娠期腹中急痛,或非妊娠婦女腹痛而拘急等血虛失養和血瘀失暢癥狀;2、有頭暈心悸,小便不利的水飲內停表現。 臨床驗案錄: 1、柴胡桂枝干姜湯加龍骨合當歸芍藥散方證 腰背痛案: 陶某,女,48歲,2011年4月2日診。 訴因胃脘脹滿不適,納差,經服外臺茯苓飲合五苓散加味后,胃脹減,納增,打嗝少,口甜已。現后背脹有針扎感,腰涼腰痛,右手小拇指涼,腰以下涼,腰痛,早上咽干痛,口常干苦,手腳一直涼,喝水覺咽喉堵,右脅下硬滿,尿頻,起夜多次,大便不規律,質黏量少,舌淡苔白,脈沉弦細數無力。 辯六經屬厥陰太陰合病,辯方證為柴桂干姜加龍骨合當歸芍藥散方證。 柴胡12,黃芩10,天花粉12,龍骨15,生牡蠣15,桂枝10,炮姜10,當歸10,白芍10,川芎6,蒼術15,澤瀉12,茯苓12,炙甘草6。7劑,水煎服,龍牡同煎,日1劑。結果:后背針扎感已。 按:腰涼腰痛、手腳涼、舌淡苔白,早上咽干痛、口常干苦、脈沉弦細數無力,為寒熱錯雜證,屬半表半里厥陰證;腰以下涼、酸痛、尿頻,大便不規律、質黏量少,為太陰里寒證;舌淡苔白、脈沉弦細數無力,腰以下涼、酸痛,喝水覺咽喉堵、右側軀干不適,尿頻、夜尿頻為血虛水盛證。厥陰太陰合病兼血虛水盛,用本方炮姜易干姜以溫中祛飲。 關于腰背痛:馮老說,腰背痛不專屬表證,可見于表證、半表半里證、里證及合病。有表證者麻桂劑可用,如寒濕在里腎著湯多用;而腰背胸在人體中段,屬半表半里反較多,如屬厥陰病,每見胸腹腰痛,多屬上熱下寒、血虛水盛,常用柴桂干姜合當歸芍藥散,清上溫下,養血利水。 讀后感悟:“腰背胸在人體中段,屬半表半里反較多,如屬厥陰病,每見胸腹腰痛,用柴桂干姜合當歸芍藥散清上溫下,養血利水”馮老將腰背痛列為半表半里證,好經驗! 2、柴桂干姜湯合當歸芍藥散加龍骨赤小豆當歸湯方證 甲亢案: 張某,女,27歲,2011年2月24日診。 訴06年吃減肥藥后出現腹瀉乏力。09年做過一次人流手術,之后出現甲亢,心悸、突眼,眼皮出現黑色素沉著,手術前月經周期為28—29天,術后變為26天。現仍乏力,輕度眼腫及色素沉著,月經周期準,量少,無痛經,身上干癢,下肢明顯,右耳背及臉上有痤瘡,口干喜飲,手足涼,易出汗,心悸,眠差,心情緊張時眼珠腫脹突出,納可,二便可,今日經期第二日,舌淡苔白根膩,六脈沉細微弱。 辯六經為厥陰太陰合病,辯方證為柴胡桂枝干姜湯合當歸芍藥散加龍骨赤小豆當歸湯證。 柴胡12,黃芩10,天花粉12,生龍牡各15,桂枝10,干姜6,當歸10,白芍10,川芎6,蒼術10,澤瀉10,茯苓12,炙甘草6,赤小豆15。7劑,水煎服。 按:本案屬寒熱錯雜、虛實夾雜證。口干喜飲,易汗出,心悸、眠差、耳面部痤瘡,腹瀉乏力、手腳涼、舌淡苔白根膩、六脈沉細微弱,屬厥陰太陰合病,同時又見血虛水盛,郁而化熱證;乏力、眼腫、眼部色素沉著,舌淡苔白根膩、六脈沉細微弱。此為柴胡桂枝干姜湯合當歸芍藥散加龍骨赤小豆當歸湯證。柴胡桂枝干姜湯加龍骨清上溫下,鎮靜安神,當歸芍藥散養血活血利濕,赤小豆當歸散利濕活血、排膿解毒,以消痤瘡。 3月3日二診:諸癥均好轉,舌、脈同前。 上方加菊花10。7劑。 結果:身癢已,痤瘡、心悸已。諸癥均減。 按:因眼腫、突眼,眼周黑印,故加菊花。 讀后感悟:本案既有半表半里,寒熱錯雜的虛寒厥陰柴胡桂姜湯證;又有血虛血瘀、水濕停滯的當歸芍藥散證,因耳面部痤瘡加赤小豆當歸散;因心悸、眠差加龍骨鎮靜安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