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炎病初探 里水皮水皆相見 祛邪利水據證投 這里所說的腎炎,是指常見的急性腎小球腎炎(Acuteglomerulonephritis)和慢性腎小球腎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是由感染(以鏈球菌感染最常見)后免疫反應引起的急、慢性炎癥。臨床以水腫、尿少、尿中見紅血球、管型、蛋白、髙血壓等為要癥候。本病屬中醫(yī)的水氣病范疇。《金匱要略?水氣病》第1條:“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腎炎屬水氣病哪一種?第5條云:“里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自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術湯主之”。 急慢性腎炎常見這種方證。關于里水,有的注家認為是“皮水”之誤,理由是越婢加術湯治外邪內飲,而里水當無外邪。實際這里的里水,是指水發(fā)自里,由于小便不利,因而病水,里有水飲,又見外邪在表,而呈外邪內飲之證,恰是腎炎常見的病在里而現外邪內飲證。這是腎炎常見的病證,并不是說里水就等于腎炎,腎炎在急、慢性發(fā)病過程中,可見到許多變征,出現許多方證,臨床對于腎炎的治療關鍵不是病名,而是辨具體方證,如《金匱要略?水氣病》第20條曰:“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21條曰:“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xù)自汗出,無大熱,越婢加術湯主之”。兩條都稱風水,前者為表虛,后者為表實,因表虛實不同,治療也就不同,前者固表利水,后者發(fā)汗利水。腎炎有急、慢之別,其癥也變化多端,其適應方證也就很多,如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也為表虛里飲,為防己茯苓湯的適應方證;如腰背痛,四肢腫,頭暈,心悸,病在半表半里,而呈血虛水盛,為柴胡桂枝干姜湯合當歸芍藥散方證;如病久陽衰出現四肢腫冷,小便不利,少腹不仁,呈陽衰水停,為八味丸方證……具體方證很多,要在臨床上細辨,這里不再一一悉舉,從治驗病例可看出其治療規(guī)律。 讀后感悟:從《金匱要略.水氣病篇》看,“里水”、“風水”、都包含有腎性水腫,關鍵在辯方證。如:1、里水的一身面目黃腫,小便不利,脈沉者,越婢加術湯;2、風水的惡風、一身悉腫,不渴,自汗出,無大熱,脈浮者,越婢加術湯;3、風水的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4、皮水的表虛里飲證,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5、邪入半表半里,呈血虛水盛證的腰背痛,四肢腫,頭暈心悸的,為柴胡桂枝干姜湯合當歸芍藥散主之;6、腎炎病久,陽氣虛衰,水氣內停,見四肢腫冷,小便不利,少腹不仁的,用八味腎氣丸主之等等。 例1、于某,男,35歲,病案號7246。初診日期:1965年7月5日。 慢性腎炎已兩年,曾住院治療三個月未見明顯療效,出院求中醫(yī)診治。全身浮腫,四肢乏力,腰痛,口不渴,尿蛋白在(++-+++)波動,舌苔薄白根黃,脈沉弦。與越婢加術湯加茯苓: 麻黃六錢,生石膏一兩半,生姜三錢,大棗四枚,炙甘草二錢,蒼術四錢,茯苓三錢。 結果:上藥服三劑,小便增多,浮腫減輕,自感身輕有力,即自繼服原方,連服三月未更方,浮腫全消,査尿蛋白(-)。 按:此是腎炎常見典型的“里水”即越婢加術湯方證,雖病程長逾數年,但仍為外邪內飲證,故用越婢加術湯而收捷效。胡老所稱該方不但能改善臨床癥狀,而且能改善腎功能,這種經驗之談,確非虛言。值得說明的是,該患者自行服越婢加術湯三個月,雖屬效不更方,但更主要是證無變化,因此能使方藥對證,能獲捷效。而當有變證時,也必隨證而變。 讀后感悟:從臨床癥狀看,本案內飲癥狀明顯,如浮腫、乏力、口不渴,而外邪表現不明顯。胡老從舌苔薄白根黃這一線索分析“苔薄白”是有外邪,“根黃”是夾有陽明熱。外邪內飲夾熱,故以越婢加術湯加茯苓治之。由此看,胡老辯證精細,惠眼識病機,這些經驗不是普通醫(yī)生能領悟到的,不愧為經方大師! 例2、馬某,女,12歲,病案號171525。初診日期:1965年9月4日。 前天出現面目浮腫,頭暈且脹,不欲食,大便干燥,小便黃少,査尿蛋白(+++),血壓150/100毫米汞柱,診斷為急性腎炎,舌苔白厚,脈弦數。與越婢加術湯: 麻黃六錢,生姜三錢,大棗四枚,炙甘草二錢,蒼術八錢,生石膏二兩。 二診9月6日:藥后面目浮腫已消,仍頭暈,咳嗽明顯,胸脅苦滿,不欲食,舌苔白根黃,脈細數。與小柴胡湯合麻杏石甘湯:柴胡三錢,黃芩三錢;生姜三錢,半夏三錢,大棗四枚,黨參二錢,麻黃二錢,杏仁三錢,炙甘草二錢,陳皮三錢,生石膏二兩。 三診9月8日:上藥服三劑,咳嗽巳不明顯,胸脅苦滿減,尚頭暈,大便干燥,血壓110/70毫米汞柱,仍與前方,去麻黃,加川厚樸三錢,豬苓三錢。 四診9月13日:頭暈已,諸證悉除,唯脈數、苔白、溲黃,與當歸芍散合豬苓湯加生石膏:當歸三錢,白芍二錢,川芎三錢,茯苓三錢,澤瀉三錢,蒼術三錢,豬苓四錢,阿膠三錢,滑石四錢,生石膏一兩。 五診9月17日:自感無不適,化驗尿蛋白(-)。 按:本患者雖病程不長,但出現變證較多,因而用方也變換較多。又本例患病初即由中醫(yī)治療,未用激素,收效快可能與此有關,但愿腎炎患者都能如此。 讀后感悟:一診既有飲(浮腫、尿少、頭暈),亦有熱(大便干燥,小便黃少,舌苔白厚,脈弦數),故用越婢加術湯。二診則既見少陽癥(胸脅苦滿、不欲食、頭暈),亦有太陽、陽明證(咳嗽、苔白根黃),故用小柴胡湯解少陽,麻杏石甘湯散太陽而清陽明。三診屬隨證化裁。四診諸癥均減,唯苔白、溲黃,脈數,苔白為有飲,溲黃是有熱,脈數既為血虛,亦為有熱。故與當歸芍藥散養(yǎng)血利水,合豬苓湯加石膏養(yǎng)陰利水兼清余熱。觀其辯證用藥,非久經臨證,學驗俱豐的高手,焉能達此境界乎?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余澤運醫(y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