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豐木色子老師將本文收錄到新浪文化博客原創連載欄目 感謝五通和尚老師,將本文推薦至草根名博草根大講壇欄目 米芾發飆搶硯,皇帝龍顏刷白 “米顛”,就是北宋之米芾(1051-1107年)。其字叫元章,書畫家,書畫理論家。祖籍山西太原,后遷居湖北襄陽,人稱“米襄陽”。他智商很高、為人灑脫,好潔成癖。他書畫自成一家;精于書畫鑒別;廣泛搜集奇石。善詩,工書法,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于臨摹古人書法,能以假亂真,是有名的“造假專家”。其母閻氏,曾是宋英宗趙曙皇后高氏的乳娘。米顛沾了母親的光,十八歲時,宋神宗繼位,因不忘米芾母親閻氏的乳汁之情,恩賜米芾為秘書省校字郎。從此步入仕途。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 米芾的書法在宋四家中,列蘇東坡和黃庭堅之后,蔡襄之前。另外,米芾作為北宋著名的畫家,處在一個文人畫的成熟時代,其繪畫題材十分廣泛,人物、山水、松石、梅、蘭、竹、菊無所不畫;米芾在山水畫上成就最大,但他不喜歡危峰高聳、層巒疊嶂的北方山水,更欣賞的是江南水鄉瞬息萬變的“煙云霧景”,“天真平淡”,“不裝巧趣”的風貌;所以米芾在藝術風格里追求的是自然,追求陰柔之美。他所創造的“米氏云山”都是信筆作來,煙云掩映。 一天,宋徽宗讓米芾以兩韻詩草書御屏。其實,也想見識一下米芾的書法,宋徽宗也是一個大書法家,他創造的”瘦金體”也是很有名氣的。米芾筆走龍蛇,宋徽宗看后覺得果然名不虛傳,大加贊賞。米芾看到皇上高興,隨即將皇上心愛的硯臺急匆匆揣入懷中,剩余墨汁,四處飛濺。老米還高聲叫道:此硯臣已用,皇上不可收;賜予用硯人,硯有好歸宿。 皇帝看到飛濺的墨水,聽到刺耳的尖叫,龍顏刷白,驚詫不已。他定定神,不覺大笑,將硯賜之。米芾愛硯之深,將硯比做自己的頭,抱著所愛之硯曾共眠數日。他愛硯不僅僅是為了賞硯,而是不斷地加以研究,他對各種硯臺的產地、色澤、細潤、工藝都作了論述,并著有《硯史》一書,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經驗。這老米,視硯如命,敢搶皇物,酷! 米芾一生非常喜歡把玩異石,近乎癡迷。他在安徽無為做官時,聽說河邊有一塊奇形怪石,當時人們出于迷信,以為仙石,不敢妄加擅動,怕招來不測,而米芾立刻派人將其搬進自己的寓所,擺好供桌,上好供品,向怪石下拜,念念有詞:我想見到石兄已經二十年了,相見恨晚。此事傳到皇宮,被人“有失官方體面”之名彈劾,被罷官。但米芾一向把官階看的并不很重,因此也不怎么感到后悔,后來就作了《拜石圖》。作此圖的意圖也許是為了向他人展示一種內心的憤懣。以官職易奇石,可謂怪矣。這里可以看出米芾怪異的個性。三百六十行,玩石這行是以老米玩石為先河的。 初學書畫的人臨摹是必須的。但作為已經形成自己書法風格的米芾,卻不斷臨摹別人的書法作畫,不能不說老米“缺乏”自信心。現今看到的“二王”的一些作品,大都不是“真跡”,而是米芾的仿制品。他這樣臨摹別人的作品,是出賣?為練筆?似乎都有,又都不是!真不知老米玩的是“啥花招”,不了的! 一次,一個收藏者拿著一幅唐人的真跡,扣開了米芾的大門,有意要賣給米芾。價錢有點高。米芾說,你先放這里,五天后你再來,我若要,你把錢拿走;我若不要,你把畫拿走。米芾說完,收藏者走了。到了第七天,收藏者來了。米芾說,畫我看了,就請你把畫拿走吧,我不買了。并說,你看好了,出門概不認賬。收藏者看后,道:沒錯,是這張。收藏者把畫拿走了。第二天,這人哭喪著臉又返回來了。 米芾就笑著說,我知道你今天準來,朋友有約,我辭了,專門等你。收藏者心里馬上明白了,說:是我眼拙,把您的臨本拿走了,今天特來奉還。米芾大笑道:當時我告訴你錯了我就不認賬,是想讓你好好鑒別。沒想到你沒有看出假貨來。你拿走了臨本,我心里特別高興,說明我的摹仿水平是何等的高超呀。好了,原本你拿走,臨本還給我。收藏者千恩萬謝,取走原本真跡,臨本還給米芾。
米芾一生官階不高,這與他不善官場逢迎,又為人清高有關。不善官場逢迎。使他贏得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玩石賞硯鉆研書畫藝術,對書畫藝術的追求到了如癡如醉的境地,他在別人眼里有與眾不同,不入凡俗的個性和怪癖,但他有揚也有棄,所謂術業有專攻嘛,也許,這正是老米成功的法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