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導讀 先師張仲景究竟是怎么寫出《傷寒論》的?這是個千古謎題,也是充滿想象和故事的時空……今天,分享田原老師與黃煌教授的對話,讓我們跟著黃教授的演繹,“穿越”一下—— 采訪人|田原 受訪人|黃煌 田原:《傷寒雜病論》里很多方,好像和日常生活相關,比如桂枝湯,張仲景喝完藥之后喝一碗熱粥,出點兒微汗…… 黃煌:是這樣。怎么來理解這個問題呢?是因為患者這個時候已經處在一個血糖比較低的狀態下,需要通過喝粥來補充能量,就像現在醫院要掛糖水一樣。喝粥有利于發汗,中醫說粥能養胃氣,生津液。 田原:也很簡單。 黃煌:怎樣理解桂枝湯呢?或者說,怎樣理解《傷寒雜病論》呢?我們要穿越,需要回歸,到張仲景的時代,回到東漢末年,我們跟著張仲景抄方,跟著張仲景看病,要這樣的思路。張仲景生活的年代,是中國歷史上戰爭最頻繁的一個年代。戰爭年代,一些優良的社會資源,首先保證軍事的需要,所以呢,名醫作為一種社會稀缺資源,一定會被軍人征用。那個時候軍人的常見病多發病,一定是醫生們要重點研究的,要研究如何盡快治好病,保護軍隊的戰斗力。我推測,張仲景當年身處軍閥混戰的中原,一定看過很多軍人的疾病,特別是那些發熱性疾病,所謂的傷寒病,張仲景看得更多。軍隊中爆發的那些傳染病,樣本大,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常見的與罕見的,典型的與不典型的,也最容易觀察到,個體差異也最容易發現。只有在這種臨床實踐中,張仲景才能夠寫出如此真實傳神的《傷寒雜病論》。甚至我大膽地設想,《傷寒雜病論》可能是一本軍醫看的書,軍人的病,戰爭年代的常見病,在書里面可以反映出來。 也就是說,如果我要寫一本《傷寒雜病論》通俗本的話,就要在戰爭場景中來詮釋張仲景的智慧,來展示經方的魅力。 田原:這個推測很大膽,也很有趣。 黃煌:張仲景一定看了很多軍人的病,才有那么生動的記錄,《傷寒雜病論》的每一條,都可以看做是一個個的案例。比如剛才說到的大柴胡湯。大柴胡湯證是什么?或者說,大柴胡湯是治療什么病的?那是慶功宴以后,那個將軍喝了很多酒,吃了很多肉,到了半夜里,肚子痛得要命,然后緊急召喚張仲景去。張仲景跑到帳中一看,見那將軍痛得哇哇叫,一摸肚子,繃硬,吃太多了。什么病?宿食。該如何治療?下!用何方?大柴胡湯。大柴胡湯一下,大便一通,痛就止了。那個將軍生的可能就是胰腺炎,也可能是膽結石急性發作。“按之心下滿痛,此為實也,當下之,宜用大柴胡湯”,這句原文,可能就是當年學生記錄下的那段張仲景的現場講話實錄。 田原:不管是什么病名,證都是一樣的。 黃煌:是的,病不同,表現是一樣的,證都一樣,這個將軍也可能是消化不良,都有可能。那現在我們回到桂枝湯的話題上。桂枝湯是張仲景的常用方,是軍人常用的體力恢復方和強壯方。你看,一群戰士從戰場上下來了,已經是征戰幾回,他們疲憊不堪,身心交瘁,那時候戰爭要花體力的,大量的出汗,拼命的沖殺,還要受驚嚇,刀光劍影,飛箭如蝗,一會兒一個刀砍過來,一會兒一個頭飛出去……戰役結束以后,他們還要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駐地,一路上風餐露宿,饑寒交迫,到營地時,這些人都不成形了,一個個面黃肌瘦,一臉倦容,對這群軍人怎么處置?要知道,對餓了幾天的人是不能馬上吃肉喝酒的,只能先一人一碗桂枝湯。桂枝湯是什么?姜湯啊,復方姜棗湯啊,就是我們家常的生姜紅棗湯,再加點桂枝、芍藥和甘草,煮出來,香噴噴,有點辣,有點甜,這是張什么方?驅寒方、抗疲勞方、調理方、強壯方。那些軍人都喝下去以后,上粥!一碗熱粥。 餓極了的時候最好喝粥,粥是什么呢?是糖,米粥最容易使血糖上升。糖尿病人不能吃粥為什么?它的糖化指數最高,瞬間可以升高血糖,餓得要死的人,昏厥的人,最好的辦法就是米湯,一下子血糖就上來了,循環功能就容易恢復,比掛糖水還快呢。喝粥后,張仲景要他們趕快蓋上被子,睡覺。桂枝湯加上熱粥和溫覆,人到半夜,就會出汗了,渾身出透汗,是熱汗,出了汗以后,人就有精神了,第二天,這些小伙子們生龍活虎,能上戰場了。 田原:這是您演繹出來的? 黃煌:我演繹的。 田原:真有才,那有沒有確實考證過? 黃煌:沒有,我是為了理解桂枝湯,給學生編的故事,不是說的真實的歷史,別誤會。桂枝湯證有自汗,有脈弱,還要心悸心慌,還要怕風,都是那些體質比較瘦弱的人,再加上疲勞、寒冷、饑餓、創傷、精神緊張等持續刺激導致的,這種疾病,是古人認識的疾病,張仲景稱為桂枝湯證,換句話說,就是桂枝湯病,或者說是桂枝湯綜合征。那桂枝湯呢,是我們的生姜紅棗湯的提升版。 桂枝湯也并不是包治百病的方,有的軍人吃了桂枝湯以后,也出了汗,但身體還不好,那是病重了,發汗以后還在發燒,反反復復的,可能是肺結核了。這個時候,疾病處在遷延期,寒熱往來,來來往往。那怎么辦?用小柴胡湯呀!小柴胡是退燒方,柴胡、黃芩、半夏、人參、生姜、甘草、紅棗,也是 7味藥。 田原:小柴胡湯就能把遷延不愈的發燒給退下去。 黃煌:對呀,所以感冒并不全都吃桂枝湯,有的還是吃小柴胡湯。 田原:還有一些人吃了小柴胡湯也沒好的呢? 黃煌:還沒好,肚子還痛,疲勞,人也瘦了,那可能是肝臟出問題了,或者有的人是營養不良了,貧血了,就該小建中湯上了。小建中湯是桂枝湯倍用芍藥,還要加一大塊飴糖,麥芽糖啊,補充營養啊。腹痛的人、貧血的人、便秘的人,吃小建中湯最合適。吃完了以后他臉色紅潤,食欲上升,體重也能上升,所以,小建中湯是增肥方。還有的軍人吃了桂枝湯以后,還不行,晚上睡不好覺,心悸嚴重,連肚臍下都悸動了,而且出汗多,體質非常差,頭發稀疏,臉色慘白,那種就要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龍骨牡蠣了,方名桂枝加龍骨牡蠣湯。這種類似桂枝湯的方,多了,桂枝湯有很多不同的加味方。 田原:這樣理解經方很有意思。 黃煌:還有呢!戰爭恐懼癥,一聽炮響,屁滾尿流,呆如木雞,那就是張仲景原文所說的“胸滿煩驚,譫語,小便不利,一身盡重不可轉側”的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是治療戰爭抑郁癥、戰爭恐懼癥的好方。就像電影《集結號》里頭就有的,一說打仗就嚇壞了,尿褲子,不往上沖了,嚇得都不能動了。還有,美國大兵在阿富汗戰場伊拉克戰場也出現很多這種抑郁癥,影響戰斗力,還影響轉業后的就業生活。這些人,吃點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應該有效。 田原:再沒有別人這么解析《傷寒論》了,六經辨證都跑到九宵云外去了…… 黃煌:我就這么解析,不要那些理性的東西,我就要感性的東西。 田原:很多人一聽六經辨證就暈菜了。 黃煌:這就很好理解了嘛,老百姓聽我這么一解釋,就會用經方了嘛。再說說半夏厚樸湯,半夏、厚樸、茯苓、蘇梗、生姜,這幾味藥干什么的?張仲景說主治“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就是說這個女人喉嚨里面有個東西堵著,像一塊烤肉,吐也吐不出來,咽也咽不下去,非常難受。 在我看來,半夏厚樸湯治療的,可能是一個在戰爭中失去親人的婦女,因為悲傷過度,不斷哭泣,哭了以后,咽喉哽咽,老是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情緒低落。這是情志病,所謂的神經癥,這個時候,用半夏厚樸湯有用。包括那個甘麥大棗湯也是這樣。 戰爭中間要失去親人,也可能她孩子死掉了,或者她的丈夫戰死了,然后哭得過度引起的。讀《傷寒雜病論》,都可以把經方放到這種戰爭背景下來演繹。 田原:如果這樣演繹的話,張仲景是戰爭殘酷的年代,到了我們這個時代,其實每個人也都在戰爭中,只不過這個戰爭是沒有硝煙的,而且現代人的這種苦處,或者悲傷、恐懼,可能不亞于當時那個年代。 黃煌:一樣的。所以現在柴胡劑、半夏劑用得更多,精神性疾病更多了嘛。 田原:戰亂年代可能反而還想開了,豁出去了,死就死吧,現在還死不起呢。這么看病可太有意思了。 黃煌:好玩嘛。所以看病其實也不難的,很鮮活的形象就出來了,《傷寒雜病論》的原文就不是平面的東西,是立體的了,活的了。 田原:《傷寒雜病論》是一個很大話題,仿佛常談常新。而您對《傷寒雜病論》、對經方的理解或者詮釋,顛覆了很多人對傳統中醫的認知,我們還得再“約會”一次,仔細談談您書里寫到的“經方體質”,您這么多年在臨床上發現了哪些方人、藥人,相信對人們使用經方來調整體質,會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如您所說,為人們重新了解經方,使用經方,打開一扇登堂入室的大門……期待傾聽更多的精彩觀點。 黃煌:好。 (未完待續) 原創中醫:《中醫人沙龍》系列 原創攝影:趙中月 人物檔案: 黃煌,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世紀 80年代主要從事中醫學術流派的教學與研究工作,90年代以后以名中醫學術經驗的調查整理與經方醫學流派的教學與研究為主攻方向,其中尤以經方的方證與藥證的研究為重點。代表性著作有《中醫十大類方》、《張仲景50味藥證》、《黃煌經方使用手冊》、《藥證與經方》、《醫案助讀》等,被翻譯成英文、德文、日文、韓文出版。其學術觀點鮮明且具有新意,學術專著能緊密結合臨床,實用性強,是當今受到國內外中醫界廣泛關注的中醫學者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