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浩瀚的中俄萬里茶道,無論是最初的路線,還是后來衍生出來的其他路線,其起點都是明中期因漢水改道之后迅速崛起的漢口,武漢也因之而承載著“東方茶港”與“萬里茶道”起點城市的歷史榮光。
“萬里茶道”是一條國際化商貿通道
中國是世界上種茶、制茶和飲茶最早的國家,中國茶在世界飲食文化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俄陸路萬里茶道形成于十七世紀,清康熙十八年(1679),中俄簽署了俄國從中國長期進口茶葉的協定。四十余年后的雍正五年(1727),中俄在邊境開辟恰克圖口岸,兩國商人開始在這里直接通商貿易。中俄萬里茶道早期是從福建武夷山下梅村起,肩背人扛,或借用雞公車(亦稱“獨輪車”)下船,從水路沿西北方向穿江西、至湖北,在漢口集聚九省茶葉后,借漢水以楸子船載運北上,在河南賒店起岸后,以馬車、騾子、毛驢或雞公車載運,開始了縱貫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蒙古、俄羅斯的漫漫陸路旅程。穿越蒙古沙漠戈壁時,以駱駝和牛車(時人稱之為“老倌車”)裝載,經蒙古烏蘭巴托抵達當時的中俄邊境口岸恰克圖。到了十九世紀中葉,“萬里茶道”還是以漢口為起點出發,再北上至恰克圖,茶葉貿易進入最鼎盛的時期。這兩條商路繼續在俄羅斯境內延伸,途經伊爾庫茨克、新西伯利亞、葉卡捷琳堡、喀山、莫斯科等地,最后到達的終點,是位于俄羅斯西北部的俄國第二大城市、號稱“俄羅斯的歐洲之窗”的圣彼得堡。這條路總長1.3萬公里,沿途跨越國內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8省及中、蒙、俄3國,可謂是一條跨越陸路距離最長的洲際物流通道。這條路上也承載著一份歷史的榮耀,中國古老悠久的茶文化得以走出國門,在異國他鄉傳播彌遠。
漢口是“東方茶港”與“萬里茶道”起點
十九世紀以來,九省通衢的武漢以水陸交通之利,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茶葉集散地。中國南方茶葉從福建武夷山、江西鉛山河口、湖南安化和湖北羊樓洞等茶葉原產地出發,源源不斷匯聚漢口,然后水陸舟車運往遙遠的俄羅斯和歐洲,使茶葉成為世界三大飲品。據美國人威廉·烏克斯于二十世紀初撰寫的《茶葉全書》載:“約在一八五○年,俄商開始在漢口購茶,于是漢口成為中國最佳之紅茶中心市場。俄人最初在此購買者為工夫茶,但不久即改購中國久已與蒙古貿易之茶磚?!?891年4月,22歲的俄國皇太子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造訪漢口,在聽到俄國茶商在漢口開辦的磚茶廠的磚茶稅收幾乎要占俄國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的匯報后,贊嘆:“以漢口為起點的萬里茶道是一條偉大的茶葉之路,在漢口的俄國茶商是偉大的商人,漢口是一個偉大的東方茶港?!蔽ㄆ淙绱?,在俄羅斯諸多史料和歷史地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萬里茶道”的起點無一例外都標注為漢口,像刊載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俄文教材上的“茶路橋梁地圖”,就是以中國漢口為起點標注的。
十九世紀后半葉,茶葉是漢口市場最大宗的出口商品,其出口貨值一度占漢口全部土貨出口貨值的40%左右,最高年份曾達到120萬擔之多。當時從漢口輸出的茶葉,占中國茶葉出口總量的60%,輸往俄羅斯的茶葉量,占當時中國對俄茶葉出口量的80%以上,開啟了漢口“東方茶港”的黃金時代。茶葉貿易推動了近代漢口的崛起,對此情狀,張之洞也發出了由衷的感嘆:“漢口商務之盈絀,尤專視茶葉為盛衰?!睋駠断目诳h志》記載,漢口茶商曾在南洋博覽會上獲獎的就有25種茶品,約占漢口獲獎商品總數的64%,這些數據在一定程度上,也詮釋了漢口茶葉輸出的繁盛狀況。
“萬里茶道”的文化遺存
茶到漢口盛,漢口因茶興。十九世紀茶葉貿易的興旺,使漢口由內陸型的知名商埠迅速發展成為國際性的著名商埠,國外商人紛紛來到武漢,興建了幾十家工廠和250家洋行。其中1863年以后俄商先后在漢開設的順豐、阜昌、新泰等磚茶廠,是武漢最早使用機器生產的近代企業,亦是維系中俄經貿關系最重要的地方。俄國茶商創辦的全球最大的近代制茶工廠群,幾乎壟斷了漢口的磚茶市場,刺激了早期工業文明在武漢的融合與發展。
在漢口開辟的五國租界中,由于俄國茶商的大量涌入和茶商投資開辦的茶棧和磚茶工廠的相繼建立,俄租界成了當時漢口的高級住宅區和娛樂商業中心。在原漢口俄租界區域內,至今仍保留有順豐茶棧、李凡諾夫公館、巴公房子、俄商新泰大樓、華俄道勝銀行、漢口俄國東正教堂、邦克面包房、順豐磚茶廠等70處124棟歷史建筑,涉及工廠、茶棧、銀行、碼頭、宗教、餐飲、住宅等與茶葉貿易緊密相關的多個行業??梢哉f,十九世紀俄國人在漢口留下的所有遺存,幾乎都與茶及茶商有關。
歷史上,中俄兩國商人通過這條商貿通道,繁榮了沿線數以百計的城鎮和鄉村,留下數以萬計因茶而生的遺址、遺物、遺跡和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從那些當年茶商留下的老建筑上,依然可以嗅到一絲東方茶葉馥郁悠遠的芳香;曾盛極多年的茶葉交易市場和無數經營茶葉的街道、店鋪、會館,仍然多為所在城市的中心。
許許多多的中國茶葉商人終年跋涉在這條路上,最后在蒙古、俄羅斯落籍扎根,定居通婚,開枝散葉,成了中國茶文化傳播的使者。如漢口劉氏茶坊學徒劉峻周,受俄國茶商波波夫邀請,于十九世紀末與另外12名茶葉技工被派往格魯吉亞(原屬俄羅斯版圖)試種茶樹,籌建茶廠。他成功地將中國的種茶和制茶技術傳播到格魯吉亞,成了格魯吉亞種茶創始人,在1900年巴黎世博會上,劉峻周送評的茶獲得金質獎章。為了紀念劉峻周,格魯吉亞人習慣地將當地紅茶稱為“劉茶”。
“萬里茶道”是中蒙俄三國寶貴的文化資源,長期以來,圍繞“萬里茶道”展開的研討工作一直在進行之中。“萬里茶道”與絲綢之路一樣具有“線型文化遺產”的特點,具備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突出價值。
復興“萬里茶道”,武漢使命重大
作為“萬里茶道”的起點城市和重要中心城市,武漢應該牽頭并積極參與、推動“萬里茶道”申遺工作,注重與蒙古國、俄羅斯以及“萬里茶道”沿線城市的互動與合作,肩負起這份光榮的歷史使命。2013年,中、蒙、俄三國在內蒙古二連浩特市召開第二屆“萬里茶道”與城市發展中蒙俄市長峰會,三國“萬里茶道”沿線各城市市長代表與會,并簽署了《萬里茶道沿線城市旅游合作協議》和《萬里茶道共同申遺倡議書》,倡議共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2014年3月25日,“萬里茶道協作體”在北京成立,大會發布了萬里茶道協作體品牌標識,通過了“萬里茶道協作體”簡章,成立了“萬里茶道協作體”主席團和發展委員會。
“萬里茶道”,這條曾經的國際貿易通道,連接了200多個城市,沿線多民族融合及文化交流,具有跨世紀的影響,承載了因茶而起、因茶而興、因茶而融的友誼,因為有著同樣的使命感,近年來沿線各省市都在推動“萬里茶道”的復興。在這方面,武漢積極參與、建言,邁出了堅實的腳步。2014年8月起,武漢市啟動“重走中俄萬里茶道”活動,并在漢口江灘“東方茶港”舉行啟程儀式,推出“中俄萬里茶道與東方茶港圖片展”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展出。2014年10月,武漢市與俄羅斯駐華大使杰尼索夫共同發起的“中俄萬里茶道城市市長高峰論壇”和“中俄萬里茶道與武漢俄國建筑研討會”,邀請中國13個城市、俄國9個城市市長到武漢考察,共同提議萬里茶道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這些措施,必將推動“萬里茶道”申遺工作的順利進行。 
責任編輯:小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