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鹽醬醋茶。 茶被位列生活必需品,盡管排名在最后一位。而即便是在產地中國,人們真正把茶葉列入日常飲品也是在公元6世紀以后。 在此之前,皆為藥用。 茶葉從福建武夷山下海村、湖南安化鎮、湖北赤壁羊樓洞等地入關(福建崇安縣)一路抵達張家口,橫穿蒙古草原倒庫倫(烏蘭巴托),輾轉5000公里抵達恰克圖,最后,從恰克圖銷往中亞和歐洲各地。 一條商路,一路向北。 在這趟行程中,有水路車路和駝路,張家口至恰克圖的路途最艱難,穿行于沙漠和戈壁之間,冬嚴寒夏酷暑。 但這樣的氣候似乎也是磚茶烘培的最后一道程序,據《海國圖志》記載;“因陸路所歷風霜,鼓氣茶味反佳,非如海船經過南洋暑熱,致茶味亦減。” 蒙古高原的干熱氣候反而令磚茶的口感更好。所謂萬里茶道,就此形成。它是中國近代化的縮影。 茶葉西傳始于絲綢之路,計算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歷史,但當時大宗的貿易產業仍為絲綢、棉花等,茶葉占據的份額甚少。 萬里茶道雖僅有200年歷史,卻在時代背景的映射下,名流青史。 萬里茶道 明朝崇禎年間,瓦西里·斯達爾科夫率領俄國使團南下進入土默特部首領阿勒坦汗的領地。 這是俄國人第一次嘗到茶葉的味道,使團回到俄國,茶葉獻給沙皇,神奇的東方樹葉真正進入了俄國。并漸漸深入到俄國平民的飲食當中,一度成為生活必需品。 18世紀的清朝在中外貿易頻繁的背景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但主要實行海禁,向歐洲大陸運輸的茶葉并不在此列。 當沙皇俄國在廣大的西伯利亞地區擴張侵略的時候,蒙古高原還隸屬于清王朝,由于其在邊境地區多次的侵略試探,觸發了清王朝和俄國之間多次攻守戰。 1689年,中俄決定和平解決,簽訂《尼布楚條約》。清政府同意把貝加爾湖以東的尼布楚之地劃歸俄國,條件是沙俄不得繼續向南侵略,且商隊可以用皮毛和黃金在邊境進行貿易。 在中國蔬菜缺少的西北地區,人們喜歡喝磚茶,因為可以消解奶和肉的過剩油脂,所謂“寧可三日無梁,不可一日無茶。”同樣的,西伯利亞地區的居民常常將茶葉與奶油、肉末、鹽混合食用,需求量與日俱增。 到了18世紀晚期,茶葉成為俄國最重要的進口商品,當時俄國商人從茶葉中獲取的利潤已高達300%。 《外貝加爾邊區紀行》曾記載,“在外貝加爾湖邊區一帶,磚茶在居民生活中飲用范圍極廣,屬必須品,以致于西伯利亞的土著居民在出賣貨物時,寧愿要磚茶不要銀。” 1727年,中俄簽訂了《恰克圖條約》,規定俄商每三年來北京一次,一次人數不得超過200人,中國不收賦稅并允許俄商在兩國交界處進行零星貿易。 邊境小城恰克圖發展成為中俄重要的邊境貿易區。 而隨著鴉片戰爭的到來,俄商開始直接深入中國內陸采購、制作、販運茶葉。 1863年,漢口出現第一家俄國磚茶廠,并且在漢口對茶葉進行海運。茶廠采用了工業化機器制造磚茶,相比之下,制造出的茶葉物美價廉,壟斷了茶葉的對外貿易。 也搶了晉商們的生意。 在萬里茶道興起之初,并沒有大規模的茶園。江南的農戶在自己的田頭屋后種植、采摘、加工茶葉,賣給茶行、茶館。 晉商的到來改變了一切。用如今的視角說,晉商群體的出現整合了茶葉經濟的上下游產業鏈。他們打通了一條帶動亞歐大陸的文明交融的路,這條路歷經200余年,見證清王朝由盛轉衰,直至歐亞鐵路的到來。 晉商 晉商居全國商幫之首,延續500余年。清代排名前16位的大財團都在山西,知名的八大家族有喬、常、曹、侯、渠、亢、范、孔。 馮小剛導演的電影《一九四二》中,“碗子城”難民逃荒的長鏡頭,取景拍攝于羊腸坂,這條路是連接山西和河南兩省的必經之路,也是當年晉商的必經之路。此路宋代初修時長約20公里,如今只完整保留了2公里,道路寬度不足2米。 傳統中國社會重農抑商,一直到明朝“開中制”等財政政策實施,山西商人地緣居中,北上南下販賣鹽茶,漸漸壟斷了山西和蒙古的邊貿市場。 宋代的茶馬互市開啟了晉商的邊境貿易史。 晉商的崛起,是因為山西省人口和土地配置關系的失衡。山西本就大部分土地瘠薄,明清時期的人口激增,再加上明代為了鞏固邊防,在邊境燒荒,嚴重破壞了草原生態,沙化更是威脅到了山西一帶。 在此背景下許多農民不得不棄農從商,借此改善生活。而到了清代中期,晉商群體蛻變為國際茶商集團,人口基數龐大。 山西的地域優勢讓棄農們從商后主動轉向經營茶葉貿易,他們一面能夠及時掌握蒙俄地區對茶葉不斷增長的需求,茶葉價格飆升;另一面又了解南方地區的茶園過多,茶葉過剩,茶價低迷。 于是晉商群體帶著明確的市場需求和資金來到福建、雙湖地區,資金的到來將茶葉的種植、加工、運輸、銷售和資本運作一體打通。 茶具、茶路沿線的鏢局和馬隊、茶葉盛產地區的客棧和飯莊、以及為茶商提供資金周轉的票號、邊貿市場的管理、茶農……這些因茶而生的行業借勢蓬勃,在水陸兼具的跨國貿易中形成了一環扣一環的茶葉產業鏈。 據了解,在清代中期,漢口的18家票號里有17家是晉商票號。 但小農思想根深蒂固。晉商群體做大之后,秉承“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原則,沒有向近代工業化靠攏,這也是萬里茶道衰敗的原因之一。 漢口與茶 “漢口茶”名揚天下,但漢口不產茶。 漢江連接華中、華東、華南、西南、西北,且與和長江交匯,位于交匯地的漢口,因此匯聚了九州之茶。所謂“漢口茶”指的就是外銷茶。 晉商收茶,按元、享、利、貞四等分級,剛剛收來的茶葉叫做毛茶,而把它加工成能賣錢的功夫茶,還需經過20天以上的萎凋、揉捻、發酵、干燥、加工、分級、包裝等數道工序。 漢口的五國租界區,也始于1861年。 英國商人率先在漢口建立租借地,法國、俄國、美國、德國隨之而來,紛紛在漢口建立租借地。沿江大道153號上漢口最后的俄國磚茶廠— 新泰磚茶廠,如今已經改建為界立方創意空間。 當年,漢口輸出的茶葉占據國內出口茶葉量的60%,而中國茶葉占據世界茶葉市場的86%。1861年,漢口出口茶葉8萬擔,1862年增至21.6萬擔,1871年達200萬擔以上。 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漢口商人收獲了20個一等金牌獎,其中漢口茶商占18個。 武漢地方志史學專家董玉梅曾說過,“英國人喝下午茶的習慣跟漢口茶葉貿易有直接關系。” 而茶葉初到國外,也是被當作藥物來使用,如同地中海發現柑橘類水果中的維生素C一樣,深處寒冷地區的西伯利亞居民發現,茶葉可以預防“壞血癥”。 當一片片茶葉從湖南安化縣的茶樹上被摘下,歷經三周的干燥,制成長方形的茶餅,也稱作磚茶。優質的黑毛茶湯色如琥珀、香氣撲鼻,它能幫助人們加強腸胃消化、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也可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 銷往俄國的茶葉以發酵、整制、壓榨而產的磚茶為主,原料較粗,味道濃厚。 而歐洲人更鐘愛紅茶,福建武夷產一帶多產紅茶,但出口的紅茶在咸豐帝之后,出口紅茶多為湖南安化縣的“湘紅”。 到了19世紀上半葉,茶葉已經風靡俄國,就如中國以茶待客的傳統習俗,茶葉融入俄國人的日常生活,無論是底層居民還是上流皇室。 不同的是喝茶的習慣。俄國也有的“茶館”,只是他們不說書,是另一種娛樂場所(嫖娼)。 上流社會的俄國人和歐洲人一樣,偏愛花茶和紅茶,他們喜歡往茶水中加入蜂蜜、糖喝牛奶,配上面包圈和蜜餞。底層的貧苦居民則喜歡大碗喝茶,配上黑面包。 味苦回甘。 當神奇的東方樹葉已經成為全世界的生活必需品,小小的葉子橫穿亞歐大陸、漂洋過海,茶水里難免要有故事的味道。 只是如今,真正統治全球的飲品,怕是已經是奶茶了吧...... 以往內容 關注我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