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中國之聲推出【難忘中國之聲——抗戰記憶】系列,以當年珍貴的歷史資料和當事人口述史的方式講述當年難忘的經歷、梳理親身所見的歷史事件,串起中國反法西斯戰爭波瀾壯闊的歷史。
1942年11月,“九一八”事變直接策劃者之一花谷正少將,率領7000多名日軍,第8次對山西省長治市沁源縣進行掃蕩,占領了沁源縣城。日軍這一次的行動與以往不同,掃蕩后不再撤離而是選擇留下:一面在全縣重要村鎮修駐據點,一面開始大興土木,筑碉堡,修公路。

太岳軍區司令部舊址,日軍掃蕩的眼中釘。

沁源圍困戰示意圖。
當時只有十歲的沁源兒童團團員段榮魁回憶:
段榮魁:(日軍)要在沁源建立剿共實驗區,企圖把沁源人軟化了,要在沁源建立起維持會,把整個太岳區消滅了,創造一個經驗,推廣到全國。

鬼子在放火燒毀村莊。
當年18歲的沁源縣三區婦救會主任董肅清楚地記得剛見到日本軍隊的情形:
董肅:一米一個人,一米一個人,在搜山,把山里邊的百姓全部都搜出來,敵人叫篦梳隊形,搜出來以后集中起來全部都燒死,見人就殺,見房就燒,見東西就搶。

1938年,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轉戰沁源建立太岳抗日根據地。

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山西新軍)的臂章、紀念章。
考慮到敵我力量懸殊,這一次的反掃蕩,組織決定帶領當地群眾打一場不靠槍炮、靠圍困的奇特戰役——轉移群眾,留下一座空城,再把日軍死死地困在據點里。

軍民聯防隊監控日軍據點。
段榮魁回憶:
段榮魁:沁源城關十里,二沁大道兩旁的5里以內,有23個村莊,有16000人,統統把老百姓動員轉移到山溝里邊去。

民兵在埋地雷。

兒童團也擔負著放哨的重任。

民兵破壞道路,讓日軍寸步難行。

土法制造的太行山石雷讓日軍傷亡慘重。
沁源老百姓們撤離前把水井填死,碾磨炸毀,糧食運走,近2萬名群眾隱藏到深山,開始了和敵人的周旋。他們一邊斷了敵人的補給,一邊埋地雷,炸據點。僅1945年3月,沁源軍民就在城關和各個重要路口布雷15000顆,炸死敵人無數。
段榮魁:太岳還有個爆炸大王,一個地雷大王,在關鍵口口上,到處埋得地雷、石雷,日本人一進來,踩在石頭上石頭炸了,坐在石頭上把屁股炸爛了。

收復沁源縣后,我軍在日軍修建的碉堡上歡呼勝利。
這一戰,沁源人民整整堅持了兩年半,883天,其間經歷大小戰斗3500多次,斃傷日偽軍4400余人。日軍最終無糧無水無彈藥,只好棄城撤退。

延安《解放日報》為沁源圍困戰勝利發表社論。

被授予“民兵殺敵英雄”稱號的任彥。《解放日報》社論中稱贊他是“殺敵英雄”。
1944年1月,黨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曾特地發表《向沁源軍民致敬》的社論,稱贊沁源圍困戰是抗日戰爭中的一個奇跡和典范。

沁源圍困戰烈士紀念亭。

參戰部隊、太岳軍區決死縱隊25團的后人——第14集團軍118團官兵高舉勝利旗幟越過天安門廣場。

沁源花坡,昔日殺敵的戰場,如今生態旅游好風光。
八年抗戰,8萬沁源人犧牲15000,被抓走失蹤1500多,致殘12000多人。沒有一個人當漢奸,沒有建立起一個維持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