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孟是太岳抗日根據地著名的民兵英雄。為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在沁源圍困戰中,為保護鄉親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 李學孟(畫像) 離沁源縣城南八公里處,有一個山清水秀的小村莊,因一眼泉水從東邊大楊樹下流過,所以取名——陽泉村。1930年,19歲的李學孟跟著父母從山東一路逃荒到山西,就定居在沁源縣這個美麗的村莊里。 1942年10月,日軍為“蠶食”太岳抗日根據地,日本華北派遣軍司令崗村寧次派兵一萬六千人,攻占沁源縣城,并在閻寨、中峪、霍登(今法中)等地安營扎寨,把太岳區定為“剿共實驗區”,用“鐵壁合圍”、“梳篦式”等戰術“清剿”抗日群眾,連婦女兒童都不放過。八路軍太岳軍區主力帶領沁源縣地方民兵團結奮戰,將八萬多百姓迅速轉移到山區,把方圓兩千五百多公里的沁源縣瞬間變為空城。一場艱苦卓絕的占領與反占領,圍困與反圍困的沁源圍困戰打響了。 ▲ 沁源圍困戰,又稱沁源戰役,是中國抗日戰爭中,中日雙方在山西省長治市沁源縣發生的交戰。圖為沁源縣軍民圍困日軍示意圖。 在太岳區的地方武裝中,李學孟領導的一區民兵,就是一支模范的民兵隊伍,是沁源圍困戰中一支重要的有生力量。李學孟不僅活躍在城南的閻寨、霍登一帶,而且還遠征城北,不斷伏擊敵人。他們堅壁清野,把碾磨拆毀,水井填死;白天轉戰山頭,打麻雀戰;夜晚摸進據點,解救鄉親,拉走耕牛。 山西省委黨史辦宣教處處長劉輝: 李學孟有過當兵的經歷,他在戰場上經常運用一些新奇的戰術,以小的代價換取大的勝利。 一次,李學孟在斷金橋截擊敵人,激戰一小時,由于寡不敵眾,李學孟立即讓民兵脫下幾件衣服,掛在山頂樹枝上,自己帶領隊伍順路撤退。敵人摸不清情況,集中火力向山頂衣服射擊,等到敵人發現上當時,對面山上打過來一排排的機槍子彈,給了敵人一個痛擊。 ▲ 1945年4月,堅持兩年半的沁源圍困戰取得勝利,圖為抗日軍民在沁源日軍碉堡上歡呼。 李學孟的民兵隊聲東擊西,威震太岳山,日偽軍聞風喪膽,也恨之入骨。 1945年2月12日,農歷乙酉年的除夕夜,由于漢奸告密,日偽軍二百多人分三路包圍了李學孟的窯洞。李學孟沉著應戰,彈無虛發,讓敵人無法接近。敵人逼迫抓來的百姓向窯洞仍手榴彈,百姓不干;又強迫百姓刨窯洞,但天寒地凍刨不下去。惱羞成怒的鬼子又抓來李學孟的義父勸其投降,遭到拒絕和痛斥,殘暴的敵人竟割去老人一只耳朵,半個鼻子,聲稱李學孟再不出來,就殺掉他義父全家和被抓去的幾十個鄉親。李學孟不忍連累眾鄉親,毅然跳出了窯洞。 從除夕之夜到初一黃昏,李學孟孤身與敵人鏖戰近二十個小時,斃傷十多名日偽軍。 1945年2月14日農歷正月初二,敵人用盡酷刑,李學孟始終威武不屈。最后,慘絕人寰的日軍將李學孟斬為三段,喂了狼狗。犧牲時,年僅三十四歲。 一個月之后,英雄的沁源縣2萬多軍民對日寇發起總攻。敵據點周圍布滿了四千顆地雷,沁源城四周山頭上插滿了鮮艷的紅旗。歷時兩年半的沁源圍困戰終以敵人的潰敗宣告結束。而為了今天的和平,沁源人民失去了兩千多名像李學孟一樣的英雄兒女。 ▲ 李學孟犧牲后,中共岳北地委、專署授予他“民兵英雄”稱號,追認他為中共正式黨員,將烈士生活、戰斗過的陽泉村改名為學孟村。2005年,沁源縣委、縣政府在學孟村為李學孟烈士建造了烈士紀念亭,立了紀念碑。 山西綜合廣播FM904周一至周五播出時段: 07:55—08:00(首播) 09:25—09:30(重播) 14:55—15:00(重播) 15:25—15:30(重播) 19:25—19:30(重播) 總監制:薛榮 劉英魁 總策劃:劉輝 張明德 監制:安國平 韓佩珊 編寫:杜斌 編審:劉輝 李軍 楊挺 播音:文曦 采訪:石琳 制作:杜斌 視頻:梁濛 安樂 新媒體:董騰騰 主辦單位:中共山西省委黨史辦公室 山西廣播電視臺 贊助單位:山西潞寶集團 聲明: 《初心》節目版權為中共山西省委黨史辦公室和山西廣播電視臺所有。如有轉發請注明來源,如有侵權將追究相關責任。聯系電話:13333433110 未來潞寶,世界驕傲 發布黨史信息 宣傳普及黨史知識 刊發最新黨史研究成果 講好黨的紅色故事 山西黨史 編輯:王婷婷 責編:楊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