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边@是分數教育下一句人人皆知的流行語。一個老師在其微博中憤恨地說:“考死你們!”用考試、用分數來判定一個孩子、懲罰一個孩子的事已經見怪不怪了。 家長誤區:過分看重孩子的分數。有的父母對孩子要求說:“我不要求高了,門門95分,至少90分?!笨瓷先ジ改竿捜莸?,其實多數孩子是做不到的。孩子在小學一二三年級的時候可能還可以做到,那個時候功課比較簡單,很容易考高分,但是越往上越難。父母提出這樣的要求,會讓孩子有種失敗感,他就不可能成功。 我們來看一個初中一年級孩子寫給媽媽的一封“知心家信”: 那天,我從老師手里接過英語試卷,糟了!59分,我垂頭喪氣地回到家中,膽怯地靠在門旁邊,眼睛盯著腳尖:“媽媽,我只得了59分?!?BR> “啪!”一記耳光落在了我的臉上,媽媽的眼睛瞪得像銅鈴,額上的皺紋形成了一個倒立的“八”字。她左手叉腰,右手抓起蒼蠅拍,照我的屁股上就是一下,嘴里說著:“你這個不爭氣的東西,我辛辛苦苦送你上學,你不好好讀書,才考個59分,我看你是瘋了……”一碗不知什么滋味的飯是和著淚水咽下去的。 “不爭氣的,還不去洗碗!” “不爭氣的,還不去掃地!” …… 今天,我從老師手里接過數學考卷。??!100分!我哼著小曲像小燕子似地“飛”回了家,“媽媽,你看,100分!” “叭!”一個響亮的吻印在我的臉上。媽媽那大大的眼睛瞇成一條縫,額上的皺紋變得溫柔了,雙手緊抱著我,嘴巴笑合不攏:“哈哈哈……我的女兒真好,真乖。” 午飯是小雞燉蘑菇,魚湯…… “別,碗不要洗了,油星子會濺到你衣服上……” “別,地不要掃了,灰塵會迷了你的眼……” 我多想問一句:“媽媽,您愛的到底是什么?是我?還是我的分數?” 孩子對母親的描述多么形象生動,孩子對母親的反問多么一針見血。 一般說來,分數能反映孩子的一些學習情況,家長關心孩子的分數是應該的。但是,有的家長望子成龍、用心良苦,把學習成績看得太重,逼著孩子去爭高分,殊不知這樣會給孩子帶來很多不良的后果。 過分看重分數,會導致孩子懼怕考試,越害怕越考不好。 過分看重分數,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長此下去,很容易使孩子自暴自棄,造成孩子對學習的反感。 過分看重分數,會造成孩子與家長之間的對立,感情會被分數離間。 列夫?托爾斯泰曾說:“一個人就好比是一個分數,他的實際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對自己的估計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則分數值愈小?!?BR> 我們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人,不能用分數、名次要求所有的孩子。你只有用多把尺子衡量人,你的孩子才有成功的希望,才會樹立起他的信心。我們要發現孩子成材的奧秘,不要指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全才。 考試分數不能代表孩子學習質量的全部,考卷也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價值。家長要努力幫助孩子消除成績所造成的壓力,使孩子的目光轉向自己的長處,增強他的自信心。無論何時,家長都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成長比分數更重要! 父母要盡量放棄傳統的“分數教育”,應該更多地關注孩子的思維能力和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盡量保留住孩子最寶貴的興趣和同樣寶貴的創造思維。不要用分數去判斷一個孩子的優劣、好壞,也不要以分數高低為榮辱,更不要把孩子人生最大的砝碼僅僅壓在學習成績的拔尖上。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美好的品格和良好的動手能力,遠比考試成績是第一名還是第十名更為重要。 要知道,孩子的成人比成功重要,成長比成績重要,經歷比名次重要,而家長的用心付出比簡單給予重要,鼓勵比指責重要。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不僅成績優異而且人格健全的人,就要讓孩子有豐富的人生經歷。既要有成功的經歷,也要有失敗的經歷。家長要對孩子的一生負起責任,那就要想明白自己培養的是一個孩子,而不是一架考試的機器。反過來說,心態很好、充滿自信的孩子,也一定會成長為各方面都優秀、社會所需要的健全而合格的人才。 在新的社會形勢下,孩子要真正面對的激烈競爭,不是在步入社會之前,而是在步入社會之后。保證孩子在步入社會以后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不是考試分數,而是健全的人格。每個人的童年只有一次,成長不能重來;分數不是目標,個性才是關鍵。作為孩子的家長,怎么能簡單地忽視孩子的個性塑造,而讓孩子犧牲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去搏一紙分數呢? 愿天下成千上萬最可親可敬的父母們都能明白:孩子的成長是本,分數是末,再也不要舍本逐末了! “教育不僅僅是捧上一張高一級學校的錄取通知書,而是捧出一個個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僅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學率,而是追求每一個學生的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 教育應該是對孩子成長和發展的一種幫助、一種服務。家長給予孩子的,是他們走出父母的庇護多年后仍然保留在身上的、深入血液和骨髓的習慣和性格。這才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其實,做父母的應該懂得,要以人為本,不要以分數為本,成長永遠比分數重要。分數是神馬?分數只是浮云。請家長記住,分數不是衡量孩子學習成績好壞、能力高低的唯一標準。 孩子考得不好,學習受到挫折時,與其進行不高明的寬慰和鼓勵,不如對孩子談及與其狀況相同的“相同者”,這樣孩子更容易接受。比如對孩子說,“媽媽也有過成績不好的時候,有不好的地方也有好的地方”,以建立孩子的信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