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重現 課外活動中,有的孩子不太守規矩,家長就大聲訓斥:“你這個搗蛋鬼。”日常生活中,有的孩子起床后不疊被子,家長往往不耐煩地說:“你真是條大懶蟲。”有的孩子接受知識慢,家長也會忍不住批評說:“你怎么這么笨?!”家長如此“批評”孩子其實是希望孩子能改掉這些缺點,可家長也慢慢發現,搗蛋的孩子依舊很搗蛋,懶惰的孩子依舊不疊被子……有的家長說,這孩子真沒治了,越說越差,這可怎么辦呢? 阿波老師分析原因 一個人被別人下某種結論,就像商品被貼上了某種標簽;當一個人類似地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簽時,他就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簽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于貼上標簽后而引起的,故稱為“標簽效應”。 案例中的家長也許是想通過這樣的“激將法”,讓孩子改掉壞習慣。但是,這樣給孩子貼上負面的、消極的標簽,不會有正面的效應,往往會適得其反。因此,家長不要輕易對孩子下結論,不要給孩子亂貼“黑標簽”。因為這樣輕則會毒化親子關系,嚴重的還可能促使孩子向消極方面發展。 阿波老師支招 1.教育和評價要保持一致性和一貫性 要讓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行為習慣,就需要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培育,當兩者不同步甚至發生沖突時,就會導致孩子觀念上的模糊和混亂。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無論老師還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灌輸都不能自相矛盾,那樣會使孩子無所適從,也會使教育引導失去應有的權威性。 2.不輕易對孩子下好或壞的結論 頑皮、好動的舉動是孩子的天性,無所謂好、壞,即使有一些不良行為,往往也是一種無意識行為或對成人的簡單模仿。家長千萬不要動不動就對孩子的行為貼上“好”、“壞”的標簽,那樣,很容易使孩子故意或不自覺地往被劃定的類別成長。 3.強化“好”行為,淡化“壞”行為 心理學家忠告說:“兒童聽了鼓勵的言辭,會精神煥發;受了懲罰或聽了貶斥的評語,則會垂頭喪氣。”對孩子要少批評、指責,多表揚、肯定。對他們的不良行為,不要簡單訓斥,而應找到他們的“閃光點”,用一個“好”的“標簽”來激勵他們不斷發揚,促使他們向好的方面發展。 4.批評要“就事論事”,不“上綱上線” 家長盡量做到只批評孩子具體的不良行為,不要貶低孩子的品質和能力。一些看似隨意的一句話,像“你這個搗蛋鬼”、“像豬一樣懶”等等,實際上對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傷害非常大。怎樣批評孩子才科學呢?那就是“就事論事”,不“上綱上線”,用“對孩子提出希望”來代替嚴厲的批評。這樣,不但批評的效果會好得多,而且能給孩子的行為指明方向。 5.表揚不要虛夸、過分 當孩子有好的表現時,應當給予稱許,但是贊賞之言也不能脫離實際,更不能虛妄夸大。常受稱贊的孩子,一旦發現贊語并非事實,立即會感到十分沮喪,從此對家長的話失去了信任,對自己的優點也失去了信心。不實的表揚,還會讓孩子迷失自我、愛慕虛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