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那些人,那些事 英國有一部偉大的紀錄片叫《人生七年》,導演花了56年的時間來記錄14個小孩子的一生經歷。當初選取這14個7歲孩子是按照不同的社會階層,有孤兒院的孤兒、也有來自上層社會的孩子。這部紀錄片每7年記錄一次,拍攝之前導演就有一個很確定的推測: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而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在英國,要想突破社會階層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結果可想而知,上層階級的孩子因為從小讀的是私立學校、接受的是精英教育,后來考上牛津大學、當上著名律師、養育一兩個孩子、過著優渥的生活。中產階級的孩子中有個別的可以晉級到上層,大多數則穩定地停留在中產階級這個梯度里。而底層或者貧民窟出身的孩子由于先天擁有的資源和條件差一些,長大后依然掙扎在基礎生活線上:他們從事著辛苦且報酬少的工作,有著肥胖的身材和五六個勉強可以養活的孩子。 出身決定命運,每個人都仿佛是命運的囚徒。如果換做是在中國,情況會有不同么? 幾年前,天涯有個名帖叫《寒門再難出貴子》,是位資深銀行HR寫的。他接待了一群來銀行實習的大學生,講述了他觀察到的、發生在這些實習生身上的精彩故事。“寒門”指的不是家庭貧困,而是來自小城市、小城鎮的學生。 家里有關系的女孩周周因為媽媽是物價局的處長,最終得以留在銀行。而家庭出身不太好的實習生治國因為見到幾包好煙,就悄悄藏進包里想帶回家給父親抽。這種行為不算“偷”,甚至可以看出他一片孝心,但是就因為這個細節,他被風控老總徹底否定。性格(或思維方式)決定命運,性格(或思維方式)的養成又取決于階級出身。子女承襲父輩的思維方式,說到底還是在承襲一種階級出身。 這樣看來,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社會秩序一旦形成就很難去突破,階層更是如此。我們以為“拼爹”、“拼媽”只是一種金錢和權力的比拼,其實還是一種思維、眼界和格局的比拼。 中國有句古話叫: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孩子會打洞。既然出身重要到可能決定命運,那么我們努力的意義又何在? 逆襲的意義就在于:命運的手掌總有漏網之魚。《人生七年》中叫尼克的貧窮小孩兒通過自己的努力,最后變成了大學教授。 美國《60分鐘》節目的記者布萊德利去監獄采訪一個連環殺人犯時問他:“你為什么殺那么多人?”殺人犯回答說:“因為我在布魯克林區長大。”布魯克林區黑人聚集、居民貧困。這個殺人犯是黑人,出身條件并不好。 布萊德利也是個黑人,他憤怒地抓起殺人犯的衣領吼道:“我也在布魯克林長大!”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幸成為漏網之魚。命運是不公的,它給了眾生不平等的出身條件。可是它又是公平的,給了所有人同等的選擇權利。 生而為人,出身無法選擇。拼不了爹媽也不是爹媽的錯,因為我們的父輩也同樣承襲了他們上輩的出身。上層的孩子大多數還是上層,底層的孩子大多數還停留在底層。雖如此,勇敢的人卻永遠選擇去做那少數的“漏網之魚”。 作者:七情石 本文由卡娃微卡原創出品 公眾號轉載務必注明來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