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山書院
歸仁書院 歸仁書院,位于江西臨川。明代湯顯祖曾在玉茗堂設帳講學,為振興臨川教育,力倡籌創臨川“崇儒書院”。在其影響下,其子湯開遠又在臨川創立“歸仁書院”,其后裔追思先賢,又在溫泉湯家創立“玉茗書院”,這三大書院在臨川盛極一時,箕裘克紹代有名人,臨川今日被譽為“中國教育之鄉”、“神童之鄉”、“才子之鄉”,湯顯祖教育之功不可沒也。
大成書院 大成書院,位于江西樂安縣云鄉南岸。明嘉靖年間,邑人董翀建為族人講學之地。
其它主要書院簡介 鹿岡書院 位于江西宜黃。宋嘉祐間處士杜子野建,并講學其中。王安石自臨川負篋來游,受業其中。熙寧(1068-1077)后即荒廢無聞。后人賦詩懷念,長沙熊少牧有“子野才堪介甫師,鹿岡書院鹿岡陲”之句;明黃濯纓為詩曰:“落日荒村處士莊,至今井畔是方壙。喬林幾許迎新主,還有游人說鹿岡?!绷碛小盎牧浪拇鷴傇起^”及清人黃爵滋“宋社邱墟七百年”之追憶。清代黃云詩“宅是香林寺,祠仍拜宋賢”,知香林寺即其遺址。 盱江書院 位于江西南城。宋景祐、寶元間李覯建于城北隅雍熙街興文里(一說新城鸕鶿石,一說瀘溪赤境橋),講學其中。鄉俊異從而師之,東南聞風至者常數千人。寶祐二年(1254)郡守楊鎮設“興文堂”以祀覯。開慶元年(1259)知軍曾埜改興文堂為思賢堂,重建書院于其右。有明倫堂、洙泗堂及誠意、正心、致知、格物四齋。景定二年(1261)知軍錢應孫增創殿宇講堂,塑先圣先師像于其中。撥籍設罪民田3000畝以供經費。元末毀。明正德七年(1512)提學副使李夢陽移建城西南,立正經、上達、志伊、學顏4堂,旁列學舍20楹,以廟租138.7石并撥鳴山廢廟等處田租224石以充經費。十一年知府韓轍、同知何恩增學舍20楹。嘉靖三年(1524)遷城北清源廟陰陽醫學廢址。九年改小學。萬歷三十七年推官陸鍵始復之于府學射圃,課諸生于其中。明末毀。清康熙間知府于翔漢改名鳳岡書院。雍正七年(1729)復名盱江。乾隆九年(1744)知府楊宏志修葺,聚5縣生童延師課之,撥租田計385.38石以充費用。十八年,新城進士陳道捐銀2000兩,職員江元洪捐銀300兩,黃道鎮捐銀200兩入院。頒銀兩支配規定。二十年改建于武岡山上。于志伊堂南之泰伯祠內增祀曾鞏、羅汝芳等8位先賢。講堂右有虛齋,其南有聚星塔、德馨堂及步云橋,環吟亭、靜觀齋、盍簪、連菇、光風霽月堂等建筑。院墻外為雨化門。二十二年復遷回府學右。嘉慶四年(1799)鹽運司曾燠捐紋銀3000兩助學,新增生童膏火20名,提高生童獎賞銀。道光四年(1824)童生王師孟捐租田30.3石,監生楊孟元捐租田4石,每年折交錢4000。咸豐六年(1856)毀于兵。同治八年(1869)知府達春布同5縣紳士捐資修復。 進修書院 位于江西資溪。北宋石松建。松字和甫,元豐八年(1085)進士,任嚴州桐廬縣知縣,升右從事郎、信州司戶參軍,與司馬光、文彥博、呂公著相友善,不附青苗之議。因受元輔黨案牽連而罷官歸里,于四都建館以處學者。 槐堂書院 臨汝書院 位于江西撫州(今屬臨川區)。又名南湖書院。原名南湖道院,宋淳祐九年(1249)江西西路提舉常平茶鹽司馮去疾建。有尊經閣儲經及群書。饒魯、程若庸先后為山長,游其門而知名者有程文海、吳澄等。元延祐二年(1315)尊經閣等毀于火,七年山長黃鎮與同知總管馬合睦共新之。吳澄有記。至正元年(1341)照磨王堅孫,山長張震重修殿宇、講堂、門廡、齋舍。虞集有記。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七月,同知蔡元偉興復。中為講堂5間,后為宴息之堂。有學舍40間。陳九川有記。 興魯書院 位于江西撫州(今屬臨川區)。宋曾鞏兄弟世居撫城香楠峰,于所居之側建講學之所,以傳曾子之學。后久廢。清乾隆四年(1739)知府劉永錫重建,前為大門,中為講堂。前后列齋舍為學子肄業所。后為極高明樓,祀曾鞏于樓下。延李紱主講席。四十九年知府陳朗重修,以李紱之孫適園主講席,并訂有《每年額定支銷項》,規定院長束修銀240兩,供膳銀80兩,聘儀銀4.8兩,年節三次共銀14.4兩,跟班工食銀6兩;每年生童開館散館酒席銀共8兩;舊額正課生員10名,童生15名,新廣額生員5名,另加正課10名(鄉試之年歸入生員正課額內;歲科兩考之年歸入童生正課額內);正課膏火每名每年銀6兩,作20課算;每課生童獎銀5.6兩,每課生童飯食銀每名5分卷價5厘。道光二年(1822)知府鄭祖琛、耿維祐等捐修。咸豐六年(1856)兵毀,暫移劉公義學。因經費無出,停課六七年。同治六年(1867)知府吳祖昌飭潘貽恩及郡紳等清復故田,且并入劉公義學租息,始得開館課士。游鳳庚記其事。 水云書院 位于江西南豐。元初劉勛建于城南水云村,為讀書講學之所。明正德間遭兵火焚毀,僅存靈光殿改為公署。后又為民侵。清康熙十五年(1676)推官狄宗哲應士紳之請重建。有講堂一所祀劉勛,題名“壽文堂”。前列若干楹,以明刑部尚書何喬新所題“紹述麟經”懸額,外有總門,額以“水云”,植新花竹,盡復舊觀。 鰲溪書院 位于江西撫州(今屬臨川區)。元大德四年(1300)學者夏友蘭請于邑尉明安墖兒,捐田500畝建于東門外鰲溪旁。中建講堂、旁列兩廡,門外有書舍6楹,祀先賢?;蕬c元年(1312)賜額,置山長1員,訓導1員,直學1員,學吏1名,門子2名,庫子1名等。吳澄有記。元統二年(1334)友蘭子志學增捐田160畝,以贍多士肄業。增鑄祭器,奉旨勒石。明初毀,學田遂入儒學。后夏氏子孫上控,轉撥租80石歸書院。隆慶六年(1572)知縣穆世杰將基址改社稷壇,院田入官。萬歷元年(1573)穆乃捐俸重建于城隍廟右。有正堂3間,旁2齋,選士主教。穆自為記。后久廢,僅存夏子祠供祀,祠門仍榜曰鰲溪書院名。明末清初均有增修。清道光十九年(1839)邑人陳洪勛率監生孫學純籌捐錢1360緡改建于邑明倫堂后。 管陶書院 位于江西廣昌。元至元間劉君舉建。群舉字秀賢,南豐人,后徙廣昌。宋末舉進士不第,薦不就;初從廣平王磐學文章,后師事保業劉因3年,盡得其傳,以疾辭歸,作書院教授終身。 南豐書院 位于江西南豐。元至正四年(1344)知州史文彬捐資倡建于原宋代曾氏學舍舊址。中為孔子殿,以顏、曾、思,孟配之。左為書院,祀曾鞏兄弟3人。后為講堂,齋舍18間。旁以長廊翼室,繚以周垣。前為二門,慕道來學者不特族裔。每年伏、臘日釋奠于孔子及曾氏。史文彬自為記。 康齋書院 位于江西崇仁。又名小陂書院。明洪熙、宣德間吳與弼建于小坡。陳獻章、胡居仁、婁諒、胡九韶俱從游受學于此。其教學以勞動教育與道德教育、自我修養三者結合為中心,以躬行踐履、率己化人為根本,以早枕夜臥之際的思考省察為途徑,以靈活多樣的方式方法為手段培養生徒。嘗率諸生披蓑笠負耒耜,一面并耕雨中,一面講解和體悟乾坤八卦之義于田中。歸則解犁,飯糲蔬豆共食。陳獻章凌晨未起,與弼手自簸谷,大聲曰:“秀才若為懶惰,即他日何從到伊川門下,又何從到孟子門下?!眲趧討B度與勞動觀點的養成,也從師之身先士卒而來?!叭肇缀蹋爞手?。先生負痛曰‘何可為物所勝’,竟割如初。”故館中人才多篤行之士,若胡九韶、車泰、饒烈、婁諒皆然。育人重踐履,必從至危至難處試驗,貧賤患難處立任腳跟,俾學者心性純然,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物我兩忘,惟知有理,方成動時省察功夫。飯后令坐東窗,俾四體舒泰,神氣清朗后方始讀書。夜間老師講授,共同討論。于早興夜寐之際,常令思日間之所學所行,如先明“己德”然后“新民”之道理等。遇貧困、事務繁冗、疾病憂愁憤躁之時,必教徐整衣冠、讀書以使意思通暢。凡應事之后即教看書,不使心思頃刻走作。于責人之事,常教以厚責己薄責人為準則。后即址為祠,久廢。 鶴城書院 位于江西資溪。明萬歷十年(1582)知縣陳王廷追撥廢寺田15畝,欲創書院未果。清康熙三年(1664)建文會館于縣西城隍廟右。乾隆十八年(1753)知縣楊焯見其規制太狹,修廩不給,合七紳移建于縣西南儒學左、李盱江祠前,初名養正書院。并勸捐田畝,以資月廩。工未畢楊調任。十九年繼任顧德懋續成。中有講堂,左右為學舍,庖、廩、茶亭均備。后有大樓1座。延師掌教,立以條規。修脯及諸生膏火,優等花紅俱有定額。二十八年知縣高尚禮謂瀘溪(今資溪)后學,當以李盱江為宗,遂改名“盱江。”五十四年知縣賈文召以府已有盱江書院,縣宜有別,更名“鶴城”。道光八年(1828)知縣張澍全面增修。九年延教諭甘君主講。定山長年豆修銀60兩,共膳銀20兩,肄業正課生員月膏火銀7錢,童生正卷月膏火銀6錢。咸豐十一年(1861)拆毀,僅存梁柱。同治五年(1866)知縣劉獻葵修復,又請厘各都團會田畝歸之。其田畝冊籍存禮房,出入錢文歸官經理,重定山長束修、供膳銀及生童膏火銀等。 程山學舍 位于江西南豐。清順治九年(1652)謝文洊建。有尊洛堂、玩占堂及石室等。與同邑邵睿明、李萼林、傅與、甘京、黃熙、曾曰都在此講學,其講習以程朱之學為旨歸。康熙四年(1665)夏,謝與宋之盛、魏禧在此大會講,廣論程朱學脈等,為當時最盛之舉。其名與寧都易堂、星子髻山并重,時稱“江西三山”。 黎川書院 位于江西黎川。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縣盧崧偕邑紳黃祐、陳道等集資創建于城東門之環勝山。有講堂,后為先儒祠,祀朱熹、李覯、鄧元錫3人。崧捐其中膏火之大部并自為記。后鐘溪人陳道也捐銀2000兩。邑人馮行有《先儒記》,二十六年黃祐掌院教。咸豐六年(1856)被毀。同治六年(1867)邑紳陳謙恩籌資興修。歲收田租店金記于簿冊,設立規條若干,如:山長公議,請本縣科甲,先甲后科;如上憲薦人,其修金由縣署致送,書院不重開銷;膏火額數,自同治乙巳年起,生童正課各取30名,每名4800文;附課各30名,每名2400文;官長捐廉廣取者,書院不給。 錄校制作:惡人谷珠樓 轉貼請注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