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者: 在我們此次課程中所涉及到的識字方法有一下7種。 1、筆畫、結構分析法一年級識字教學起始階段,所學的大部分是基本筆畫組成的獨體字,教學時一般按筆順規律說出筆畫名稱來進行記憶。隨著學生學習的合體字的增加,再加上抽象思維能力的逐步形成,到中高年級,大量的生字要采用結構分析法教學,一般采用分析偏旁和部件來記憶。由于好多獨體字,如“木、子、米”等作偏旁時,某些筆畫要發生變化,所以,采用結構分析法時,要特別注意提醒學生注意這些筆畫的細微變化。 2、組字歸類識字法學習的本質是在頭腦中形成學習的認知結構,生字的學習也要力求尋找各自獨立的生字的內在聯系,架起一定的結構框架,一串一串地學。可以是基本字組字歸類,可以是同音字歸類,可以是形近字歸類,也可以按相同偏旁歸類。 3、比較辨析識字法對字形學習,小學生一般缺乏精細的分析比較能力。在學習中,常常對一個字其中的筆畫安排和組合存在模糊的認識。因此,在教學一些易混的形近字時,可引導學生作仔細的觀察后,進行理性的分析和比較。如“渴”和“喝”,人渴的時候要喝水,所以渴是三點水,喝水要用“口”,所以喝是口字旁。 4、聯義聯想識字法聯義聯想是利用造字規律進行識字教學的一種方法。教學中運用較多的是象形聯想、指事聯想、會意聯想三種。 ①象形聯想。低年級識字教學起始階段,有好多象形字,如禾、日、月、田、魚、山等。教學這些字,可引導學生觀察實物圖像,認識事物特點,找出象形字與圖形的相同點,以便牢牢地記住這些字形。 ②指事聯想。指事聯想主要用于指事字的教學。如教學“本”,在“木”的下部加一畫作指示符號,指示樹根的部位。“本”的本義是樹根,引申指事物的根本。 ③會意聯想。如把“火”用“一”蓋住就成了“滅”,很小的土就是“塵”,“不”和“正”組合在一就是“歪”……教學時,應先講偏旁義,再講各偏旁義之間的事理關系,其聯系歸結出的新義就是字義。 5、形象識字法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影響識字的效果,有些生字可以通過編一個故事、兒歌、謎語等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使學生一下子就能記住,而且不易忘記。 如教學“困”字,可編成兒歌:一個公園四方方,一棵小樹在中央。教學法“闊”字,可編成形象的字謎:“活動門”。教學“春”,可編成順口溜:“三人看日出。”一位老師在教“苦”時,編了這樣一個小故事:舊社會勞動人民生活真苦啊,冬天一家十口都擠在一起,沒有被子,只能蓋些草。這樣,學生聽得有味,“苦”字的形義都記得非常深刻。 有一些形近字,可采用轉字盤游戲的方式進行教學,如教學“辨、辮、辯、瓣”。 6、結合生活識字法為了擴大學生的識字量,識字教學還必須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可以從看書、讀報、看電視中識字;可以從各種學生喜愛的商標中識字,如娃哈哈、旺仔牛奶、椰子汁等;可以從各種路牌、單位門牌、廣告牌中識字……并經常組織學生開展一些識字交流會,進一步擴大識字信息量,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7、游戲識記法低年級學生愛玩是天性,注意力難以保持是其年齡特點,傳統的整齊劃一的模式化識記方法是不符合兒童天性,也不符合課改要求的。因此,可以讓學生在“玩”中識字,把活動、游戲、兒歌、動手操作等形式引入識字教學之中。 拼一拼。讓學生用手中的字卡去拼組新字,或讓學生將偏旁與字卡拼組生字,學生在動腦筋、擺一擺、拼一拼的過程中,既識記了新字,發現了構字規律,又玩得開心。 畫一畫。“文字本于圖畫,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我們利用學生對繪畫的興趣,把識字與畫畫結合起來,啟發學生把漢字畫出來,并加以說明。 編一編。把字編成謎語猜一猜,是學生喜愛的識字方法。在班級中開展編猜字謎比賽,讓學生自己編字謎,然后去猜別人的字謎,評出編和猜的優勝者。如,十月十日——朝,又在村中——樹,一月長半斤——胖,一刀將牛和角分開了——解……盡管學生編的字謎還很幼稚,但他們對識字的熱情卻在活動中高漲起來。 說一說。兒歌永遠是低年級學生最感興趣的文字樣式。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可以創編兒歌教學生識字,另一方面可以鼓勵學生自編兒歌識記生字。如:“天晴晴,水清清,請你來,做事情,小朋友,愛眼睛,小蜻蜓,夸你行!”再如,學生編的兒歌:“上學去,背書包,吃飽飯,不要跑;洗衣服,用水泡,過新年,放鞭炮。”在瑯瑯的兒歌聲中,學生的識字能力與主動識字的愿望都得到了提升。 此外,我在教學中經常用到的識字方法是: 1.圖解識字法 所謂圖解識字法,是指利用圖畫(簡筆畫、貼畫等)幫助識記字形的一種方法。此方法主要適用于象形字。用此法識字,既有趣,又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如:“日、月、水、火、山、石、田、土”等最簡單的象形字,都是實物的象形,筆畫簡單,與圖畫接近,學習這類漢字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孩子們模仿古人造字:畫畫大山的“山”是什么樣?說說“田”怎樣寫,大家造字、說字興趣濃厚,同時從中體會到以形象造字的成就感,而且也利用字形識記了字。 2.猜謎識字法 顧名思義,猜謎識字法是利用編謎語和猜謎語的方法,幫助學生識字的一種方法。此方法適用于間架結構相對比較簡單,每個部件之間有一定聯系的漢字。通過猜謎語來鞏固已學的知識,既可調動積極性,又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如: “一口咬掉手尾巴”(告);“一點一橫,叉叉頂門。”(文)等,根據字形的特點用謎語幫助識字,更能激發學生的情趣,活躍學生的思維,學生在“猜”的過程中,很自然地就理解和掌握了字形和字義。 3.編兒歌和順口溜識字法 此方法是利用編兒歌和順口溜來幫助學生識字的一種方法。這種通過形象化的語言幫助學生識字的形式,是容易被學生接受的,它能讓學生在興趣盎然,輕松愉快中識字。如:一個人,他姓王,口袋里裝著兩塊糖(金);“一人膽子大,敢把大王壓”(全);“兩個小兒土上坐”(坐);“兩人為從”“三人為眾”“三木為森”“不正為歪”“小土為塵”“上小下大為尖”。兒歌和順口溜識字的方法,幽默風趣,富教于樂,易學易記,既能展現語文的趣味性,又能提高識字的效果。如學“愛”字念:“爪字頭,平寶蓋,小朋友真可愛。“小小鉛筆尖尖頭,上小下大要記牢(尖);小朋友們要坐直,身體不正就要歪(歪);大口媽媽等小口,小口要回家(回)……” 4.編故事識字法 編故事識字法,就是把漢字的幾個部件利用故事巧妙地聯系起來,幫助學生識字的一種方法。此方法適用于識記字形復雜的字。多數漢字是由幾個部件組成的,如果發揮想象,把幾個部件巧妙地聯系起來,讓一個個抽象的字變成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這樣既使枯燥抽象的筆畫變得富有靈氣,又給識字增添了趣味性。如:“滅”字(發生火災時,用水去澆滅);“游”字(有一個戴著泳帽的小孩子正在方形的泳池里游泳);“左”字(左邊的人在認真工作);“右”字(右邊的人在大口吃東西)。這樣一想,這些字就會深深地印在腦子里,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這一刻也得到了發展。 5.部件識字法 所謂部件識字法,即是利用已學過的熟字部件,通過“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換掉字的偏旁,幫助學生識字的一種方法。此方法主要適用于形聲字和部件相同的字。如,記憶請、情、清,利用已學過的“青”字加上“氵”就成了“清”,再聯系“清澈的河水”就知道了“清”與“水”有關,又理解了字義,“請”,人要用嘴,所以就有一個言字旁;情,與心情有關,所以加上“豎心旁”。利用形聲字的聲旁和形旁識記字,既利于掌握漢字的聲,又利于掌握漢字的形和理解漢字的義。 6.熟字加偏旁 這是學生運用已認識的漢字,加上偏旁變成新字的識記生字的方法。如“直”,可以用這個字加上木字旁識記“植樹”的“植”,加上單人旁變成了“值日”的“值”。 7.熟字減偏旁 這和“加一加”的方法恰恰相反,就是把已認識的字去掉某個偏旁,變成一個新字的識字方法。如用“漂亮”的“漂”和“飄落”的“飄”分別去掉三點水和風字旁,便可識記“火車票”的“票”。 8.熟字換偏旁 這是將一個熟字的某一個偏旁換成另一個偏旁而變成另一個字的識字方法。如:把“藍天”的“藍”草字頭換成竹字頭變成“花籃”的“籃”。 “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這三種識記生字的辦法是每一個學生都易于掌握的。實踐證明,在大量的識字中,學生運用這些常用的識字方法,自主識字,不僅既快又牢地識記漢字,還將新生字納入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提高了自己的認知水平。家長在家和孩子識記生字的時候,也可以采用這幾種方法說一說,進行識記。 9.分類識記法 在二年級上冊的語文園地一中,出現了分類識字的練習。如:和植物有關的是木字旁或草字頭,和身體有關的是月字旁,在學生明確之后,再進行擴充練習,對學生今后的自主識字就打下了基礎。 10.在課外閱讀中鞏固識字 如果把識字學習僅僅通過課本教學來完成是不可能達標的。通過學習《三字經》等一系列的經典,也大量的擴充了學生的識字量。同時在閱讀課外書的過程中也能夠復現生字,達到鞏固的目的。 如何恰當運用多種識字方法,提高師資效率,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1、運用漢字的構字規律識字。在識字教學中,如何使字的音、形、義統一起來,字形教學就成為難點。引導學生在識字中逐漸了解、體會和總結漢字本身的規律,對于解決字形的難點是十分有利的。漢字字形雖然復雜但仍有規律可循。在漢字中,獨體字占小部分,絕大部分是合體字。而合體字中形聲字占了80%—85%。形聲字的特點一般是形旁標意,聲旁標音。如教學“清”、“請”、“晴”、“蜻”一組形聲字時,學生在對基本字“青”的字音、字形掌握的情況下,我讓學生說一說它們的偏旁分別表示什么意思。學生會說出河水清清與水有關,有三點水的是“清”;請人做事要說話,有言字旁的是“請”;太陽出來天氣晴,有日字旁的是“晴”;蜻蜓是昆蟲,有蟲字旁的是“蜻”。用“換一換”的方法就可以區別識記。除形聲字外,教材中也接觸到象形字。如在教學象形字“目”時,我先出示實物圖片和生字卡片,讓學生看圖說說:圖上畫著什么?(知道“目”即眼睛。)然后對比圖和圖畫右下角的象形字、圖下的現代字 “目”有什么相像的地方?讓學生對比著事物的形狀識字。最后小結學習“目”的方法:看圖讀字—理解字意—比形認字—識記生字。學生能夠依照此法學習其他象形字。把象形字形象化,把形聲字故事化,就會便于學生的識記。這樣按漢字構字規律去教,并將漢字的構字規律教給學生,學生一旦掌握了規律,就可以用類比方法,觸類旁通。不但活躍了學生思維,也訓練了他們的聽、說能力,識字效率可以極大地提高。 2、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識字。識字教學初始階段的對象是6—7歲的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這一階段的兒童共同的心理特征是:活潑好動、愛玩,不能長時間專注某一事物,喜歡具體形象的東西,記憶力較強,但學得快,忘得也快。比如:呈現一個漢字,兒童對其形狀的辨認經歷的認知過程是:(1)先整體后局部。即識字總是先感知字的整體,然后辨認個別筆畫。(2)先輪廓后內涵。低年級兒童往往對字形的輪廓容易掌握,對內部細節難以牢記。(3)先上部后下部。(4)先左后右。(5)先熟悉后生疏。另外,學生對漢字由感知—理解—運用,學生思維發展是由具體到抽象。了解兒童的這些認知特點,教學時就要由具體到概括,即由圖到字,由事、物到字。如學習《口耳目》一課,我引導學生觀察字形與其所表示的圖畫的聯系,從而使學生掌握象形字的構字規律與識記方法;學習《比尾巴》,我讓學生邊看圖,邊識字,滲透看圖識字的方法。還要由簡單到復雜,即由字逐步到詞句段篇。如學習《回聲》一課,我先讓學生復習“圓圈”、“波紋”、“橋洞”、“倒影”等詞語讓學生認讀;再出示短語:“半圓的石橋”、“水里的倒影”讓學生讀;最后讓學生用這兩個短語說一句話,即為:“半圓的橋洞和水里的倒影連起來,好像一個大月亮。”而這正是文章第一自然段的內容,隨后讓學生讀這一段,自然地過渡到文章的學習中。有效地體現了學生由簡單到復雜,由字-詞-段-篇的認知過程,孩子易于接受和記憶,從而提高了識字教學的效率。 3.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中識字。讓學生“在做中學”、“在樂中學”是我們倡導的理念。識字教學更要依靠課堂上豐富多彩的活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識字效率。以下是我在教學中常用的幾種形式: (1)游戲識字。這是識字教學中最常見的方式。它符合低年級孩子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樂于參與的心理特點。游戲不僅增強識字的趣味性,而且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中常用的游戲形式有:① 摘蘋果。如在教學《雨點兒》一課時,在鞏固復習環節我將“數不清”、“雨點”、“云彩”、“飄落”、“天空”這幾個認讀字組成的詞語畫在蘋果圖形里,讓學生邊讀邊摘,并要求學生加上幾個字把這些蘋果調整順序組成一句話。學生經過思考,組成了句子:“數不清的雨點兒從云彩里飄落下來。”從而自然導入了文章第一自然段的學習。做到了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并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了解了字詞的意思,可謂一舉多得。②開火車。這也是教學中利用率較高的游戲形式。這種游戲可以較大范圍地檢查學生的識字效果,對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很有好處。每認新字或復習鞏固時,我常選用這種形式和學生對話:“小火車開起來,哪組開?”“一組開。”“小火車開起來,單軌開,雙軌開?”“雙軌開。”學生便會主動投入到識字活動中來。③拼字。這一游戲是將漢字分拆成部首和部件,讓學生通過拼字來鞏固字形。如在教學《爺爺和小樹》一課的“熱”“傘”“到”“冷”四個字時,我先出示本課要求認識的部首“灬”、“人”“刂”、“冫”,再出示部件,讓學生拼字。拼字后讓學生說說識記方法再找出一組反義詞。學生在拼字游戲中不僅認識了新部首,鞏固了字形,又加深了對反義詞的認識。 (2)借助實物識字。識字教學要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將孩子熟知的物品和識字相結合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教學《自選商場》一課時,課前我同孩子們一起準備文中提到的實物,課中以找朋友的形式,一人舉著帶有拼音的“面包”的詞語卡片找朋友,另一人舉著面包的實物相回應。孩子們在熟悉實物的同時鞏固了拼音,認識了生字,了解了字義,將漢字的音、形、義統一了起來。與此同時,我又引導學生將這些詞語進行分類,從“食品”“生活用品”“學習用品”三個方面又加深了對詞義的了解,積累了詞語。 (3)用謎語、順口溜識字。根據學生富有想像的年齡特征和字形特點,在教學中師生合作編一些字謎或順口溜幫助識記,變識字為游戲,讓學生既學得輕松有趣,又能加深印象,鞏固記憶。如教學“坐”字 ,學生就編出“兩人坐在土堆上。”我相機出示同音字“座”讓學生編字謎,學生又編出“兩人坐在廣場的土堆上”、“兩人坐在房子下面玩土”等等。不僅加深了對字形的識記又區別了形近字。對于形近字“日和目”,“木和禾”,“他、她、它”,都可以采用這種方法加以區別。“編順口溜”也能幫助孩子們輕松地掌握一些難教的生字。比如“明”: 日月一起真明亮;“雷”:雨點灑在水田上。“來”:米上加橫豎出頭。盡管有時學生自編的內容不一定貼切,但是能提高學習漢字的興趣,幫助認記生字,這一點是最重要的。 (4)查字典識字。《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識字要求中提出:能用音序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學習獨立識字。“查字典”是學生獨立識字的一個工具,使用字典的習慣與能力也可以作為學生獨立學習的一個標志,是語文的一項重要技能。我在教學中鼓勵學生使用字典,告訴學生不認識的字還可以通過查字典解決。每人的書箱里都備有字典,有不認識的字隨時查。在查字典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鞏固了拼音與部首,又動腦動手,多種器官一齊調用,記憶會更深刻。 培養識字能力的方法: 1.在生活中識字以鞏固字形。新課程強調: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做識字的有心人,見到什么字,就認什么字,并自覺和同學交流識字成果。生活中孩子們隨處隨時可以識字,因為生活中的認字資源是與他們常常見面的。大多數孩子都認識“肯德基”、“麥當勞”、“好利來”,也能在超市購物時叫出喜歡食品的名稱。這說明生活中不斷再現的字形可以形成長時記憶甚至永久記憶。因此,我引導學生認識所住的街巷樓宇的名字;在和父母外出時認認汽車站牌、飯店招牌、霓紅燈牌;在旅游途中認識各處名勝古跡,石碑上的字等。這樣做大大提高教材中的生字的呈現機率,從而鞏固教材中的生字,并在不經意間擴大了孩子的識字量。我們要有意識地引發學生自主、自由地把識字與生活相聯系,這樣即達到了學以致用,也豐富了學生的積累。 2.在課外閱讀中培養識字能力。一年級新生在入學5周—7周左右,便基本上能熟練掌握漢語拼音,并能利用音節讀一些淺顯的兒歌和兒童故事。此時,如能一邊教生字,一邊引導學生讀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課外書,既能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又能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了解字的意義。在這種想法的驅動下,我開始培養孩子們在課外閱讀中識字。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學生們第一次到圖書館的情景。看著眼前琳瑯滿目的圖書,孩子們歡呼雀躍,迫不及待地奔向自己喜愛的圖書,如饑似渴地讀起來。或許他們并沒有看懂圖書的內容,或許他們只是被豐富多彩的畫面所吸引,或許他們感到這樣的讀書方式新鮮有趣,不管怎樣,他們愛上了讀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也就有了學習的動力,有了主動識字的愿望。除了定期帶他們到學校圖書館閱覽外,每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我都讓他們記下閱讀時間、書名、作者、好詞語。(二年級時還寫下主要內容)并給文章配一幅插圖。也就是制作一張“讀書卡”。它不但可以增加識字量,幫助學生積累優美詞語,了解詞句的意思,還可以提高書寫能力并在繪畫中開發學生的創造力。我還定期在班內搞展覽、交流活動。在班級搞的“讀書情況調查”中,孩子們每天讀課外書的時間大約在1-2小時,有95%的孩子非常喜歡讀書活動,100%的家長對讀書活動表示支持,他們普遍認為,讀書使孩子的識字量大大增加了,課外知識豐富了。
教師評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