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識字能力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整個小學階段語文學習關鍵,已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學生除養成良好的識字習慣外, 還必須掌握靈活的識記方法,為今后的自學閱讀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教師必須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掌握一定的識字方法、技能,使學生真正喜歡識字、樂于識字、輕松識字。下面介紹幾種高效的識字記字方法。
一、圖形識字法 在識字的初級階段,課本配有大量的彩色插圖和字理圖。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來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幫助學生學習漢字。課本插圖色彩鮮艷、生動有趣,加上教師的引導,自然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而,它的作用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利用它來搭建學生記憶漢字的橋梁,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把漢字放到有生命的環境中,使抽象的漢字形象化,促進學生記憶。接著讓學生看清字形,拼對字音,再“回”到圖上,這一過程能檢驗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漢字,同時也強化了記憶。 二、做游戲識字法 利用《小郵遞員游戲》對學生進行漢字的音和義的教學,主要做法是:學生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找出生字,教師把字寫在黑板上,然后把事先準備好的信封教給學生,再讓學生按著黑板上的字,把恰當的字音和該字在文中的恰當的意思投進該字所在的郵箱,這種游戲,即能使學生掌握了字音,又能使學生根據不同的語言環境,恰當使用字詞。 另外可以根據字形特點,編成謎語或兒歌,在新字教學中,以猜謎的方法讓學生記憶生字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比較識字法 在低年級獨體字教學中有很多字都是加一筆,減一筆,變一筆的。如:日—白(目由甲申電田)—口—中;王——主(玉)——土(干)——壬。教師應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兩個字的一筆變化。然后記住字音,分別組詞,這樣才能記得快,記得牢。如果有時間,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制作漢字一筆變化對照表。其中包括加一筆對照表,減一筆對照表,換一筆對照表。這樣有利于學生漢字的積累和記憶。 四、形聲識字法 漢字是屬于表義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形聲字。因此,正確掌握形聲字是完成小學識字任務的關鍵之一。在形聲字的學習中,一定要注意形旁表意,聲旁表音。形聲字的這一特點能比較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字形。例如:“蜻”是蜻蜓的“蜻”,所以用蟲字旁,右邊讀“qīng”,整個字也讀“qīng”。從這個角度思考、講解,學生基本做到過目不忘。 五、遷移識字法 遷移識字法是利用熟字遷移認識熟字加偏旁的字,熟字去偏旁的字,熟字換偏旁的字。這一識字方法是小學生最易接受的識字方法,因為這種識字利用熟字遷移,降低了識字的難度,熟悉熟字的同時,再記一個偏旁的變化就可以了。如學習了“見”字再學“現”可用熟字加偏旁記,學習了“娘”字再學“良”可用熟字去偏旁;學習了“娘”字再學“浪”可用熟字換偏旁記。不過教師應引導學生探討一下為什么有這種偏旁變化。如:禾——利 船——沿 跳——兆,很容易解釋,學生一定也有興趣探討。這樣記字才能更快更準。 六、分解識字法 一些復雜的字,不能利用以上識字法識記,只能用分解識字法。把一些字按部件拆分成兩部份或三部份,讓學生自己合一合,拆一拆,合一合,多角度辨形,看能組成哪些新的字。兒童觀察復雜字形是從整體輪廓開始,然后才到個別部分。如:“碧”可拆為“王”“白”“石”,“意”可拆為“立”“日”“心”等,這樣,化難為易便于識記。分解識字是小學生識字的重要方法。 識字能力是語文的基本能力之一。培養識字能力,能促使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由“被動的學”變為“主動的學”,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學習效率。因此,首先要注意養成良好的識字習慣,并在識寫過程中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愿望”和“主動識字的習慣”,使學生能做到愛學、樂學、輕松學,堅決破除以死記硬背、多抄多寫為主要方法的不良識字習慣。其次,要重視教給學生“活”的識記方法,掌握一定的識字方法、技能,使學生具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為今后的自學,閱讀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教學過程中,我對生字的教學有一定的認識。我認為難度是隨年級遞減的,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閱讀量的增加,二類字的不斷積累,學生要掌握的一類字,就是十分容易了。年級越高,認識生字越快,難度就越小。作為我們在一線的教師,要以人為本,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不斷地觀察、總結、引導,讓學生尋找發現更多更好更適合自己的識字方法,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快樂,真正掌握識字這門本領。日后為他們掌握祖國語言,打下扎實的文字功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