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頭詩,就是每句詩的開頭第一字都相同,大致與獨韻詩相對稱。但獨韻詩有的是每句末尾一字都相同,有的則只是用同字作韻而句句都押韻。同頭詩在南朝時就已有,后世繼有所作。明朝吳承恩《西游記》中就作了“福”、“祿”、“壽”三首同頭詩。 福詩 福星光耀世尊前,福納彌深遠更綿。 福德無疆同地久,福緣有慶與天連。 福田廣種年年盛,福海洪深歲歲堅。 福滿乾坤多福蔭,福增無量永周全。 祿詩 祿重如山彩鳳鳴,祿隨時泰祝長庚。 祿添萬斛身健康,祿享千鐘世太平。 祿俸齊天還永固,祿名似海更澄清。 祿思遠繼多瞻仰,祿爵無邊萬國榮。 壽詩 壽星獻彩對如來,壽域光華自此開。 壽果滿盤生瑞靄,壽花新采插蓮臺。 壽詩清雅多奇妙,壽曲調音按美才。 壽命延長同日月,壽如山海更悠哉。 此體當為宋代大文豪蘇軾所創。其形式為:一、三兩句為三字,二、四兩句為七字;一、二句押一韻,三、四句另押一韻。其中第三句的一、三字為第一句三、一字,好比將尾繞到頭,故稱“繞頭詩”。 閑似忙,蝴蝶雙雙過粉墻; 忙似閑,白鷺饑時立小灘。 來似去,潮翻巨浪還西注, 去似來,躍馬翻身射箭回。 動似靜,萬傾碧潭澄寶鏡; 靜似動,長橋影逐酒旗送。 悲似樂,送葬之家喧鼓樂; 樂似悲,送女之家日日啼。 相傳宋朝大文豪蘇東坡有一次宴請賓客,席上高朋滿座,王安石、秦觀、佛印和尚等名人都在其列。酒喝到興頭,蘇軾道:“我來行一酒令:上兩句用兩字顛倒說,下面用兩句詩押韻,分別闡述上兩句意思。做不出的罰酒三杯。”說完,即隨口吟出上面的第一首,王安石等三人自然不甘心被罰酒,各自吟出了后面三首。 數謎詩,顧名思義就是數字猜謎詩,它似數字謎語,又似趣味數學。它猶如今天的一道趣味數學題,采用朗朗上口的古代詩歌形式表現出來,活潑生動。清人徐子云著《算法大成》,其中有這樣兩首數謎詩: (一) 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內幾多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周遭不差爭。 三人供食一碗飯,四人同吃一碗羹。 請問先生明算者,算來寺內幾多僧? (二) 小小寞湖有新蓮,婷婷五寸出水面。 孰知狂風荷身輕,忍看素色沒波漣。 漁翁偶遇立春早,殘卉離根二尺全。 借問英才賢學子,荷深幾許在當年。 顧名思義,就是詩中多次出現“半”字和“一”字,并在后面跟隨對應的半個或一個事物、動作等,形成獨特的意境。 半字詩(明·梅鼎祚) 半水半煙著柳,半風半雨催花。 半沒半浮漁艇,半藏半見人家。 一字詩(宋·蘇軾) 一帆一漿一漁舟,一個漁翁一釣鉤。 一俯一仰一場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一字詩(清·紀曉嵐)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杖長竿一寸鉤。 一上一下一來往,一人獨釣一江秋。 藏頭詩,又名“藏頭格”,是雜體詩中的一種,有三種形式:一種是開篇幾句皆言所寓之景,而不點破題意,直到結尾才點出主題;二是將詩頭句一字暗藏于末一字中;三是將所說之事分藏于詩句之首。現在常見的是第三種,每句的第一個字連起來讀,可以傳達作者的某種特有的思想。 藏頭詩從誕生之日起,就被打上了游戲和實用的雙重印跡。由于藏頭詩“俗文化”的特性,注定其難登大雅之堂,不為正史和正集收錄,從古至今,藏頭詩多在民間流傳,或散見于古典戲曲、小說。 (一) 蘆花叢里一扁舟,俊杰俄從此地游。 義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逃難可無憂。 這首詩出自《水滸傳》第六十一回。軍師吳用為了誘迫盧俊義上梁山入伙,化裝成算命先生,在盧家的墻上題下這首反詩。詩的每一句第一字合起來,就是“盧(蘆)俊義反”四字。后來盧家的管家向官府告發,逼得盧俊義不得不上了梁山。 (二) 平湖一色萬頃秋,湖光渺渺水長流。 秋月圓圓世間少,月好四時最宜秋。 明朝大學問家徐渭(字文長)游西湖,面對平湖秋月勝景,即席寫下了上面這首七絕,其中就藏頭“平湖秋月”四字。 疊字詩是指詩中的部分句子或全詩各句都用疊字組成。所謂疊字,是指兩個相同的字重疊而成一個詞,也稱“重言詞”。疊字的恰當動用,可以增加語語言的音節美,增進情感的強度,民歌中用得最多。 鬢云松令·疊字詞(清·吳承勛) 掩紋紗,開寶鼎。一樹梧桐,一樹梧桐影。 絡緯啼煙秋欲暝。翠玉樓前,翠玉樓前井。 風衾寒,鴛帳冷。好夢無端,好夢無端醒。 離別團圓今夜并。愁依闌干,愁依闌干等。 這是極為精彩的一首疊字詞。詞的主題是思婦的秋怨,上片的時間是黃昏,下片的時間是夜晚。上片只寫黃昏的景色,抒情主人公并沒有出場,但她的孤單、寂寞、哀愁,盡在蕭索的景色中。下片寫思婦在夢中與丈夫團聚,好夢的來臨沒有先兆,好夢消散也無緣無故,她只能如往日一樣,愁依闌干,苦苦等候。 傳說乾隆有一次召集群臣來為他的《百鵝圖》題詩,以此比試誰的學問高。大臣們對著《百鵝圖》面面相覷,都不敢爭先動筆,只見大學士紀曉嵐從容走向前來,翰墨一揮便題詩一首: 鵝鵝鵝鵝鵝鵝鵝,一鵝一鵝又一鵝。 食盡皇家千鐘粟,鳳凰何少爾何多? 前兩句運用疊字,描寫畫中的鵝,生動形象,十分貼切。后兩句是詩人的感嘆,他明旨詰問,寓意雙關,以此影射那些位居顯赫、享受厚祿,卻不學無術、無所作為的庸臣,可謂針砭入髓,入木三分。 寶塔詩,原稱“一字至七字詩”。寶塔詞則稱《一七令》。從一字到七字句逐句成韻,或疊兩句為一韻。后來增加到十字,甚至十五字的,每句或兩句字數依次遞增,形如寶塔,上尖底寬,所以叫寶塔詩。 山(唐·令狐楚) 山 聳峻,回環。 滄海上,白云間。 商者深尋,謝公遠攀。 山巖泉滴滴,幽谷鳥關關。 對島西連隴塞,猿聲南徹荊蠻。 世人只向簪裾老,芳草空余麋鹿閑。 詠竹詩(宋·文同) 竹,竹。 森寒,潔綠。 湘江濱,渭水曲。 帷幔翠錦,戈矛蒼玉。 心虛異眾草,節勁逾凡木。 化龍杖入仙陂,呼風律鳴神谷。 月娥巾帔靜苒苒,鳳女笙竽清蔌蔌。 林間飲酒碎影搖樽,石上圍棋清陰覆局。 屈大夫逐去徒悅椒蘭,陶先生歸來但尋松菊。 若論檀欒之操無敵于君,欲圖瀟灑之姿莫賢二仆。 回文詩是我國古典詩歌中一種較為獨特的體裁,唐代吳兢在《樂府古題要解》對其釋義為:“回文詩,回復讀之,皆歌而成文也。”回文詩在創作手法上,突出地繼承了詩反復詠嘆的藝術特色,來達到其“言志述事”的目的,產生強烈的回環疊詠的藝術效果。其中以奇巧多變、文彩斐然而著稱的,當推前秦蘇蕙的《璇璣圖》。朱存孝《回文類聚序》云:“自蘇伯玉妻《盤中詩》為肇端,竇滔妻作《璇璣圖》而大備。” 據《晉書》記載,蘇蕙之夫竇滔在前秦為官,不幸被徙流沙,蘇氏因極度思念,故創制此詩。此詩共841字,縱橫反復,皆成章句,是言可順讀、反讀、橫讀、斜讀、交互讀、蛇行讀、退一字讀、疊一字讀、間一句讀、左右旋讀,皆成詩詞,構思奇巧,曠古絕后。 四言回文詩(南朝·賀道慶) 陽春艷曲,麗景夸文。 傷情織怨,長路懷君。 惜別同心,膺填思情。 碧鳳香殘,露曉金屏。 春游·五言回文詩(南朝齊·王融) 枝分柳塞北,葉暗榆關東。 垂條逐絮轉,落蕊散花叢。 池蓮照曉月,幔錦拂朝風。 低吹雜綸羽,薄粉艷妝紅。 離情隔遠道,嘆結深閨中。 注:順著讀,倒著讀,都可成詩。 聯邊詩,是指詩句中的每個字都用偏旁部首相同的字組成,聯綴成章。所謂聯邊,語本劉思勰《文心雕龍·練字》“半字同文者也。” 戲題(宋·黃庭堅) 逍遙近道邊,憩息慰憊懣。 晴暉時晦明,諺語諧讜論。 草菜荒蒙蘢,室屋壅塵坌。 僮仆侍伶側,涇渭清濁混。 少女游春(宋·黃庭堅) 楊柳枝枝柔,鸝鳴鴛鴦鳧。 妍妝妙女嬌,淘淘漫游湖。 “數名詩”又叫“十數詩”,是雜體詩的一種,為南朝宋人鮑照所制。“數名詩”是將從一至十以內的數目字用于詩句中,現在也稱“數字詩”。作為一種詩體的“數字詩”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數名詩,一至十以內的數目字都要用于詩句中;一類是嵌數字詩,每句嵌同一個數字。有從一至十順著數的,也有從十到一倒著數的,還有兼而有之的。 數名詩(南朝宋·鮑照) 一身仕關西,家族滿山東。 二年從車駕,齋祭甘泉宮。 三朝國慶畢,休沐還舊邦。 四牡曜長路,輕蓋若飛鴻。 五侯相餞送,高會集新豐。 六樂陳廣坐,組帳揚春風。 七盤起長袖,庭下列歌鐘。 八珍盈雕俎,綺肴紛錯重。 九族共瞻遲,賓友仰徽容。 十載學無就,善宦一朝通。 數名詩(明·吳承恩) 十里長亭無客走,九重天上現星辰。 八河船只皆收港,七千州縣盡關門。 六宮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罷釣綸。 兩座樓臺鐘鼓響,一輪明月滿乾坤。 小措大(明·湯顯祖) 喜的一宵恩愛,被功名二字驚開。 好開懷這御酒三杯,放著四嬋娟人月在。 立朝馬五更門外,聽六街里喧傳人氣概。 七步才蹬上了寒宮八寶臺, 沉醉了九重春色,便看花十里歸來。 內容源自網絡 人民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