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論說:“用意不用力。”我對此的理解是“用意不用力”不等于不要力。 武術都講勁兒,勁兒和力雖然有區別,但是勁兒也是一種力。任何運動都是離不開力的,沒有力,也就沒有運動。太極拳講“用意不用力”,講究用勁兒,這是為了避免使用拙力。古人為了表述太極拳這種特殊的力,就用“勁兒”這個詞,并且延續到今天,所以我們也就用“勁兒”表述太極拳的力。 那么太極拳的勁兒和一般的力有什么區別呢?力是所謂的拙力、僵力,就是不該用力的肌肉群也用力,造成周身緊張,動作不協調,該發出的力量反而發不出來了。太極拳的勁兒,則避免了這種拙力、僵力,發力時,該緊張的肌肉群緊張,該放松的肌肉群放松,從而使動作協調,勁力順達,渾圓飽滿。因此,武術和太極拳所要求的勁力,是一種協調的力、完整的力,是手、眼、身、步能夠協調配合的整體爆發力。 這種整體爆發力是如何傳遞的呢?拳論中講:“起于腳,行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边@對太極拳勁力的形容是非常準確的。用現代力學原理解釋,就是腳向地面用力,產生反作用力,力量通過膝關節、髖關節、腰、肩關節、肘關節,最后從手發出。這里,力量是通過七個環節來傳遞的。一個人力量再大,如果懸在空中,他是無論如何使不出力量的。所以,人體發力,必須有個支撐點,問地要力是個很關鍵的地方。 在腳從地面借力時,長拳、南拳的要求是腳蹬地,太極拳要求是腿伸展。蹬地要用力,不太自然,而腿伸展則比較自然,不是用很強的力量,在伸展時,腿還要微曲,所謂“曲中求直”。太極拳是溫和的運動,任何要領都要適合這種溫和的特性。太極拳松柔緩慢,連綿不斷,平靜自然。這也是它能夠健身的一個原因。太極拳的勁力是柔和的,緩慢的,是一種圓活的勁兒,協調的勁兒,完整的勁兒,不是僵硬的、呆板的、局部的力。這個勁力的傳遞經過七個環節,起于腳,達于手。 太極拳最重要的特點不僅僅是練習爆發勁力,還要進行懂勁訓練。因此,除了練習拳架外,還有進行推手訓練和雙人對練。要想懂勁,首先要聽勁。所謂“聽勁”,是用觸覺體察對方勁力的大小、方向和變化,自己隨之而變。太極拳講究“引進落空”,這里關鍵的是化勁。南拳是以剛制剛,長拳是以快制剛,太極拳則是以柔克剛。以柔克剛就要講究柔化,要像水一樣,隨方就圓。太極拳強調“牽動四兩撥千斤”,所謂牽動,就是要化開來力,然后再發力。所謂懂勁,首先要懂己之勁,然后要懂人之勁。懂人之勁,就要做到粘黏連隨,不丟不頂。太極拳要求的懂勁是不和對方頂抗,對方來力能夠化,對方后退能夠隨,能夠依據對方力量的變化而采取相應的變化。 最后,我談談太極拳幾種勁力的表現形式。 第一是松柔勁。松柔則活,僵硬則滯。松和靜是太極拳的兩大特點。松,才能感受對方的變化;靜,才能以靜制動。松和靜,也特別有利于健康養生,在松靜的狀態下,循環系統才能夠通暢。因為松靜,才能達到通——血脈的暢通、氣息的暢通。太極拳能夠健身養生,挑戰現代的高血壓、心血管等疾病,就是由于它這個松靜而產生的通暢。 第二是剛柔勁。太極拳柔中寓剛,剛中寓柔;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是符合大自然規律的。拳論說:“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边@就是一種剛柔的變化。所以,太極拳不是僅僅要求慢,使用起來是快的;不僅僅要求柔,而是要剛柔相濟。 第三是連綿勁。太極拳講“運勁如抽絲”,要連綿不斷,緩慢柔和。要勁斷意不斷。 其他還有折疊勁、纏絲勁等等。 太極拳的目的是“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懂勁,就是懂己之勁,懂人之勁。它的訓練方法是由松入柔——松不是目的,而是要達到柔;由柔入沉——氣沉丹田;由方入圓,由正入整。所以,初學太極拳,要動作規矩,正確。在這個基礎上,再追求懂勁,求意,這時再要求“用意不用力”。用意不用力,不是沒有力,而是要用意念引導力,達到動作、呼吸、意念、勁力完整一致。太極拳雖然講究“重意不重形”,但是開始練習階段還是要重視形體動作。重意是高級階段要練習的內容。我把塑形看做是初級階段,重勁是中級階段,求意是高級階段,雕風則是頂尖的階段。練習太極拳,要先求形,后求勁,再求意。要做到形正、勁整、意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