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君咨詢高級咨詢師 李南木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進一步深化改革,并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與此同時,國企的發展模式創新、管理創新與體制機制改革勢在必行,然而體制機制的改革勢必要求組織的活性,原來舊體制下的組織形式已經不再能適應新的戰略要求,這就要求組織變革需與改革創新并行。 老國企由于體制機制問題,充滿著濃郁的計劃經濟與官僚主義,特別是規模相對比較大、歷史比較悠久、時代感比較強的典型國企,在比較長的發展歷程中,有著不斷的業務結構變革及新業務的注入與重新組合。與此同時,隨著同行業民營企業的崛起或者大行業衰退,不少國企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甚至生存危機,倒逼著國企改制勢在必行,在踏上改革創新征途的時候,原本的組織結構已阻礙了其進一步發展,組織變革更是必走之路。 組織簡單來說就是組合證明和實現企業存在價值的所有資源和能力。從管理學角度分析,結構效率大于運營效率,首先是組織結構搭好了,管理才能跟得上,運營效率才能提升,所有解決運營效率問題首先是要解決組織效率低的問題。目前大多老國企都面臨著管理建設滯后于業務發展的問題,管理改革不是局部解決和改善一個特殊問題,而是需要從組織建設的角度去系統地考慮。 通過對很多典型大型老國企的組織現狀診斷研究,都有著大致相同的組織通病,綜上所述,可歸納為七大弊病,這里稱之為“老國企病”。 病癥一 “目標不明癥” 缺乏明確導向,組織與戰略脫節,組織不能支持戰略發展,處于雜糅狀態。以職能為主導,而不是以市場、客戶服務以流程為主導。 病癥二 “管控不靈癥” 企業的管控模式不清晰,決策職能、執行職能與監督職能三者的權利不分,管理失控,監督過于形式化,缺乏監督機制和內控體系。 病癥三 “臃腫僵硬癥” 組織不精簡,管理層級過多,結構臃腫,機體僵硬,決策復雜,行動遲緩,部門職能重疊交叉。 病癥四 “反應遲鈍癥” 高度集權,信息的上下流動受到層層的過濾和扭曲,信息流通不暢,信息數據不準確,各機構體系相對孤立,信息封閉,組織系統的效率很低。 病癥五 “混亂失調癥” 組織雜亂,業務關系混亂,職能分配不對等,組織功能缺位,權責界面不清晰,職能混淆,權責不唯一,多頭管理,責任推諉和扯皮,協調困難。 病癥六“思想僵化癥” 自上而下的指令性執行工作,習慣等待上級安排工作,缺乏主管能動性,安于現狀,缺乏進取精神,墨守成規,缺乏創新精神。 病癥七“聯邦官僚癥” 官僚主義作風,人治而非法治,利益板塊化,“山頭主義”,各部門各自為政,形式重于結果,“論資排輩”,干部能上不能下,冗員情況嚴重。 在組織變革的進程中,治療上述的組織“老國企病”,需要在滿足企業現狀接受力的基礎上,結合當前流行的組織設計理論與標桿企業案例,選擇適合企業發展的組織結構形式。這里就以多種不相關產業的多元化運作的大型國企為例,通過研究分析,在實施步驟需要考慮多種因素,照顧到多方訴求,組織變革中的各種關系是相互影響和制約的,解決問題的方案也需要各種支持與依托。 解決“目標不明癥”的問題,首先需要成立戰略規劃發展中心,確定企業自己的戰略規劃,明確企業在未來幾年的整體發展目標,以及目標對業務延展步驟和方向的要求,從業務發展現狀向未來戰略目標發展的過程中,需要組織能力、人才隊伍、管理體系建設相應配套體系的支撐。從而在現狀的基礎上,根據戰略規劃,得出發展對組織建設的要求。一個良好的組織管理體系不僅要滿足企業的當前發展需要,同時也要順應企業未來的發展要求,在優化當前組織內部效率的同時,需要推動組織在內部結構、人才隊伍建設、管理體系建設上不斷升級。 解決 “管控不靈癥”的問題,構造三層次運行結構,搭建三級管控管理平臺,形成集團總部是投資決策中心、戰略業務單元 (SBU)是經營決策中心、經營單元是經營執行中心的事業格局,明確界定三個層次的責權利關系。同時強化對權力的制約監督,確保各機構按照既定權限和程序履行職責,將“決策、執行、監督” 三權分立歸屬,根保證權力相互監督的部門不融合到一個部門里。依據各產業股本結構、發展狀況、業務組合中的戰略地位、資源能力儲備及發展階段不同,采用復合式管控模式。 解決“臃腫僵硬癥”“反應遲鈍癥”的問題,具體操作中勢必需要精簡機構,壓縮管理層次,優化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精簡統一效能,對公司各個機構、部門重新組合,據職能相似性、業務的雷同性、共性和重合性合并或拆減一些部門,形成所謂“大部制”結構,呈現扁平化組織,同時建立對等的權責利體系,打破部門界限,建立交叉合作關系,形成蛛網式結構。同時可以采用“倒金字塔”型的自主經營體結構,發揮人的積極性??刹捎檬聵I平臺的組織設計思想,建立事業平臺制,打通界限,繞過原來的中間管理層次,直接面對顧客和向公司總體目標負責。 解決 “混亂失調癥”的問題,則需要加強協調,注重整合,比如成立專業委員會及集團職能中心,采用矩陣式組織結構管理模式,保證政策整體性,同時體現職能專業化。采用“矩陣式”組織結構,全局利益出發,統一決策,促進各事業部之間的溝通協調合作。在管理職能的界定上,組織結構要解決權利和責任的相互關系,最重要的是組織結構必須保證權力和責任是匹配的,在內部管理上,要做的其實就是責任、權力、利益的分配問題,也就是說,在授權時,要求責任、權力、利益是對等的。 解決 “思想僵化癥”的問題,就需要采用阿米巴經營理念,實現內部市場化。同時劃分戰略業務單元 (SUB) ,協調控制下的分權運營模式,集中決策,分散經營,下放更多的經營決策權給戰略經營單元(SBU),使各SBU發揮經營管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各SUB之間可以共享基礎服務平臺以及創造對用戶有價值的整合服務,在一個大平臺下充分發揮整合優勢,實現透明、開放、協同及分享,發揮團結合作優勢,消除人浮于事的現象。培育產業鏈,物種多樣化,構建事業平臺,形成“開放協同,產業共贏,平臺化,數據化”格局。同時可以嘗試運用“倒金字塔”角的自主經營體結構,充分調動員工主觀能動性。 解決 “聯邦官僚癥”的問題,建立考核機制與激勵機制,推行企業內部市場化,建立干部管理體系,并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建立規范的制度流程體系,構建事業平臺制的柔性組織,SUB之間相互配合、協調,共享基礎服務平臺,在一個大平臺下充分發揮整合優勢,實現透明、開放、協同及分享,發揮團結合作優勢,消除人浮于事的官僚作風。 在組織變革過程中,需要多措并舉,合力推進,各種方法互相配合運用。如“矩陣式”“SUB”混合應用?!熬仃囀健迸c“SBU”的結合形成了開放協同、產業共贏的事業平臺。增加了各SUB的自主權,也增強了各自的進取精神,激發激情、快速響應,更具分立化和獨立性,形成內部組織外部化和內部市場化。同時“矩陣式”可以彌補事業部制重復設置職能部門的缺點,使結構更扁平化,減少冗余職能,撤除事業部下職能結構,以形成內部規模經濟效應。 同時需要配套改革體制支撐,進行一系列配套改革,如構建阿米巴組織。各SUB之間可以形成內部交易,由此而增強企業活力,促進企業的全面發展。各個阿米巴組織承擔自己的利益責任,阿米巴組織內員工的工資和福利,要通過阿米巴組織自己的經營來獲取,在集團總定價策略下,各阿米巴組織有設定內部交易價格的權限。每一個節點都是一個獨立核算的利潤中心,把前一個節點作為它的供應商,后一個節點作為它的市場,提高每一個節點的運作效率。 阿米巴組織的實質就是量化分權,實現全員主動參與經營活動在明確的經營理念、原則指導下,以計劃為基礎,實現權利、責任的同時下放,要求員工“對經營的結果真正負責任”。量化分權給予了員工更大的過程決策空間,是真正的授權,是實現培養人才的經營模式。應用“阿米巴小集體”理念進行組織中SBU劃分,把SBU細化到最小經營單位,進行逐級“SBU量化分權”。整個公司可以看做一個最大的“阿米巴單位”,公司各S級SBU(事業部)是小一點的“阿米巴單位”,在S級SBU內部繼續細分成B級SBU,得到更小的“阿米巴單位”,即“Min-SBU”(微事業經營單位),繼續細分到U級SBU,得到更加微小的“阿米巴單位”,即“Cell-SBU” (細胞經營單位)。 新的組織結構實施需要很多支持條件才能得以保障。 首先是信息化,推行業務流程重組及內部市場化所需的計量體系,需要通過不斷的信息化升級。決策所準確數據,而準確數據則需要信息化系統的支撐,整個組織變革需要建立在信息系統的平臺上。 第二是制度流程,上下管控的制度流程,SBU之間平行協同制度流程,內部市場化的制度流程,阿米巴組織的制度流程,新組織結構的實施需要完善的制度流程的支持才能順利的得以實現。 第三是創新意識,創新成為企業文化的一環。不管是SBU的自主經營還是阿米巴,利潤與員工個人收入掛鉤,每個SBU又直接面對市場,這就促使員工不斷創新來迎合市場的需求,企業需要有自己的企業文化,熏陶員工,使員工始終保持激情,不斷推陳出新。 第四是強悍的人才梯隊,集團沒有非常精干彪悍的隊伍,是很難對下屬業務單元實行合理的資源分配,集團各職能部門專業能力必須要求非常高,否則很難實現組織有效性。 第五是國企必須進行體制機制改革,體制是前提問題,如果不改變國企體制,不改變員工的意識,新的組織變革很難推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