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身體有些不爽,縮減了一些上網的時間,但秉性難移,在書架上翻出一本老書捧讀,見幾首盧仝的“七碗茶”詩,捧讀感嘆之余,遂將與“七碗茶”相關的資料一并整理如下,以與朋友們分享。 唐詩人盧仝(公元?—835),自號玉川子,范陽(今北京大興)人。愛茶成癖。被后人尊為茶中亞圣,他寫的《七碗茶詩》(全名為《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是他在品嘗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后的即興之作,是一首著名的詠茶七言古詩,被世人稱為茶之千古絕唱。詩中反映封建帝王為了個人奢欲,當春驚蟄節時,驅使茶農入山采摘至精至好的陽羨名茶的情景;另一方面反映了詩人緊閉柴門,獨自品茶的無限情趣。歷代詩人的詠茶詩很多,但盧仝這首詩堪稱是詠茶詩中最著名的一首,盧仝也因此詩而傳名于世。全詩分為三部分: (一) 這一部分,寫的是軍將送來孟諫議的書信與新茶,信中提到:最新的陽羨茶(陽羨即江蘇宜興,古稱陽羨縣。陽羨茶即陽羨紫筍茶,此茶經陸羽的發現和推薦,自唐肅宗時便正式列為貢品),每年都要趕在清明節之前送到皇宮,以備宮中“清明宴”之用(“月團”喻指茶餅)。用最好、最新、最嫩的茶葉制好封存之后,立即送往皇宮,剩余的才是王公貴族享用,作者感慨道:好茶、新茶什么時候才能到達這些種茶的山人家呢? (二)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這是第二部分,是這首詩最精彩的部分,它寫出了品飲新茶給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潤;第二碗破孤悶;第三碗便能讓詩人文字五千卷,揚揚灑灑,神思敏捷;第四碗,平生不平之事都能拋到九宵云外,表達了茶人超凡脫俗的寬大胸懷……喝到第七碗時,已兩腋生風,欲乘清風歸去,到人間仙境蓬萊山上。一杯清茶,讓詩人潤喉、除煩、潑墨揮毫,并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寫出了茶之美妙。其中從“一碗喉吻潤”到“七碗吃不得,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這一部分,又常被提取吟詠,并被單獨命名為《七碗茶歌》。 (三) 山中神仙司下土, 墮在顛崖受辛苦! 第三部分寫蓬萊仙人掌管土地事物,他們是否知道百億萬的茶農,每日在山崖上辛勤勞動?茶農為奉獻貢茶所受的苦,有何人知曉?作者在蓬萊仙境為孟諫議替茶農問:這種辛苦的日子何時才是盡頭?茶農何時才得以歇息? “七碗茶詩”既有道家羽化成仙的浪漫主義情調,又有儒家的治世精神。茶人在羽化成仙的意境里,不忘為民請愿,想的是茶農的辛苦和國家的興衰。這就是詩中體現的茶人的偉大精神。 趙樸老的“茶詩”: 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 啟功先生也有一首: 七碗茶詩說玉川,生風枉托地行仙。 趙州一語吃茶去,截斷群流三字禪。 趙樸老和啟功都說到了“吃茶去”和“七碗茶詩”,反映了“七碗茶詩”在人們心中的不朽份量!
[ 文章于 2010-06-21 9:35 被 樂齡編輯 重新編輯 ]
|
|
來自: 高山仙人掌 > 《2盧仝茶詩著作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