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藥:麻黃(去節)18克,桂枝(去皮)、甘草(炙)各6克,生姜(切)、石膏(碎)各9克,杏仁40枚(去皮尖),大棗(掰開)12枚。 用法:加水9升,先煮麻黃,煮至7升后,去沫,入諸藥,煮取3升,去渣,每日溫服1升,連用3天。 功效:發汗解表、清除郁熱。 主治:外感風寒,內有郁熱。表現為發熱惡寒、時寒時熱、身體疼痛、不出汗而煩躁,四肢、面部浮腫,無汗、咳喘。 注意 1.本方發汗作用強烈,體質較好者,用之無妨;體質較弱者,應當慎用;脈搏微弱,出汗容易受涼者,絕對不可使用。臨床應用中,患者一出汗即停藥,不可過量服用,否則,會因出汗過多而傷身。 2.現代醫家認為,麻黃的有效成分麻黃堿,有興奮中樞神經和心臟的作用,用藥過量時易引起精神興奮、失眠、不安、神經過敏、震顫等癥狀;有嚴重器質性心臟病或接受洋地黃治療的患者,可引起心律紊亂。 3.麻黃是大青龍湯的主要藥物,過量服用會出現多種不良反應,特此提醒患者必須在醫師指導下應用。 大青龍湯解表清里,其發汗力量比麻黃湯更強,現代臨床多用大青龍湯治療毛孔閉塞、不出汗且身體有內熱患者。主治呼吸系統疾患,如感冒、支氣管炎、哮喘等,亦用于治療鼻出血、汗腺閉塞癥、風濕性關節炎等。 支氣管哮喘:表現為咳喘氣促、痰黃黏稠、渴喜冷飲、面赤發熱、無汗煩躁、舌紅苔黃。證屬寒邪外束、內熱壅肺。治療應以宣肺清熱、止咳平喘為主。 處方:麻黃、杏仁、甘草、桂枝、生姜各10克,石膏60克,桔梗15克,大棗7枚。水煎服,每日1劑。服5劑后,汗出煩解,咳喘減輕;繼服10劑,癥狀即可消除。 鼻出血:表現為發熱惡寒、頭身痛、煩躁時甚,繼而鼻出血,初時點滴,斷斷續續,而后長淌不止,舌尖紅,苔白厚膩中微黃。治療應以發汗解表、清熱止血為主。 處方:麻黃(先下)、薏苡仁各12克,桂枝、炙甘草各4克,杏仁10克,石膏40克(先下),大棗8枚,生姜6片。水煎服,每日1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