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漢字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文字。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只具有語言符號的功能,漢字踏上了藝術美的方向,成為表達民族美感的工具。漢字的書法,舉世公認是最高的藝術。有人稱贊它“能顯出驚人的奇跡,無色而具畫圖的爛燦,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引人欣賞,心暢神怡”。 在中國書法史上,王羲之是個劃時代的巨匠。無論在生前還是死后,他都受到人們的尊崇,有“書圣”之譽。王羲之的書法成就,不僅在于他能備精諸體,集當時書法之大成,更在于他能自成一家,開創了獨特風格的王派書法。 漢魏之際,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到一個光輝爛燦的階段。人們在漢隸、章草兩種書體之外,又創新了行書與楷書。此后,一些著名的書家蔡邕、張芝、鐘繇、梁皓、韋誕、衛覬.索靖等人應運而出,其中以鐘繇最為突出。他能寫隸、楷、行、草諸體,尤善楷書。鐘繇的書法風靡魏晉,在書苑中居統治地位,王羲之的家族以善書稱著,王導于喪亂之際,猶攜鐘繇的《宣示枯)自隨。據《述書賦》記載,東晉書家中的“八王”,瑯琊王氏一門共占六位。 這種時代與家風,使王羲之自幼受到熏陶。他七歲開始學習書法,啟蒙老師即是叔父王廙。王廙工章楷,筆力效法鐘繇。十一歲時,王羲之在父親王曠的枕中發現前人撰寫的筆論,私下里取出閱讀。父親知道后,告訴他說:“現在你年紀尚小,不能理解運筆的法則。等到長大后,我再教你。”王羲之不以為然,他說:“我愿意早一點知道,若等長大,那就遲了。”父親只好大致地給他講解了筆論的要點,而王羲之卻已心領神會,從此學力日進。著名的書家衛夫人看到他的字,感低地說:“這孩子一定是學過《用筆訣》的。我看他的筆法十分老成,將來一定能超過我的。”衛夫人名鑠,名書家衛瓘之女,李矩妻。衛鑠師法鐘繇,聲譽極高。由于喜愛王羲之,衛鑠把他收在門下為徒。 王羲之長大以后,閱歷漸廣,特別是看到李斯的《峰山碑》、蔡邕的三體石經、張旭的《華岳碑》以及鐘繇的《宣示帖》真跡后,遂改變初學,博采眾家之長,試圖另辟蹊徑,創出自己的書法風格。最初,他的字并不是最好的,庾翼的字就遠勝于他。經過勤學苦練,用心鉆研,王羲之終于熔各家于一爐,篆、隸、草、行、楷各種書體,均有很深的造詣。特別是到中晚年時期,一變質樸的書風,揮灑出一種遒媚勁健、端秀清新的華貴書體,一躍而為一代宗師。 東晉時期,隸、草、行、楷各體均已大備,比較而言,行、楷因是后出,尚未成熟。王羲之把它們向前推進變化,在書法史上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王羲之的主要貢獻,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開辟了草楷相結合的書法發展道路。當時諸體具備,或以繼承為主,不變舊法,仍以隸法寫楷,即是所謂隸楷(今隸);或是推陳出新,發展草楷結合的行書。王羲之選擇的是后一種道路。它符合書法發展規律,便捷易識,在繼承前人書法精華的基礎上大膽變化,是書法的實用性和藝術完美性的結合,并成為隋唐以來書法發展的主流。第二是創造了富有表現力的書寫方法。書法是一種形象藝術,如果平板少變就會喪失生命力。王羲之備精諸體,嫻熟各家筆法,在此基礎上大膽地對傳統性的程式筆法進行改革,使其絢麗異常、豐富多彩。他以不斷變化書態和表現不同的手法,避免了千篇一律。唐人李嗣真在《書后品》中驚嘆“羲之萬字不同”,確實抓住了王氏變化多端的書體特點。 王羲之的書法受到人們的承認和喜愛,逐漸取代鐘書而大行于世。庾翼見到王羲之用章草寫給其兄的信,深為折服,嘆息不已,親自寫信給他說:“我過去有草圣大家張芝的十張章草帖。南渡時丟失了,以為從此再也見不到這樣好的字了。看到你的章草,寫得如此神采動人,使我感覺舊帖又回到了我的面前。”王羲之的書帖墨跡,逐漸被人們視為珍寶。有一次,王羲之到門生家做客,門生設佳肴款待他,殷勤備至。王羲之想以書相報,見室內有一架木幾,非常光滑白凈,于是提筆便寫。其書真草相半,瀟灑飄逸,門生欣喜若狂。為感酬先生,門生親自送羲之回郡。回來時,門生發現字跡竟被父親刮掉了,懊恨之極,難過了很長時間。另有一次,王羲之在戢山看見一賣扇子的老婦人生意清淡。他走近扇子攤,在一些扇子上面寫了點字。看到老婦人面現慍色,王羲之笑著解釋說:“你就說這是王右軍的字,每把扇一百錢。”老婦人半信半疑,照著辦了,果然被眾人一搶而光。王羲之性愛鵝。他聽說一家養的鵝極善鳴叫,便興致勃勃地去看。不料,那家人為得到王羲之的字,竟然把鵝殺掉做成了款待他的菜,搞得他哭笑不得。山陰縣一道士也養有幾只鵝。王羲之求購,道士講:“如果你肯為我抄篇《道德經》,這群鵝便白送給你。” 王羲之對自己的書法成就頗自負,自稱:“我的字與鐘繇相比,不相上下;而張芝的宇,則要排在我之后了。”他寫信給別人說:“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我也這樣下過死功夫,怎么會落在他的后面?” 王羲之的真跡沒有能保留到今天。存世的主要是他書跡的刻本或幕本。他所寫的楷書,以《黃庭經》、《樂毅帖》等最有名,行書以《快雪時晴帖》、《蘭亭集序》、《喪亂帖》最出色,草書則以《十七帖》最傳神。其中《蘭亭集序》被后人稱作天下第一行書。當然,關于這一帖的真偽,還是個有爭議的間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