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5國家自然科學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揭曉,無錫職業技術學院的兩個項目榜上有名。在國家級科研項目平臺上,一所高職院校連中兩個獎項,讓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備受關注。但同時,高職院校是否有必要、有能力搞科研的爭議也不絕于耳。 “高職院校必須發展科研,但定位與本科院校不一樣。”無錫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朱愛勝說,正如上榜的兩個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都是研究技術層面問題一樣,高職院校搞的不是理論研究,而是行業企業的應用研究;不是為前沿科學實現突破,而是要以科研為抓手,更好地提升職業院校師資、培養人才和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 不久前,華東師范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與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高職教育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2010年至2014年間,我國200所國家級示范性和骨干高職院校中,68%的院校國家級課題數量接近零。由此可見,我國高職院校的科研水平極低。在朱愛勝眼里,高職院校不能不搞科研,因為教師要從生產一線找接地氣的技術;課本教材要引入最新案例;在與企業的合作中爭取贏得主動權,都離不開科研工作。 2014年,無錫職院提出“教學、科研‘兩條腿’發展,科研也撐‘半邊天’”的主張,通過引進和培養高層次人才、鼓勵專業教師參與企業科技開發、出臺《科研考核獎勵辦法》等一系列措施,為科研發展提供機制保障和人才支持。 “我們是勞動密集型企業,想對生產線做機械化改造。”今年6月,在學校科技處的牽頭下,機械學院、物聯網學院和控制學院的數十名教師走進無錫四方友信股份有限公司,深入生產企業一線,與企業老總和技術人員面對面對接課題。 初次對接后,教師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可做課題的項目方案,并與企業協商生產實際需求,不斷完善。不久前,由機械學院教師俞張勇博士和馬俊峰領銜的“柔性桶身翻轉設備研制與開發”課題項目正式與企業簽約立項。 “從生產一線找課題,企業難題就是研究課題。”科技產業處處長崔平告訴記者,學院結合學科優勢、整合科研人力,形成智能制造技術、汽車安全技術、工業視覺物聯網等六大團隊,“研究大方向+企業實需求,研究課題個個精而準”。 僅去年以來,無錫職院校企雙方就已經合作完成全自動盤帶機的設計與研制等科技項目100余項,其中“基于物聯網技術的光伏組件監測系統”獲江蘇省輕工業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且專利申獲達204項,其中89項實現授權。 由“智能制造技術團隊”與施耐德電氣(中國)有限公司聯合開發的生產線智能物流系統和數字化管控一整套解決方案,在江蘇恒立高壓油缸股份有限公司技術改造、寧波更大集團生產流程數字化改造等企業工程項目中成功應用。 該團隊負責人、控制技術學院院長黃麟告訴記者,這些實際應用的成功案例目前正在梳理,將編入學生的實踐講義和相關教材之中。“一來,科研成果做案例,保證是當下行業的最新業態;二來,任課老師參與了課題,講起課來更生動。” 值得一提的是,該科研團隊成員劉志剛在項目中還鍛煉并培養了一批學習能力強、工作認真負責的學生。2013級機電一體化專業的陳付友就是其中一個,跟著劉老師兩年,他從自學理論到獨立去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已然有了一副企業工程師的“手藝”。 控制學院、機械學院等科研強院的一大批學生都是受益者。“很多同學還沒拿到畢業證就被企業‘預訂’,而且還是西門子、施耐德這樣的國際大公司,有的學生首份工作就是領班、每月工資能拿六七千元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