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性關節炎——驅痛湯(金明秀方) (組成)羌活、獨活、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牛膝、威靈仙、防風各15g,雞血藤、青風藤、忍冬藤各25g,山茱萸15g。 (功效主治)清熱利濕,祛瘀通絡,扶正祛邪。用于痛風性急性關節炎。 (方解)對于痛風性急性關節炎基于濕熱內蘊,痰瘀互結,并兼風寒濕邪,脾腎陽虛這一病機,他提出了清熱利濕、祛瘀通絡、扶正祛邪的治療大法。創立了驅痛湯。方中羌活散寒驅風,勝濕止痛,善治在上之風寒濕痹;獨活長于溫散下部腎經伏風而除濕止痛,為在下之風寒濕要藥,二藥配合則能盡祛一身之風寒濕邪。在大量的清熱藥中,佐以少許溫散發汗藥,為使邪氣的排出創造條件。《醫宗必讀》曰:“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治則。方中川芎為血中之氣藥,能活血行氣;當歸補血活血;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三藥合用則可補血不滯血,行血而不破血。防風為“風藥中之潤劑”,祛風而不燥,且溫散藥中配以養血活血之藥,可以制約風藥之燥性,祛邪而不傷正,有時患者以疼痛部位固定,皮膚干澀,口干渴而不欲飲,舌暗邊有瘀斑等為表現。本方活血化瘀之力尚不足,故加桃仁、紅花以加強活血化瘀之力。 痛風患者多以中老年為主,人至中年則肝腎不足,出現腰膝酸軟無力,腰背不舒,下肢活動不利等癥狀。此時加少許補益肝腎之藥,當屬必然。牛膝補肝腎,強筋骨又活血逐瘀,能引血下行,常作為腰膝下部病變的引經藥;山茱萸平補肝腎,陰陽雙調,且有酸斂之性,能斂汗固正,不使發散太過,散中有收。藤類藥具有舒筋通絡,祛風除濕之效,此類藥物歷來是醫家治療痹證的常用藥。金明秀教授汲取現代藥理研究成果,有選擇地運用藤類藥物治療痛風性急性關節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雞血藤苦,甘溫,具有補血行血,舒經活絡,調經和營之效,與補血行血藥合用則可增強血藥之效,同時又能療痹。忍冬藤甘寒,具有清熱解毒,通經活絡之功,可消除經絡之風熱而止痛療痹。方中威靈仙性猛,善走而不守,能宣通十二經絡,使患者經絡中的瘀滯開通,不通則痛癥狀得以改善。對于痛甚難忍者,方中沒藥則能行氣活血止痛。 大多數患者投以此藥后疼痛之癥即能緩解,惟此藥有刺激腸胃之弊,應食后服用。對于灼熱焮紅甚者,方中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銀花則能清熱解毒涼血,散結消腫。但因本病亦可由陰液不足不能制約陽熱引起,故金明秀教授常在清解邪熱同時佐以甘寒養陰之品,加上黃柏、地骨皮、知母以外清內滋,清除邪熱。熱邪與濕邪膠結不散,則成濕熱之患,熱易清而濕難除,故方中不忘加一些清熱利濕之品,如車前子、澤瀉、防己、生薏苡仁、茯苓、木瓜等。同時若病久不愈,損傷脾腎者,加補益脾腎之品,如杜仲、菟絲子、補骨脂等滋陰補陽之品,以取“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之意。總之,上述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利濕,祛瘀通絡,扶正祛邪之功。據現代藥理學研究:方中諸藥普遍具有解熱、鎮痛、抗炎、抑菌的作用,其中獨活、川芎還有保護腎臟的作用,有利于尿酸的排泄;而獨活、當歸、赤芍、紅花同時也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以改善微循環,保證腎血流量,從而保證尿酸的順利排泄。綜觀本方有解熱、鎮痛、抗炎、抑菌,改善微循環的功效。 (加減)若關節灼熱焮紅甚者,重用赤芍,加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銀花;若關節腫脹甚者,加車前子、茯苓、澤瀉;若疼痛明顯者,加用乳香、沒藥。 (方源)楊彩霞.金明秀教授治療痛風性急性關節炎經驗.中醫藥學刊,2006,24(8):14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