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遠古鎮是貴州省名鎮,這里群山聳翠,諸水流青。古老而美麗的舞陽河如一條凝碧的玉帶,呈“S”型蜿蜒貫通全城,山、水、城渾然一體,仿佛一幅“樸素中見珍奇,淡雅中顯神韻”、淡抹素描的水墨畫卷。兩座大石拱橋像兩條紐帶橫架河上,連結北岸的舊府城和南岸的舊衛城,遠觀頗似太極圖,因此,鎮遠也被稱為“太極古鎮”。 鎮遠歷史悠久,自古為商路要沖,也是京城與西南邊陲以及安南、緬甸、暹羅、印度等國禮物獻贈和信使往還的捷徑和必經之地,有“湘黔門戶”、“南方絲綢之路”要津之美稱,自秦昭王設縣開始至今已有2281年的歷史。 鎮遠古城占地3.1平方公里,城內古街古巷曲徑通幽,石橋城垣錯落有致,碧水晨霧姿態萬千,春江漁火詩意盎然,有雄偉奇特、蜚聲中外的青龍洞和明清古民居、古巷道、古碼頭、古城垣等觀賞價值極高的古建筑群。其建筑風格為青磚黛瓦、高封火墻、飛檐翹角、雕梁畫棟。 將近中午我們才到達鎮遠,安排好住宿,匆匆吃過午飯就迫不及待地游覽起古鎮了。走在古樸的青石板路上,每一塊石板都記載著歷史遺跡,仿佛在這里能感受到古人的余溫,感受到千年古鎮的滄桑。看著道路兩旁的明清時代的建筑,仿佛自己在做時空穿梭,路過的公交1路不時將我從遐想中喚醒。就像所有古城一樣,道路兩旁商鋪客棧林立,土特產眾多,但這里比起麗江少了很多商業化的俗氣,顯得古風猶存,質樸自然。 走進幽暗深邃“四方井”古巷,古巷小路隨山勢蜿蜒起伏,時寬時窄,巷道很安靜,由于不是旅游旺季,偶爾有游客和當地居民從身邊走過。巷里的民居是獨具特色的“歪門邪道” ,凡開在小巷道旁的各家大門絕不會與小巷平行或垂直,小巷也決不與大廳正對,而是有意地將門的朝向轉一個角度,斜斜地對著街道,即所謂“歪”門“邪”(斜)道。老住戶們說,這“歪”與“斜”是遵從風水先生的說法:“以南為尊”是一種富貴之相,又能“財不露白”。 家家戶戶雖然房子不大,但小院子卻收拾的干凈整齊,盛開的鮮艷的花在墻頭上露出,顯得格外有生機。一眼“四方井”經年不涸,水質清甜,井里面還有幾條金魚在嬉戲。沿著石板路一直走上去,能看到很多具有當地特色的酒肆、小吃。 七拐八拐從“四方井巷”來到大路,沿著大路再往上走,就到了祝圣橋。祝圣橋原名舞溪橋,清雍正元年修復竣工時,正值康熙皇帝圣誕,為向圣上祝壽,于是舞溪橋被更名為祝圣橋。祝圣橋上建有三層穿斗式,三重檐,八角攢尖,青筒瓦頂樓閣,名稱“魁星閣”,又稱“狀元樓”。 “狀元樓”上書楹聯:“人上翠微梯,蓬島春聆天尺五;客來書畫舫,桃花流水月初三”。橫副是:“云漢天章”。 “掃盡五溪煙,漢使浮搓撐頭出;劈天重驛路,緬人騎象過橋來”,橋頭有 緬人騎象銅質雕塑。 過橋,就是鎮遠青龍洞景區。景區由青龍洞、紫禪書院、中禪院、萬壽宮、祝圣橋和香爐巖6部分組成。其整群建筑靠山臨江、依崖傍洞、貼壁凌空、飛檐翹角、錯落有致。紅墻青瓦的殿閣樓臺,氣勢宏偉。造型獨特的建筑物與懸崖、古木、藤蘿、巖畔、溶洞天然合成、融為一體,真是巧奪天工。在文化中,青龍洞融合了道、儒、佛三種宗教文化,這種三教合一的現象在全國是十分罕見的。站在青龍洞最高處,俯瞰整個鎮遠古鎮,仿佛一個隱逸在貴州崇山中的世外桃源。大千世界的繁華熱鬧、世俗名利,仿佛與她無關。難怪著名文化名人余秋雨來到鎮遠游覽青龍洞后,禁不住感嘆其是“諸神的狂歡地”。 在青龍洞高處,可看到河對面的石屏山,山不高,與舞陽河面相對高差才204米,但它重巖疊障,雄偉險峻。石屏山面城一面的北山,“石崖絕壁高千仞,端直蒼闊如屏風”,象一個大屏風,護衛著古鎮。在山頂可以俯瞰整個鎮遠古鎮。本想旁晚登山觀古鎮夜景,趕上陰天有霧能見度極低,只得作罷。抬頭向山望去,層巒疊嶂中有云霧升騰,似乎有些仙氣橫生。 不同時間的鎮遠有不同的美,白天的鎮遠悠遠而安靜,夜晚的鎮遠滿城的火樹銀花,火熱而奔放。 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古城披上了一層絢麗的彩衣,閃幻的燈光在橋墩閃爍著,遠看如天邊的彩虹。舞陽河兩岸的燈光次第閃爍,將樓臺亭閣映顯得玲瓏剔透光彩奪目,倒映在微波粼粼的河面上,醉倒了一批批遠道而來的游客。 第二天,游覽位于鎮遠縣城西三十公里的舞陽河景區。舞陽河三峽是該景區的精華所在,由龍王峽、諸葛峽、西峽組成,有小三峽之美稱,以峽奇、峰險、水綠取勝。 乘游輪泛舟其中,河水碧綠清澈,兩岸青山疊翠。懸崖峭壁、奇峰突兀;深谷幽溪,水道曲折;瀑水直瀉,飛瀑流泉;山水倒影,撲朔迷離。婉轉延綿數公里,充滿了詩情畫意,令人流連忘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