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圣橋,歷經600多年,光修建的年代就長達250年,這橋原名“溪橋”,因為康熙大帝祝壽而改名祝圣撟。 這座橋全由青石造成,橋墩是明代的,橋身是清代的 ,建成后惋如一條長龍,橫臥在舞陽河上。 橋中建有一亭,名曰“魁星樓”,在橋中建亭的橋罕有,據傳說建亭后此地方真出了狀元。 如今的亭子也充滿不少文化氣息,還有藝人在此給游客畫像。自然,還有算命卜卦的。 青龍洞,位于中和山下,舞陽河畔。巨巖和洞穴融為一體。道,儒,佛三教各設廟宇,用其地勢,穿插其中。它既有中原建筑風格又結合苗侗吊腳干欄式的特色,以致被稱為“南方懸空寺”“貴州去古建筑博物館”。 青龍洞建于明代中葉,至今己500年的歷史,幾度毀于兵火,幾度修復,于今成為占地二萬多平方米,由有龍洞,紫禪書院,中禪院 ,萬壽官,祝圣橋和香爐巖六部份三十六座單體建筑組成的宗教文化旅游名勝區和建筑博覽區。 石屏山,象一扇屏風豎立在古城背面。一面山崖絕壁千仞“端直蒼闊如屏風”而得名。和舞陽河相對高差204米,為登高遠眺鎮遠古城的敢佳地方。 俯視鎮遠城,足下青山相對而出,S形的舞陽河穿過城中,水邊萬千人家。 一江碧水向東去,匯入青水江,流入沅水,注入洞庭,奔向長江。舞陽河孕育了鎮遠。 山頂的古城墻,守護著古城,當年鏖戰之地,現為觀光之景 白墻灰瓦,飛檐畫棟,古街臨河,商鋪林立。在石板路上漫行,喝上一碗嫩甜的豆腐腦。小鎮就是如此舒適。 隨意踏入一條巷子,摸摸陳年的青磚,看看雕花的窗扉,你會體驗到古字的含義。 鎮遠風光,以舞陽河為主線。沿河兩岸風光旖旎。行走在河邊細細品賞,韻味無窮。 臨河的街,二層以上大多是客房,河景房價格一般要貴些,享受美景要多付些代價 樓閣崖上立,小舟波中行。 《小城故事》,是個音樂吧。在這里年輕人吹拉彈唱,表演藝術故事。 連接兩岸的另一座拱橋,位于古鎮中間,橋上車水馬龍好不熱鬧。 位于水濱的涼亭,頗有些少數民族風味。一個很好歇涼的地方,被開發成了跳廣場舞的場所。 高高在上的天后宮,是供在內陸媽租廟。可見古鎮當時的水運有多興旺。 雖是舞陽河,不輸秦準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