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也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2015年為12月22日 12時47分55秒)之間。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26')。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冬至過后,夜空星象完全換成冬季星空,而且從今天開始“進九”。而此時南半球正值酷熱的盛夏。比較常見的是,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而南方則是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曲阜、鄒城,冬至習慣叫做數九,流行過數九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餃最為常見。 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然而多數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來自于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這在當時有著政治意義的舉動,卻成了影響后世幾千年的節日之一。 周公到洛陽,用土圭法測得洛陽所處的地方即為“天下之中”,然后開始占卜國家社稷的吉地。《尚書·洛誥》記載:周公“朝至于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為封邦建國的成法。 “土圭測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國的中心)。這種方法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為8尺的標桿,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 “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 用這種方法測到的就是“土中”洛陽、“洛邑”的理論位置。 依周公測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詳細規劃了滅商后的第一座國家都城,《逸周書·作雒》載:“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為天下之大湊。” 。“定天保,依天室”,國家社稷(都城、宗廟)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禮作樂,詳細制訂了國家禮儀制度, 據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至漢代依然如此,《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天文坐標 冬至日北半球太陽直射與晝夜時間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時太陽運行至黃經270度(處在人馬座),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冬至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是北半球白天最“珍貴”、黑夜最漫長的一日。 對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是全年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日。如中國最南端曾母暗沙(北緯2°33’)白晝達11小時59分,海口市約為10小時55分,杭州市為10小時12分,北京約9小時20分(太陽高度26°42'),中國最北端的黑龍江省漠河縣(北緯52°58‘)僅有7小時34分。 冬至過后,夜空星象則完全換成冬季星空,而且從冬至日起開始“進九”。 農歷參照 地雷復卦,稱為冬至一陽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 冬至日是數九的第一天,并不是最冷的時候,因為地球表面有大氣和水分,能夠儲存熱量,并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積熱”。冬至之后,雖然太陽高度角漸漸高起來,但是一個緩慢的恢復過程,每天散失的熱量仍舊大于接收的熱量,呈現“入不敷出”的狀況。到了“三九天”,積熱最少,溫度最低,天氣也就越來越冷。如果有冷空氣的影響,天氣就更為寒冷。過了“冷鋒”之后,天氣就會漸漸變暖。所以說“冷在三九”,而“九九”已在夏歷一月、二月,中國大部分地區已入春,因此“九九艷陽天”。 氣候特征 冬至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對于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中國古代把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 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冬至之后,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于陽氣初生,所以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并且溫熱。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后,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逐漸變長,夜間逐漸變短,有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冬至開始“數九”,冬至日成了“數九”的第一天。關于“數九”,民間流傳著的歌謠說:“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古代祭天據記載,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后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于漢代,盛于唐宋。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周代的正月等于現代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 漢代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場流行互賀的“拜冬”禮俗。 《后漢書》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魏晉六朝時,冬至稱為“亞歲”,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要向父母尊長祭拜。宋朝以后,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慶活動。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