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有這樣的疑問“幾年前不就有個息肉嘛,怎么現在成腫瘤了?”。其實,很多時候,腫瘤都是由一些我們經常忽略了的疾病發展而來的,這些小病就是我們醫學上所說的“癌前病變”。而就是因為我們的一時放縱,才給了腫瘤發展的時間和空間,最后讓它們成了心腹大患。以后看到它們,千萬要小心,防患于未然。 一、肝炎 我國是乙肝的高發地區之一,很多人對于“甲肝”、“乙肝”、“大三陽”、“小三陽”這些名詞都是耳熟能詳。但是,可能大家不知道的是:在我國,肝癌患者中約90%有乙肝病毒感染的病史。肝炎病毒主要通過干擾正常細胞內DNA(核糖核酸)的復制和激活癌基因,引起肝細胞惡變。長期慢性炎癥,還會造成肝臟組織纖維化,導致肝硬化,進而誘發肝癌。因此,當您發現肝炎的時候,千萬別放縱它,要定期復查,不然總有一天它就強大到讓你束手無策了。 二、慢性潰瘍性疾病 很多的年輕人、上班族都經常說自己有胃病,但是,很多時候要么就是忍一忍就過去了,實在忍不過去了就吃點“胃藥”了事。但這種放縱實在是很危險,有研究表明,胃潰瘍可以發展成胃癌,而且從胃潰瘍發展為胃癌的比例正在因為我們的放縱而逐年上升。因此,當出現疼痛不定時發作或持續性隱痛,服抗潰瘍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反復嘔血、有持續性黑便或柏油樣大便時,你就該上醫院去看看,查查大便隱血試驗,做個胃鏡,有可能再做個病理切片,給“胃病”一個了斷。 三、胃腸道息肉 很多人都知道自己有腸道息肉,但卻很少人重視它。但是,有一部分息肉可以癌變!(具體見本公眾號文章:知悉腸息肉)。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一般從腺瘤性息肉發展到癌的時間大約為5~10年左右。所以,這就是為什么“幾年前不就有個息肉嘛,怎么現在成腫瘤了?”。因此,對于40~50歲人群,如果從未做過胃腸鏡檢查,則有必要查一次,如果發現息肉,則應判斷其性質,若為腺瘤性息肉,則應早期處理,杜絕后患。 四、萎縮性胃炎 慢性萎縮性胃炎大多數患者無明顯的自覺癥狀,有時就僅僅覺得有飽脹感,或者是隱隱作痛,消化不是很好。為此就被很多人給忽略了,只是在發作時就吃點所謂的“胃藥”。萎縮性胃炎的胃粘膜表面反復受到損害,導致粘膜固有腺體萎縮,甚至消失,粘膜肌層常見增厚的病理改變。由于腺體萎縮或消失,胃粘膜有不同程度的變薄,并常伴有腸上皮化生,炎性反應及不典型增生,有一部分可以癌變。為此,如果發現有上述癥狀,則應到醫院就診,進行相關的檢查,并積極治療,千萬不可忽視,一旦癌變,付出的代價就會高許多。 五、反流性食管炎 如果經常出現燒心、反胃的癥狀,或者一直咳嗽不好,胸部檢查陰性的話,要考慮一下胃食管反流病的可能。(具體見本公眾號文章:胃食管反流病)而當患有胃食管反流時,要特別注意是否有Barrett食管的存在。什么是Barrett食管呢?是因為胃食管反流破壞了正常的鱗狀上皮,會導致對消化液有較強抵抗能力的化生性柱狀上皮形成,在這一病變的基礎上經常發生消化性潰瘍、食管狹窄、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等,直至腺癌。研究表明,Barrett食管患者患上食管癌的危險性要比正常人高上10~20倍。為此,如果出現了上述癥狀,一定要考慮胃食管反流病的可能,并做胃鏡評估是否有Barrett食管,如果有的話,需在早期積極治療,防止惡化。 六、乳腺囊性增生 有些女性患者常有一側或雙側乳房脹痛的情況,用手觸摸能摸到腫塊。一般月經前痛得比較明顯,月經后又緩解了。為此,很多病人就選擇了得過且過,放任其發展。殊不知,乳腺囊性增生會大大提高乳腺癌的發生幾率,甚至有可能在乳腺囊性增生的同時就已經伴有乳腺癌了。為此,若有上述癥狀的患者,需警惕乳腺癌存在的可能。倘若檢查發現為乳腺囊性增生,也應積極治療,并每隔3~6個月復查一次,切勿放縱其發展。 七、甲狀腺結節 經常有患者說,摸到自己的脖子有個硬硬的小腫塊,但是卻沒發現什么不舒服,就沒有太過關注它,但這腫塊有可能就是甲狀腺結節。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在富碘地區人群中約有5%的女性和1%的男性可捫及甲狀腺結節。在這眾多的結節中,大約有5%~15%可能為甲狀腺癌。為此,如果發現有上訴癥狀,請到醫院去做個檢查,根據醫生的判斷來考慮吃藥或者手術治療,切忌放任不管。 八、宮頸長期人乳頭狀瘤病毒感染 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感染是女性患宮頸癌的高危因素之一。感染長期存在會導致子宮頸表面細胞異常增生,從而可能誘發宮頸癌。由此,建議有性生活的女性在30歲要進行HPV基因檢查。倘若結果為陰性,則每隔3年復查一次;若為陽性,還應做子宮頸涂片檢查,如發現有異常的子宮頸細胞,則需馬上進行治療,切勿等待。 結語:生活中我們常因為工作忙等各種原因而對我們的身體缺少關懷,從而放縱了一些疾病的發展,最終危害到我們自身。為此,建議大家千萬不要忽視小病小痛,千里之堤潰于蟻穴,不要因為病小而不治。放縱疾病發展,這本身就是一種“病”!如何進行癌篩查?請參考本公眾號文章:癌篩查,約不約) 請大家直接關注“練磊醫生”微信公眾號,以獲得更多的胃腸保健、胃腸疾病治療知識,并可與練醫生互動,排疑解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