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起源之謎 郭沫若先生在【古代文字之辯證發展】一文中說:“篆書之名始于漢代,為秦以前所未有,究竟因何而名為篆書呢?我認為這是對隸書而言的。秦始皇帝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績,是在采用了隸書?!稘h書·藝文志》說:“是時始建隸書矣,起于官獄多事,茍趨省易,施之于徒隸也?!笔┯谕诫`的書謂之隸書,施于官掾的書謂之篆書。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漢代官制,大抵沿襲秦制,辦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屬,外官有諸曹掾史,都是職司文書的下吏。故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掾書,就是官書。篆書在后來的官印和私章上都還沿用著它。今天的情況已是大有改變,只是在有限的私章上還有些孑遺而已。”簡言之,篆書就是官書,就是官方文字,每個朝代都規定了自己的官方文字,如周朝有周篆,俗稱大篆,秦朝有秦篆,俗稱小篆,漢朝有漢篆,唐朝有唐篆。上推夏朝有夏篆,再往上推,黃帝時代倉頡造的字,究竟叫什么篆? 對于這個問題,很少人能夠回答,因為很多研究古文字的專家學者 ,還未發現商朝甲骨文之前的系統文字,何談篆書? 而古代的學者并不這樣看,他們認為黃帝時代是有篆書的,如 《呂氏春秋》:“史皇作書,倉頡氏也”,又云:“倉頡造大篆”。 太平廣記 卷第二百六書一 李斯秦丞相李斯曰:“上古作大篆,頗行于世,但為古遠,人多不能譯。今刪略繁者,取其合體,參為小篆?!?/span>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記錄了后人俗稱李斯《用筆法》的文章:“夫書之微妙,道合自然。篆籀以前不可得而聞矣。自上古作大篆,頗行于世,但為古遠,人多不詳。今斯刪略繁者,取其合理,參為小篆。凡書,非但裹結流快,終籍筆力輕健。蒙將軍恬《筆經》,猶自簡略,斯更修改,望益于用矣。用筆法,先急回,后疾下,鷹望鵬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如游魚得水,景山興云,或卷或舒,乍輕乍重。善思之,此理可見矣?!?/span> 清乾隆《延慶州志》載:“王次仲,性能窺測造化,變通無窮,隱上谷居庸山中,不為祿仕。上古倉頡觀鳥跡創出大篆書,歷代用之,然其文繁復,難以學習。次仲用其意更為隸書,簡略徑直,可速成奏章。時秦方焚書廢古訓,官獄事多,始皇得次仲書大喜,遣使三召次仲,皆辭不至。始皇怒,因令下杜(今陜西西安)程邈增損其書行之,名曰隸書。后世說隸書為程邈所作,其實本于次仲云。 從以上四部史書中,我們知道在秦朝以前及后來,都有倉頡造大篆之說,尤其李斯所說上古造大篆,與[呂氏春秋]中所說的倉頡造大篆”是一致的。先秦距黃帝時期已有三千年的時間,再李斯眼里,說黃帝時期是上古,是符合歷史事實的,而周宣王史籀時期,距李斯的時間,也就五百多年,連中古都算不上,何談上古?所以說,李斯所指上古造大篆,與倉頡造大篆,是一回事,要知道,李斯對倉頡造字,沒有任何成見,也不懷疑也不否定,他在倉頡篇里的第一句話就是“倉頡作書,以教后嗣”,此句已成格言,千古流傳。即使到了清朝,人們還記錄下了“上古倉頡觀鳥跡創出大篆書,歷代用之,”而王“次仲用其意更為隸書,”這就是說,王次仲發明的隸書,來源于倉頡大篆,而非李斯小篆,更不是程邈所作。
隸書是我國書法藝術寶庫中瑰麗的珍寶之一,它源遠流長,貫穿古今,是我國自有文書以來的第二大書體,直貫秦、漢、魏、晉六朝,代篆書而盛行于世。唐以后雖然楷書占據統治地位,但隸書仍然流行,以至今日。由于隸書體結構整齊,筆法富有變化,莊重大方,藝術性強仍為人們所樂于應用。 它是篆書的變體,楷書的前身,上繼周秦,下開魏晉,是我國文字形體和書法演變的重要標志。隸書字體筆法方圓并用,逆鋒、藏鋒、回鋒兼施,行筆是中鋒、偏鋒同在,其典型筆法,是有波勢,用挑法,故又有“蠶頭鳳尾”之稱。 隸書究竟起源于何時,所云眾多,說法不一。 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云:“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隸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span lang="EN-US"> 據西晉衛恒《四體書勢》云:“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事難成,即令隸人(指胥吏)佐書,曰隸字。”又云:“隸書者,篆之捷也?!?span lang="EN-US"> 《唐六典》云:“五曰隸書,典籍、表奏、公私文疏所用?!?span lang="EN-US"> 隸書相傳是秦代書家程邈所作。程邈,字元岑,秦代下杜人,初為縣之獄吏,他對文字很有研究,后困得罪了秦始皇,被囚在云陽(今陜西省淳化西北)獄中,覃思10年。他感到當時官獄公牘繁多,篆書結構復雜,書寫不便,因此就動腦筋把它改革,在原來大小篆的基礎上加以整理,削繁就簡,變圓為方,擬定了一批日常應用的標準隸書,成隸書3000字奏之。秦始皇看后很欣賞,不但赦免了他的罪,而且起用為御史,并以其所造的隸書發交官獄應用佐書,故曰“隸書”。唐代虞世南《書旨述》謂其書樸略微奧。所以世稱程邈為“隸書之祖”。 但據《水經。谷水注》所記,隸書早在始皇前400年齊太公六世孫胡公棺上已經發現了。雖然此說在時間上亦有可疑之處,但至少可以證明隸書是古代廣大勞動人民在日常應用中日積月累創造出來的。 從近十多年來不斷出土的簡、牘來看,上述的論斷并不完全正確。 1980年四川省青川縣發掘了一處戰國時期的土坑墓葬群,在出土文物中,發現了兩件木牘。其中一件木牘,有三行墨書文字,字跡尚清晰可辨。書體是屬于初起的隸書。據考證,書寫時間為戰國時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比秦始皇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早88年。這件木牘上的書體,與以前及當時鐘鼎上所鑄金文相比較,有許多差別。其特點是:減少盤屈,化繁為簡,圓者漸方。字形從狹長漸變而為正方或扁形,有的字并有“蠶頭燕尾”和波勢的雛型。如九、四、鮮、津、則、月、目、尺、可等字,就體現了上述特點。這種書體,雖然基本上仍是篆書結構,但含有較多的隸書筆意,且筆畫帶草。1975年湖北省云夢縣出土的秦始皇時期竹簡上的“秦隸”(又叫“古隸”)字體與四川青川木牘上的字跡大體近似。因此有人推測為:隸書,源于先秦戰國時期,由大篆發展演變而成。至秦代,在變大篆為小篆的同時,對戰國時初創的隸書進一步整理后才發展成為“秦隸”。 潘良楨先生在《書法研究》上曾撰寫了《隸書藝術及在書法演變中之作用》一文,認為隸書的起源不能歸于某一人所創制,程邈造隸書的說法是不正確的,隸書的出現,無疑是經歷了一個歷史過程的、是古代先民長期的群眾性書寫實踐的結果,文字是社會實踐的工具,更是社會實踐的產物。隸書的出現,決不是某一個人閉門造車的結果,也決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間突然發生的。若把殷墟甲骨文直至小篆都歸于篆書系統,則可以說殷、周直至秦代,都是篆書的時代,而隸書則是漢代流行的標準字體,而隸書的開始出現,卻可以追溯到很遠,早在篆書時代出現的草篆,作為篆書的一種便于書寫的簡化字體,已經孕育了隸書的萌芽。楊寬教授在所著《戰國史》一書中,根據江陵鳳凰山秦墓出土的秦昭王時期的刻有“冷賢”兩字的玉印和戰國后期秦國的“高奴禾石銅權”銘文的字樣,作出論斷說,“在秦始皇沒有完成統一以前,實際上小篆和隸書兩種字體都早已存在”,并指出“草篆”也可稱為“古隸”。所以可以認為隸書是在篆書的母體中逐漸發育成長起來的。近年來出土干湖北云夢睡虎地、湖南長沙馬王堆等地的秦漢簡帛書和出土于山東臨沂銀雀山的西漢簡書也有篆書(草篆)到隸書這一過程的痕跡。而隸書的真正完成和確立為標準字體是在漢代,與篆書相比,在字體結構上,隸書主要是把回文曲折的弧線變為直線,偏旁部首也大大簡化。 隸書藝術,在雄厚的基礎之上,經歷了前后無數學書者的苦心鉆研,在我國書法藝術史上有著繼往開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對于隸書起源的爭議更引起了眾多人的興趣和關注,揭開隸書起源之謎對繁榮和發展中國書法藝術將起到有益的作用。
大篆字體
大篆字體是漢字理論上的專業術語,出現于西周后期,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歷史演變折疊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后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后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后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并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后又演變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于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后,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后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慶、萬歷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這種字體。以后,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于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征。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字都有著與眾不同獨特的民族、民風的內涵,中國的文字史里處處深深地刻著中華兒女的智慧與勤勞。然而,現今有些人對本國文字了解甚少,而對于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投入極大的熱情,卻依然是個半調子。文字是國家的靈魂,為了了解祖國文字的變遷,祖國的歷史,祖國的靈魂,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 中國文字的發展,經過秦統一中國后,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范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由此可知,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體,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傮w來說,楷書形成后,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漢字書體的演變) 1甲骨文 秦統一文字前,中國的漢字,不論從字體、應用角度而言,還是混亂的。古文廣義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內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狹義的講,指中國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這里采用狹義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其中,前者被人們視為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為商朝后期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滿朱砂,也有直接朱書墨書的。因文字多為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體,筆畫不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殷代圖像金文:先秦稱銅為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鐘鼎文、彝器款識。與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顯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實的寫法,使形象生動逼真,渾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書寫的俗體,金文才是正體,顯示了正體多繁,俗體趨簡的印跡(如表二)。 (表二:甲骨、金文對照表) 甲骨文因多為刀刻在龜甲獸骨上,故其文字帶有堅硬的筆法(如圖3)。這種如刀刻的筆法,亦有被運用在現代平面設計上(如圖4)。 (圖3)(圖4) 2大篆 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對文字學的貢獻而言,以史籀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別創新體,以趨簡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因其為史籀所作,故世稱"籀文"。大篆散見于《說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種鐘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標準字體。由大篆簡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筆力遒勁之意。小篆之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并。與大篆相比較無象形性。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其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極重大的意義(圖5)。 (圖5) 4隸書 從小篆向隸書演變的第一步,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婉曲的錢條變為平直的筆畫,從無 角變成有 角。 一般人認為隸書是指有波磔的、一橫一捺都拖著像刻刀一樣的長長尾巴的隸書,這只是其中的一種。隸書主要有秦隸和漢隸,秦隸是隸書的早期形式;漢隸則為隸書之成熟字體。通常所說的隸書是指漢隸中的"八分"而言(圖6)。"八分"是在秦隸之后,漸生波磔。隸書發展到八分,已經是姿致成熟。隸書因其字較方正、厚實,故帶有剛正不阿的嚴肅感(圖7)。圖8雖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體,有隸書的〃味道〃。 (圖6) (圖7) (圖8) 5楷書 “楷書“又名真書、正書、今隸。如歐陽詢、柳公權等碑帖之字屬之。包含了古隸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簡捷等。這種字體一直沿用至今,被視為標準字體且為世人所喜愛。楷書有一種穩重而衍生出寧靜之感;文字因個人書寫的方式、性格之異,而有不同風格的同一字體(圖9、10)。圖11與宋徽宗的瘦金體同樣是以細線條勾勒出文字,但因轉折處以圓滑的方式表現,呈現出與瘦金體截然不同的視覺感。 (圖9) (圖10) (圖11) 6行書 “行書”,是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字)體。行書不同于隸、楷,其流動程度可以由書寫者自由運用。行書表現出浪漫唯美的氣息(圖12)。 (圖12) 7草書 “草書”,又稱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沿襲多種古文字變化而成。草書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進一步發展而成為"今草",即通常人們習稱的"一筆書"。今草大部分較章草及行書更趨于簡捷。草書給予觀者豪放不羈、流暢之感(如圖13、14、15)。 (圖13) (圖14) (圖15) 8印刷字體 印刷術發明后,為適應印刷,尤其是書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漸向適于印刷的方向發展,出現了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體—宋體。其發端于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日本人稱其為"明朝體"。由于宋體字適于印刷刻版,又適合人們在閱讀時的視覺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體。 9電腦字體 隨看文化事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在西方文字體的影響下,又出現了黑體、美術字體等多種新的字體,如海報(POP)體、綜藝體、勘亭流、少女字體等,及更多的宋體之變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將各類漢字電腦化,運用的范圍更加廣泛。 如 下圖(其由左至右依序為:迭圓體、綜藝體、古印體、勘亭流及海報體) 漢字的起源是一個未解之謎。說到漢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現在3300年前,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發現了5000個以上的甲骨文單字,其中可以認識的約有1700字。從一定程度上講,同樣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沒有理由落于人后那么多!思索的同時,我們發現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會意和形聲成分,在這些甲骨文中,“會意字”不到80%,形聲字占20%多。這與古代埃及人、蘇美爾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的科技水平,遠遠不如古埃及、古希臘文明。在古埃及人早已經用巨大的石塊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時,中國卻只有夯土建筑。在古埃及人已經在堅硬的石頭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圖案時,中國卻只能在獸骨或龜甲上刻出粗糙的劃痕。但是看看中國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卻又遠遠高于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圖形。似乎漢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階段,直接進入了一種更抽象的較高級階段。漢字發展經歷的象形階段:表意—形聲的途徑中,象形階段幾乎沒有,所謂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階段就已經被高度抽象了。后來,隨著漢字的演變,漢字更不再是純粹的表意文字了,當希臘人建造帕臺儂神廟的精美雕塑,羅馬人建立萬神廟的巨大穹頂時,中國還只有秦漢時期夯土的長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馬俑,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經是一種全國統一的規范文字了,漢朝的隸書與今天的漢字已很接近。無論是跳躍著前進的文字文化,還是中國漢字這一龐大的復雜語言文字符號系統,都可以說是一個奇跡。 在文字出現的早期,象形文字可以工作得不錯??墒请S著語言的不斷豐富,有些語言不能用形象表達了。古埃及人和蘇美爾人開始創造一些僅代表發音的符號來記錄這些語言。中國人卻選擇了另外一種解決辦法: 會意字,如“日+月=明,女+子=好”; 表音字,如“阿”,沒有任何意義,只表示一個音節; 通假字,如“說-悅”;開始出現于漢字中。 提及漢語,免不了令人聯想到同樣占文化課很大分量的英語。同時,我們也想了很多。學習一種語言的最高境界就是用這種語言思考,就想用母語思考一樣。但是,最能發揮個人思想創造性的還是母語,更何況要學好“外語”需要耗費極大的精力。古羅馬人并不因為羨慕希臘文明,而改用希臘語——盡管兩種語言十分接近。阿拉伯人同樣要把拉丁文、希臘文翻譯成阿拉伯文,而不是改用拉丁文或希臘文。同樣,文藝復興時的歐洲人也不是自己改用阿拉伯文,而是把阿拉伯文翻譯成拉丁文。到了啟蒙運動時期,更進一步地翻譯成本民族的語言并加以普及。 對于外語好的個人而言,直接看外文原文根本不費勁。但要他翻譯出來,效率就要低很多。但是對于整個社會來講,如果人人都化大量精力學外文,那效率就很低了。最極端的情況就是——像歷史上那些失去了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民族一樣,徹底消失了。最好的選擇就是象阿拉伯人、或文藝復興時的歐洲人那樣,以少數擅長語言的人進行大量的翻譯工作之后,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傳播、普及。只有這樣,本民族中才能更多的人用母語進行高效率的思考、創新。 漢語現在在英語面前面臨的困境是:基于這個語言的文明正處于高峰期——并不象阿拉伯人面對的古希臘、古羅馬文明那樣,是處于經失落的靜態文明;也不象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人面對的是正走向衰落的伊斯蘭文明?,F在,大量新的科技成果、新知識、新思想依然在英語世界產生,英語,作為當今世界事實上的國際社交語言,它取得的成功是史無前例的。從使用它的人口來說,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數僅次于漢語而居世界第二位,大約有4億多人。然而以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語的人數,要遠比這多得多,可以說分布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各個民族。所以,現在并不能簡單地因為學習英語消耗了學生大量時間,就不該學英語了。光學好英語是不夠的,全民學英語也不表明就能提高素質,但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 如果從利馬竇、徐光啟向中國傳播西方文藝復興思想算起,已經幾百年了;如果從鴉片戰爭,從林則徐翻譯西方書籍、報紙算起,也有160多年了;即便從五四新文化運動算起,到現在也有近百年的時間了。當代的中國,應該正處于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的轉折關頭?,F在的中國,應該是學習英語,與翻譯并重;最重要的是要開始用母語思考、創新。提高科研、新聞等行業從業者的英語水平,與普及基礎教育,普及先進科學文化思想并重。不應該在中國把英語變成象歐洲中世紀或文藝復興時期的拉丁文那樣的“貴族語言”。 文字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歷史的痕跡,中國文字的演變是跳躍式的,是華麗的,是耐人尋味的,就如同中國的歷史一樣。中國人創造中國文字,中國文字也同樣引導著中國人前進。 六書一詞出于《周禮》:“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然而,《周禮》只記述了“六書”這個名詞,卻沒加以闡釋。 中國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記曰:“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許慎的解說,是歷史上首次對六書定義的正式記載。后世對六書的解說,仍以許義為核心。 六種構造條例解說 象形 屬于“獨體造字法”。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征,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月”字像一彎月亮的形狀,“龜”字像一只龜的側面形狀,“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艸”(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而“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我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 指事 屬于“獨體造字法”。與象形的主要分別,是指事字含有繪畫較抽像中的東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鋒利處加上一點,以作標示;“兇”字則是在陷阱處加上交叉符號;“上”、“下”二字則是在主體“一”的上方或下方畫上標示符號;“三”則由三橫來表示。這些字的勾畫,都有較抽像的部份。 形聲 屬于“合體造字法”。形聲字由兩部份組成:形旁(又稱“義符”)和聲旁(又稱“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類屬,聲旁則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發音。例如“櫻”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種樹木,聲旁是“嬰”,表示它的發音與“嬰”字一樣;“籃”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聲旁是“監”,表示它的發音與“監”字相近;“齒”字的下方是形旁,畫出了牙齒的形狀,上方的“止”是聲旁,表示這個字的相近讀音。 [會意 屬于“合體造字法”。會意字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成,以所組成的字形或字義,合并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釀酒的瓦瓶“酉”和液體“水”合起來,表達字義;“解”字的剖拆字義,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開來字達;“鳴”指鳥的叫聲,于是用“口”和“鳥”組成而成。 屬于“用字法”。不同地區因為發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閡,以至對同樣的事物會有不同的稱呼。當這兩個字是用來表達相同的東西,詞義一樣時,它們會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義都是長者;“顛”、“頂”二字,本義都是頭頂;“竅”、“空”二字,本義都是孔。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讀音上也是有音轉的關系。 六書的運用 實際上,古人并不是先有六書才造漢字。因為漢字在商朝時,已經發展得相當有系統,那時還未有關于六書的記載。六書是后來的人把漢字分析而歸納出來的系統。然而,當有了“六書”這系統以后,人們再造新字時,都以這系統為依據。好像“軚”、“锿”是形聲字,“凹”、“凸”、“氹”是指事字,“畑”、“奀”是會意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占大多數。這是因為畫出事物是一種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當文字發展下去,要仔細分工的東西愈來愈多,好像“鯉”、“鯪”、“鯇”、“鰍”等事物,都是魚類,難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細把它們的特征和區別畫出來。于是,形聲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魚”就可以交代它們的類屬,再用相近發音的聲旁來區分這些字。到了近代,有80%的漢字是形聲字。 從商代甲骨文到今天的楷書,漢字的形體逐漸演變.這種演變可以分為兩大階段,就是古漢字階段和隸書楷書階段.前一階段起自商代終于秦代,字體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后一階段其自漢代一直延續到現代,字體有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兩個階段的分野是小篆到隸書的轉變.下面簡要介紹以下不同形體漢字的特點: 1. 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應用在商代后期.相形程度較高,字行的方向相當不固定. 2. 金文.金文是鑄造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主要應用在商代后期和西周時期.金文的象形程度比較高,但同時也有了線條化,平直化的趨勢. 3. 大篆.這是西周晚期的文字.上承西周的金文,下啟秦代的小篆. 4. 小篆.這是春秋戰國使用的文字,秦統一六國后,小篆成為通行全國的文字.小篆字體規整勻稱,字體有所簡化,相形程度進一步降低. 5. 隸書.隸書產生與戰國晚期,西周時發展成熟,是兩漢時期通行的主要字體.隸書把小篆彎曲的線條改為平直的筆畫,字體進一步簡化,書寫變的簡便,但同時使古漢字的象形程度大為降低.形體扁方而規整,較長的橫化略呈微波起伏之勢,向右下的斜筆帶有捺腳. 6.草書.草書形成于漢代,是輔助隸書的簡便字體,主要用于起草文書和通信.草書使用連筆,書寫快界,但是難于辯認. 7.行書.行書出現在東漢晚期.楷書產生后,行書逐漸演變為介于草書與楷書之間的字體,比草書容易辨認,也容易書寫. 8.楷書.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漢魏之際形成,南北朝時期逐漸成為主要的字體,一直使用到現在.它的字形方正嚴整,有撇,捺和硬鉤,波勢減少,筆畫也趨于平易圓轉,更便于書寫.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后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漢字的起源是一個未解之謎。說到漢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現在3300年前,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發現了5000個以上的甲骨文單字,其中可以認識的約有1700字。從一定程度上講,同樣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沒有理由落于人后那么多!思索的同時,我們發現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會意和形聲成分,在這些甲骨文中,“會意字”不到80%,形聲字占20%多。這與古代埃及人、蘇美爾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的科技水平,遠遠不如古埃及、古希臘文明。在古埃及人早已經用巨大的石塊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時,中國卻只有夯土建筑。在古埃及人已經在堅硬的石頭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圖案時,中國卻只能在獸骨或龜甲上刻出粗糙的劃痕。但是看看中國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卻又遠遠高于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圖形。似乎漢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階段,直接進入了一種更抽象的較高級階段。漢字發展經歷的象形階段:表意—形聲的途徑中,象形階段幾乎沒有,所謂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階段就已經被高度抽象了。后來,隨著漢字的演變,漢字更不再是純粹的表意文字了,當希臘人建造帕臺儂神廟的精美雕塑,羅馬人建立萬神廟的巨大穹頂時,中國還只有秦漢時期夯土的長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馬俑,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經是一種全國統一的規范文字了,漢朝的隸書與今天的漢字已很接近。無論是跳躍著前進的文字文化,還是中國漢字這一龐大的復雜語言文字符號系統,都可以說是一個奇跡。 在文字出現的早期,象形文字可以工作得不錯??墒请S著語言的不斷豐富,有些語言不能用形象表達了。古埃及人和蘇美爾人開始創造一些僅代表發音的符號來記錄這些語言。中國人卻選擇了另外一種解決辦法: 會意字,如“日+月=明,女+子=好”; 表音字,如“阿”,沒有任何意義,只表示一個音節; 通假字,如“說-悅”;開始出現于漢字中。 提及漢語,免不了令人聯想到同樣占文化課很大分量的英語。同時,我們也想了很多。學習一種語言的最高境界就是用這種語言思考,就想用母語思考一樣。但是,最能發揮個人思想創造性的還是母語,更何況要學好“外語”需要耗費極大的精力。古羅馬人并不因為羨慕希臘文明,而改用希臘語——盡管兩種語言十分接近。阿拉伯人同樣要把拉丁文、希臘文翻譯成阿拉伯文,而不是改用拉丁文或希臘文。同樣,文藝復興時的歐洲人也不是自己改用阿拉伯文,而是把阿拉伯文翻譯成拉丁文。到了啟蒙運動時期,更進一步地翻譯成本民族的語言并加以普及。 對于外語好的個人而言,直接看外文原文根本不費勁。但要他翻譯出來,效率就要低很多。但是對于整個社會來講,如果人人都化大量精力學外文,那效率就很低了。最極端的情況就是——像歷史上那些失去了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民族一樣,徹底消失了。最好的選擇就是象阿拉伯人、或文藝復興時的歐洲人那樣,以少數擅長語言的人進行大量的翻譯工作之后,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傳播、普及。只有這樣,本民族中才能更多的人用母語進行高效率的思考、創新。 漢語;也不象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人面對的是正走向衰落的伊斯蘭文明。英語,作為當今世界事實上的國際社交語言,它取得的成功是史無前例的。從使用它的人口來說,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數僅次于漢語而居世界第二位,大約有4億多人。然而以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語的人數,要遠比這多得多,可以說分布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各個民族。所以,光學好英語是不夠的,全民學英語也不表明就能提高素質,但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 如果從利馬竇、徐光啟向中國傳播西方文藝復興思想算起,已經幾百年了;如果從鴉片戰爭,從林則徐翻譯西方書籍、報紙算起,也有160多年了;即便從五四新文化運動算起,應該正處于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的轉折關頭。與翻譯并重;最重要的是要開始用母語思考、創新。提高科研、新聞等行業從業者的英語水平,與普及基礎教育,普及先進科學文化思想并重。不應該在中國把英語變成象歐洲中世紀或文藝復興時期的拉丁文那樣的“貴族語言”。 文字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歷史的痕跡,中國文字的演變是跳躍式的,是華麗的,是耐人尋味的,就如同中國的歷史一樣。中國人創造中國文字,中國文字也同樣引導著中國人前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