胯跟脊柱合稱為龍虎之勁,動物之奔跑捕物,而物不能逃,皆在于此!在內家拳中的地位非同小可,是內家拳發勁的核心部位。所以大家也就明白我們一開始為什么要將胯,脊盤開。
我們在走路時,如果用胯帶動雙腿向前移動,則是用了胯的橫向擰轉的勁力,表現的就是橫圈。練過撥胯的人應該知道,胯練好了,是可以連續不斷反彈的,且動作的速度非常靈動,一驚一詫之間,胯連續彈出勁力,帶動腿換步進胯可以發橫向勁(確保這個勁力是大筋彈射出來)也可以發縱向勁,有很多拳友把胯縫拉伸的活攻,那種速度,是令人驚訝的。一旦我們用胯帶步的方式進行攻擊,不需要蹬地發勁,力不從地起,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就是把雙腿解放了出來,可以邊走邊打擊。動量認為是胯的縱向的運動,典型的表現在直上直下的坐胯,而我個人認為,縱向的胯的運動路線,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個圈,跟胯的平轉一樣,成一個圓周運動,如同劃船時,所劃出的一個縱方向的運動立圈,當然,要利用這個立圈發勁,還得需要尾閭的抖絕。胯是人體最大,并且力量最強的一個關節,挑五百斤的擔子,最不感覺吃力的就是胯了,反之講,如果你能用胯主動發勁,那你的勁力一定是倍增的。從上面不難看出練步的重點同樣也在胯。有句拳訣講“打法定要先上身”然后就有人解釋為,上體先動。試想,沒有步伐的移動,那上身動了管個啥用呢?我個人認為,利用步法快速接近對方,是打擊的第一步!以前也講“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父”看來是有點道理的。胯為腿之根節,翻胯不但可以使背部形成翻浪勁,而且可以與前腿形成頂勁,完成身體的快速整體位移,達到迅速貼近和撞擊的目的。明白了胯的橫圈和縱圈的同時,我們一定要搞清楚腰動跟胯動的區別,理清它們之間的關系,胯可以主動彈抖,跟尾閭對接,形成螺旋勁,而腰椎跟胯骨相比,很細很脆弱,不適合主動發勁。所以,我們唯有先找到胯發勁的感覺,才可能有大的提高。建議大家在練習時,放棄主動發力而選擇被動發勁。
開胯練習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動作熟練、到位,做到肩胯擰轉帶動手臂;
第二階段:從起點抖發到終點單一發勁,要求瞬間彈抖能打出筋骨崩彈聲;
第三階段:在第二階段的基礎上實現被動回環發勁,要求肩胯內臟整合生生不息。
“按肩以練步,圓襠以堅膝”,襠圓則步難動矣。“撥胯”則是以撐拉一側胯關節,使其能夠掙開骨縫,大筋崩彈而使胯能彈,兩側胯一張一馳,協同配合,則連綿不斷,滔滔不絕,顫彈不已!
因此,在撥胯動作的習練上,我們強調用關節的開,帶動大筋的拉伸,從而產生彈性,驅使胯完成崩彈性擰轉,而非胯的主動式擰轉!在所有要領掌握的前題下,我們往往會給學員制定一定的量,由于是大筋的彈抖帶動胯的動,所以,往往幾百下過后,人卻沒有絲毫疲憊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