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陽縣位于山東省中部,北依泰山,南臨曲阜,乃“泰山之陽、圣人故臨”,總面積1125平方公里,2鄉(xiāng)、9鎮(zhèn)、2個街道和1個省級開發(fā)區(qū),563個行政村(社區(qū)),人口82.2萬人。 自古寧陽人才輩出,在這片人杰地靈的土地上,生活著一脈許姓百姓,他們都是明朝文淵閣大學士兼翰林院學士許彬的后裔(少數民族許氏除外),而今人口已達三萬余眾。在寧陽縣自古以來一直是名門望族的大姓,現已分布在全國乃至全球的各行各業(yè)、各個角落。 許彬(1385-1461) ,字道中,號養(yǎng)浩,世稱“東魯先生”,山東寧陽人。祖籍安徽碭山,其高祖許仙元大德年間自碭山遷居豐縣西南邀帝城附近的釣臺村(今宋樓鎮(zhèn)許口村),遂占籍,始為豐人。三傳至許彬祖父許成,許成“詩禮傳家,世有隱德,弗顯弗揚,不樂仕進,志行方鯁,鄉(xiāng)里尊信,有司辟為忠直老人”(《許忠直君碑銘》),許成子三,名仲德、仲賢、仲良。仲德,即彬之父。祖父許成避元末戰(zhàn)亂,攜家遷居寧陽東莊靈山腳下,后父許仲德再遷至寧陽縣城東杏岡村。 許彬生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母張氏。彬“生而穎異,及學,目十行下,時人皆稱神童”,少年時因豐縣災荒,隨父播遷于夏邑父舅家數年,十四歲隨祖父舉家遷居兗州府寧陽縣,少年時“以文學與王賢齊名”。永樂九年(1411)中舉人,永樂十三年(1415)成進士,次年任翰林院庶吉士。累官禮部侍郎兼翰林學士。洪熙元年(1425)升翰林檢討,再升翰林修撰,參與編修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兩朝《實錄》。正統(tǒng)十二年(1447),欽派至福建主持鄉(xiāng)試,號稱“得人”。官秩二品,掌禮樂祭祀。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彬父去世,告假歸家治喪。時貢市混亂,朝野上下通曉各國語文者以彬為最,大學士曹鼐(明正統(tǒng)宰相)因其能薦其提督四夷館,彬為克盡孝道,欲守廬三年,英宗不允,特下詔命彬進京敘職,又遣使吊唁彬父并諭祭于豐縣邀帝城前許氏先隴。彬感皇恩,八月進京復職,九月升為大理寺少卿,十月轉任太常寺少卿兼翰林待詔,并提督四夷館。不久升太常寺正卿。 景泰元年,英宗北還,明廷議大臣往迎,許彬毅然請行,曰:“主辱臣死,分也。”到達宣府見到英宗,按照英宗的授意,為其撰《罪己詔》和土木之役陣亡將士祭文,為英宗賞識。 景泰末年,石亨等人謀劃奪門之變,尋求許彬幫助,許彬為石亨推薦徐有貞。彬曰:“此不世功也。彬老矣,無能為。徐元玉善奇策,盍與圖之。”遂成其事。英宗復辟后,升許彬為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入直文淵閣。與徐有貞共掌國事。 明英宗天順元年(1457年)六月至七月徐有貞罷相后曾為當朝內閣首輔,未及兩月因遭石亨讒毀排擠,貶南京禮部侍郎,尚未到任,再貶陜西參政。赴陜西上任途中,彬知仕途險惡,自己也已年逾七旬,遂借機告老還鄉(xiāng),即上書辭官。天順五年(1451年),石亨父子謀反,敗落被誅,徐有貞等亦被流放,咸不得善去。命彬官復原職,不就,與曾長期任順天府尹的鄉(xiāng)賢好友王賢等人吟詩步游,詩酒唱和,頤養(yǎng)天年。優(yōu)游于徐兗山水之間。 成化元年(1465年),憲宗即位,允彬以侍郎致仕。成化三年(1467)十二月,文淵閣大學士兼翰林院學士許彬逝世,壽七十又六。誥贈禮部尚書,謚襄敏,又謚文忠公,入祀寧陽鄉(xiāng)賢祠。 彬父仲德“永樂靖難”中,豐境兵亂,徙居魯之寧陽,卒葬城東杏崗,彬因之。時送葬者,朝臣十有八九,百姓數萬,許彬之為人為政可見一斑。許彬逝世后,憲宗皇帝亦遣山東左參政董諭祭于墓前,諭贊其:“平素見稱,遷奉常而勤勞愈著,殆入內閣,贊典絲綸,復轉南都,亞于宗伯……”并御制許彬墓碑,國子監(jiān)祭酒陳監(jiān)撰文,禮部尚書李秉書丹。太常卿劉羽(明成化中宰相)亦為之銘曰:“許出南徐,再遷于豐,前作后紹,慶源斯宏……。” 許彬著《東魯先生文集》十卷、《東魯先生詩集》四卷。禮部侍郎兼翰林學士薛瑄為之序,稱其文:“若重林邃谷;若冰壺秋月;若太羹元酒;若波旋馬逸;若天地包涵六合不見端倪;若煙云出沒萬狀莫測機緘;……”又贊其詩:“和粹春容,沖淡高古,一時為詩者罕與儷焉。”時任翰林編修、后官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的劉珝也為其文集作序,他描述自己初選翰林時許彬詩文的影響說:“聞京師之人,無不仰高于先生者。凡宮觀府署、達官巨族之家,屏障之間,揭先生之言殆遍焉。一時名能文者,緦緦焉自伏所有,以避其鋒。而人之求之者,函金束帛,路謁門趨,得其言者,不啻南金趙璧。”指出其文具有縱橫捭闔、汪洋恣肆的特點:“如水之行地,匯而為湖海,流而為江河、澗溪,渚而為池沼。隨其小大,而出之不可窮。”許彬《文集》及《詩集》均編定于任太常寺卿期間,收錄的是其早、中期作品,薛、劉均為臺閣中人,其評價自然不無推舉過度之嫌,但就所述許彬詩文藝術特點而論,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清初王士禛在《北征日記》中說:“鄉(xiāng)先輩許襄敏公《贈岳蒙泉》詩有云:‘道上鉤衣蒼耳子,風前聒客白頭翁。’公詩世不多見,此殊可誦”。所賞雖僅一聯,亦可略窺全豹。臺閣體是明朝永樂至成化年間出現的一種詩歌流派。臺閣主要指當時的內閣與翰林院,又稱為“館閣”。其主要代表人物為身為大學士、長期執(zhí)掌朝政的楊士奇、楊榮、楊溥等,同時期大多數高級官僚的創(chuàng)作都可以歸屬這一流派。其特點是只追求所謂“雍容典雅”,內容大多比較貧乏,多為應制、題贈、酬應而作,題材常是“頌圣德,歌太平”,缺乏生氣,體現的是洪武朝以后長時期里上層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審美意趣,并作為典范而廣泛地影響文壇。其形式以詩歌為主,散文也可以包容在內。今人研究認為,臺閣體自景泰后文學思想即已發(fā)生變化,而許彬的創(chuàng)作對明代前后七子的文風有較大影響。許彬詩文在臺閣體創(chuàng)作中別具一格。與三楊的務求中正平和不同,許彬詩文以氣勢擅勝,頗多名言佳句。 許彬學養(yǎng)深厚,文筆華贍,在翰林院任職長達30余年,其間不僅起草了大量文誥,記載了許多史料,還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文,尤其“負詩之重名于當時,搢紳、士大夫求之者日眾,雖武臣貴家,亦皆慕先生之名,求其篇什而諷詠之。” 許彬性格直爽好客,而不善擇友,三教九流皆出入其門。進入內閣后欲閉門謝客,反被其朋友以富貴忘友嘲笑詆毀,致“不安其位”。 許彬出身世家,但幼年飽嘗流離之苦,后隨發(fā)奮好學,以自己的聰明才智登進士第,踏入仕途。歷永樂、洪熙、宣德、景泰朝,終在天順元年,踏入內閣,成為明清兩朝徐州地區(qū)唯一的宰相。 許彬配張氏勅贈夫人,生子八,超、越、起、赴、睿、趣、赳、趑。寧陽許氏后人均為八子之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