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在根(天津中醫藥大學08級中醫基礎理論碩士研究生 300000)
【中圖分類號】R24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5085 (2011)6-0384-02
【摘要】 筆者在給患者治病的過程中體驗到,在中醫理論基礎上應用五腧穴和董氏奇穴比應用標準教材上的療法治愈率高。本文將介紹對腰痛和重癥肌無力兩例患者的臨床治療經驗。
【關鍵詞】 五腧穴 董氏奇穴
五腧穴是針灸特定穴中的一部分。五腧穴的位置是一般肘、膝關節以下部分,所以比較安全。與五腧穴的“井、滎、輸、經、合”相對應的陰經為“木火土金水”,陽經為“金水木火土”,這對應用臟腑辨證的臟腑經絡補瀉有利。
董氏奇穴是董景昌先生創立的獨特針灸方法中所應用的穴位,建立在中醫理論基礎上的一種針法。董氏先祖以其靈性智慧,妙造獨悟,創立了獨具特色的針灸體系。它強調遠端取穴 ,善于運用倒馬針法(兩針或三針并列 )、動氣針法(即運動針法 ),操作簡單,安全實用,療效顯著[1]。董氏奇穴多近骨緣分布,講究貼骨進針。多以組合穴應用,如胸腹及后背穴位均以組合穴出現。多用刺血針法,取穴靈活,安全有效 [2]。
筆者發現在最近幾年臨床上,對患者應用根據中醫基礎理論和五腧穴及董氏奇穴的治愈率顯著上升。下面介紹其中的兩例病案。
1.金某,女,54歲,農民,2007年 10月26日第1次
平時勞動過多,最近幾個月以來腰痛日益加重,故去醫院檢查。診斷結果是因腰椎4、5、6狹窄神經被壓迫發生痛癥(Disk)。故醫生建議其接受手術治療。手術前該患者找到筆者,要求用針灸治療。
現癥:腰痛,右足根麻木或電樣痛感,指甲干裂,喉痛,陣發性咳嗽,舌淡紅,薄白苔,脈沉細。
辨證分析:患者常年體力勞動,損傷筋骨、涉及肝腎。腰為腎之府,腎和膀胱相表里,腎虛導致膀胱經絡循行不利,而肝不能滋養,血脈不暢通,故腰痛、足跟麻木刺痛、爪干裂;腎損導致不滋養腎經,腎傷陰陽二氣不和,故陽氣浮無所依,故為喉痛和咳嗽;舌脈為氣血和肝腎不足的癥狀。
治法:疏通經絡,滋補肝腎
針灸處方:商陽、至陰補,足三里、委中瀉;靈骨、大白(靈骨位于手背拇指與食指叉骨間;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接合處,大白穴即大腸經之三間穴)、水金、水通(水通穴在嘴角之下四分,水金穴在水通穴向里平開五分);后溪補。一般是男左女右針刺原則,而運用“遠道刺”和“巨刺”。五腧穴補瀉法,是混用迎隨補瀉法和捻轉補瀉法。留針40分鐘后委中穴放血。
方解:先用五腧穴,補膀胱經絡,至疏通膀胱經絡及補腎,故補在五行原則上膀胱經絡的母經為大腸經絡的金井穴(商陽穴)和膀胱經絡自經的金井穴(至陰穴),而瀉將膀胱經絡克制的胃經絡的土合穴(足三里穴)和膀胱經絡自經的土合穴(委中穴);在董氏奇穴中,靈骨和大白穴是治療腰腿足部病癥時常用的穴位。根據“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的原則,采用董氏動氣針法,引其氣血運行通暢,則愈,而且靈骨、大白有很強的益氣活血止痛作用。水金和水通是治療咳喘及腰痛(補腎)常用的穴位。董氏奇穴十分重視 “巨刺”。避免患處局部取穴的弊端,為活動患部提供條件。巨刺法以健側帶患側,以上部帶下部,融入了人體平衡療法的思想,調整氣血運行[3]。刺后溪穴是為了疏通太陽經。
2007年10月28日第2次
第一次治療后患者感覺腰部疼痛減大半。伴有咳嗽。
針灸處方:商陽、至陰補,足三里、委中瀉;經渠、復溜補;靈骨、大白、水金、水通;后溪補,尺澤瀉。針刺法和補瀉法與上相同。留針40分鐘。
方解:商陽、至陰補,足三里、委中瀉為補充膀胱經絡;補在五行原則上腎經母經為肺經絡的金經穴(經渠穴)和腎經絡自經的金經穴(復溜穴)是為了補腎;刺靈骨、大白和水金、水通和后溪穴的目的與上次相同,而患者在其所處的工作環境中容易吸入粉塵等異物,故瀉尺澤是為了瀉肺部邪氣。
2007年11月7日第3次
第二次治療后腰部疼痛幾乎消失,喉痛、咳嗽癥狀緩解。針灸處方和針法與第二次治療相同。加中藥調理。
中藥治法:補氣血,理肺止咳,補肝腎強筋骨
黨參9 黃芪9 白術9 茯苓9 甘草4.5 山藥9
天冬6 麥冬6 沙參6 生地9 當歸9 白芍9
貝母6 百部6 桔梗6 杏仁6 獨活9 續斷9
牛膝9 杜仲9 陳皮9 大棗6 生姜9(單位:g)
一付一天,將十五付(15天用藥)一起用熬藥機器熬,一袋110ml,一天服用三次。
2007年12月29日第4次
患者繼續體力勞動也無明顯腰部疼痛。
現癥:手指關節微腫痛,勞動后腰微痛,有時咳嗽,項強引痛,大腿后側疼痛,舌淡紅,薄白苔,脈沉細。
在上次療法上另加除風濕邪氣。針灸處方是在第2次療法上加足臨泣補,解溪瀉;中藥處方是在第3次的處方上另加桂枝、桑枝、忍冬藤、羌活(將20天的用量給患者)。
患者將中藥服完以后來找筆者,癥狀都已緩解,但需要一段時間的調理。故給患者每周一次或兩周一次的針灸治療,且再讓患者服用第3次治療時開的中藥。
至2010年8月,患者仍在體力勞動中,但腰部疼痛無復發。
2.鄭某,女,25歲,辦公室工作,2010年8月9日第1次
幾個月前突然眼不清,吞咽困難,說話費勁無力,四肢無力,去醫院檢查,確診為重癥肌無力,最近癥狀逐漸嚴重,醫生勸告其手術治療(胸腺除去手術)。
現癥:上瞼下垂,吞咽困難,語聲低微,有時復視,氣短,常年月經來時小腹痛。舌淡紅、邊微有齒齦、薄白苔,脈沉細無力。
辨證分析:重癥肌無力屬于中醫學虛損、痿證、瞼廢或大氣下陷范疇。上瞼屬于脾臟和膀胱經絡;吞咽困難、語言無力、四肢無力、氣短,均與大氣損耗、脾胃虛損,累及肝肺腎諸臟有關。
辨證:脾胃大氣虛損
治法:補脾益氣,強肌健力
針灸處方:少府、大都補,隱白、大敦瀉;上陽、至陰補,足三里、委中瀉;太淵補、魚際瀉,攢竹(兩側)平補平瀉、上星補。男左女右針刺原則。補瀉法,是混用迎隨補瀉法和捻轉補瀉法。留40分鐘。
方解:先用五腧穴,補脾經絡,至清氣上升,故補在五行原則上脾經絡的母經為心經絡的火滎穴(少府穴)和脾經絡自經的土滎穴(大都穴),而瀉將脾經絡克制的肝經絡的木井穴(大敦穴)和脾經絡自經的木井穴(隱白穴);上瞼在膀胱經絡的起始點。故商陽、至陰補,足三里、委中瀉為疏通膀胱經絡;肺為氣的所住。故以太淵補、魚際瀉為補肺氣。攢竹和上星是為局部刺激和清氣上升。
2010年8月11日第2次
患者說諸癥狀已緩解,尤其是上瞼下垂。由于其生理期即將開始,故在上次療法上加后溪、臨泣補,前谷、通谷瀉;門金;陰陵泉、地機、三陰交。故補在五行原則上小腸經絡的母經為膽經絡的木火穴(足臨泣穴)和小腸經絡自經的木火穴(后溪穴),而瀉將小腸經絡克制的膀胱經絡的水滎穴(足通谷穴)和小腸經絡自經的水滎穴(前谷穴);在董氏奇穴中,門金穴是治療月經病常用的穴位;刺陰陵泉、地機及三陰交穴也是月經痛常用的穴位。
方解:筆者臨床經驗上,補小腸經絡是對氣血瘀滯引起的月經病和妊娠病效果頗假。故補在五行原則上小腸經絡的母經為膽經絡的木火穴(足臨泣穴)和小腸經絡自經的木火穴(后溪穴),而瀉將小腸經絡克制的膀胱經絡的水滎穴(足通谷穴)和小腸經絡自經的水滎穴(前谷穴);在董氏奇穴中,門金穴是治療月經病常用的穴位;刺陰陵泉、地機及三陰交穴也是月經痛常用的穴位。
2010年8月16日第3次
患者口述,這個月生理期來時無痛感。但最近幾天常呆在溫度低的室內,故有感冒的癥狀。
現癥:頭痛,鼻塞,咳嗽,下唇發瘡,還有其他重癥肌無力癥狀。
針灸處方:太白、太淵補,少府、魚際瀉;靈骨、大白、水金、水通;解溪(向上刺)。
方解:感冒應當補肺經。故補在五行原則上肺經絡的母經為脾經絡的土輸穴(足臨泣穴)和肺經絡自經的土輸穴(太淵穴),而瀉將肺經絡克制的心經絡的火滎穴(少府穴)和肺經絡自經的火滎穴(魚際穴);靈骨、大白、水金、水通是在董氏奇穴中治療感冒和咳嗽的常用穴;解溪是為上瞼下垂的經驗穴。
2010年8月20日第4次
患者口述,感覺身體輕松,無不舒服的癥狀。
現癥:時咳嗽,語言低聲,舌淡紅薄白苔,脈沉細無力。
針處方:與第3次相同。
中藥處方:補中益氣湯加減
黃芪18 紅參6 白術9 陳皮6 當歸6 升麻1.5 柴胡1.5
蘇葉4.5 桑葉4.5 桑白皮4.5 麥冬4.5 防風4.5 桔梗4.5
白扁豆4.5 生姜4.5 大棗6
三付,一服一天,分兩次,水煎服
2010年8月23日第5次
筆者對患者望診時,兩上瞼幾乎正常,面有血色,神色好轉,聲音也稍響亮一些。
針灸處方:少府、大都補,大敦、隱白瀉;足三里、陰陵泉、曲池、解溪。
中藥處方:補中益氣湯加雞血藤、川芎、炒山藥、茯苓、白扁豆、枸杞子、龍眼肉、五加皮、木瓜、蘇葉、蔓荊子等20天的用量。
2010年8月29日第6次
針灸治療與上次大致相同,只加馬錢子粉末0.45克(1天3次服用),給3天用量。
2010年9月1日第7次
療法與上次大致相同。
在接受筆者的治療過程中,患者對中醫治療越來越有信心,并要求繼續接受中醫治療。靈骨、大白為董氏奇穴體系中最用的要穴,兩穴合用涵蓋俞原所經之處;以全息律而論,大白主上焦,靈骨主下焦;復次,大白,靈骨皆以深針為主,又深透上、中、下三焦,因此,不論縱橫,次二針皆涵蓋三焦之用,兩穴合用,可溫陽補氣,功效非凡[3]。
參 考 文 獻
[1] 朱慶軍.針刺董氏奇穴為主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光明中醫,2009.24(7):1.
[2] 左常波.董氏奇穴流派學術特色.中國針灸.2003.23(5):283.
[3] 鄭集誠.巨刺配以動氣療法治療急性閉合性踝扭傷[ D].廣州中醫藥大學,2008:36-37.
[4] 楊維杰.董氏奇穴針灸學 [M ].北 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5:3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