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穿越古滇國——參觀昆明博物館的青銅器作者:燕燕817 人們總想穿越時光隧道,去看看過去的人怎么生活。其實最好的穿越莫過于去博物館,那才是真正的時光隧道。幾年前,在《中國國家地理》雜志上看到云南省博物館的青銅器圖片,那些奇怪的造型一下子就印進了腦袋。曾看過四川三星堆的青銅器,被縱目人和高大神秘的青銅人像震撼了。而地處荒蠻地區的古滇國青銅器,卻帶著生活的溫暖。這次有機會到昆明,雖只有半天時間,還是抓緊走馬觀花了一番。 昆明省博物館不大,展品以青銅器為主,幾乎是個主題展館。從寥寥數語的古滇國介紹中得知,公元前339年,正值戰國時期,楚將莊蹻遠征西南,因歸途被斷來到滇池地區,與當地人民融合并成為古滇國首領。《史記》中對莊蹻開滇這段歷史有不多的記載,這是云南文明歷史最早的記載。此后,古滇國就消失在浩瀚的歷史煙云中。 1955年3月的一天,云南省博物館的考古學家來到晉寧縣石寨山,進行考古發掘。此前,他們從昆明花鳥市場見到過一些奇特的青銅器,并隱隱約約得知是從這里出土的。誰也沒有料到,這一次驚醒的竟是神秘的古滇國。考古學家很快就發現了兩座墓葬,出土的紡織、祭柱貯貝器等珍貴青銅文物,被郭沫若、鄭振鐸先生譽為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云南省博物館說明 后來,又從這里發現了“滇王金印”等反映古滇國社會面貌的大量珍貴文物,一個文獻隱約記載的消失的王國赫然展現在人們面前,原來這里并非人們傳說的蠻荒之地,而是曾經擁有高度發達的古代文明。 說真的,我對青銅器的知識少得可憐,有些青銅器的名字不但叫不上來,字都不認識。那些青銅器多為祭祀用品,或天子貴族的生活用具,其造型多為“宏大敘事結構”,哪怕一個酒器呢,也透著那么一種莊重和威嚴。 可是古滇國的青銅器不然,它親切,它溫暖,它寫實。就是表現戰爭,它也要讓武士們的拳打腳踢變得那么生動。除一些有真實用途的兵器外,大部分青銅器好像都是玩具一般,小巧玲瓏,可以放在案頭當擺設。題材嘛,也不外是戰爭、祭祀、生活、娛樂、狩獵等,可它們多么生趣盎然啊。看來當時的古滇國,并非像同期的漢文化那樣等級森嚴,講究禮法,未受“教化”的邊民,更有其自由的生活空間。 古滇國的兵器構思獨特,如蛇形叉、蛙形矛等,兵器的手柄和局部都用動物形象作為裝飾,使冷冰冰的殺人武器變了點味兒。但有的兵器卻充滿著戰爭的血腥味,如吊人長矛,在手柄處墜著兩個雙臂被反吊的俘虜。后期還出現了銅柄鐵劍的兵器,是青銅時代向鐵器時代過渡的典型器物。 反映社會生活的青銅器最為精彩。歌舞、狩獵、紡織、飼養、背運等日常生活場景的塑造,無不栩栩如生,充滿生活氣息。其中尤以動物形象造型最為動人,許多生活用具都用動物形象裝飾,可見當時偏遠的古滇國人的生活環境及與動物的密切關系。讓人過目難忘的是幾個動物相互搏殺噬咬的青銅器。 二豹噬豬:一頭豹子撲在野豬的身上,可它的下半身還被掙扎奔跑的野豬拖在地上。另一頭豹子被急了眼的野豬按在地上,野豬張嘴嚎叫的聲音尤在耳邊。 虎牛搏斗:這次虎沒有占到優勢,它躍起的身姿很美,但卻被憤怒的牛頂翻了,而且牛角穿透了它的身軀。 牛虎銅案:牛的尾部被虎緊緊咬住,牛向前掙,虎往后拉,整個造型充滿張力。有趣的是,這個青銅雕塑是寫實與抽象結合,牛身被塑成銅案,四條腿成為銅案的支撐,一頭小牛躲在案下,成為銅案的補充裝飾,古滇人驚人的想象力令今人嘆服。 還有三狼噬羊、二狼噬鹿等造型,無不動感十足,呼之欲出。 我最喜歡的是鎏金二人盤舞銅扣飾。二人身著花紋衣,手持圓盤(估計是響器,如鈴鼓或镲類)邊唱邊舞,動作恣意狂放,足見當時的音樂舞蹈已經多么發達。 古滇國雖然遙遠,但與漢仍有文化交流,特別是后期的青銅器帶有明顯的漢文化因素,直至最后完全融入漢文化。這時的滇已經歸漢,受到西漢的統治了。
云南省博物館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民俗展。由于時間匆忙,許多展物來不及細品,照片也在匆忙中完成,有些沒照清楚,真是遺憾。感覺云南博物館作為省一級博物館還是顯小了些,少數民族部分展品太少。 在國外各種博物館參觀時,總能看到孩子們的身影。現在咱們國家的各級博物館都免費開放了,真希望在這里看到孩子們好奇的目光。在博物館中學習歷史,體會先人的生活,欣賞祖先的藝術,讓博物館成為課堂的一部分,該是多么好的教育方式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