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針刺治神的重要性及其應用方法黃帝內經中針刺治神的重要性及其應用方法 【原文】 帝曰:愿聞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1),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候已備,后乃存針,眾脈(2)不見,眾兇(3)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可玩往來,乃施于人。人有虛實,五虛(4)勿近,五實(5)勿遠,至其當發,間不容(6)。手動若務,針耀而勻,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7),莫知其形,見其烏烏(8),見其稷稷(9),從(10)見其飛,不知其誰,伏如橫弩,起如發機。 帝曰:何如而虛?何如而實?岐伯曰: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深淺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11),神無營(12)于眾物。 【注釋】 (1)真:正確的方法。 (2)眾脈:孫鼎宜:“脈,應從目。《爾雅》:‘脈,視也。’”眾脈,指有人旁觀。 (3)眾兇:兇,古通“洶”。眾兇,指喧囂的聲音。 (4)五虛:指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后,飲食不入。 (5)五實:指脈盛,皮熱,腹脹,二便不通,悶瞀。 (6)瞚(shùn):同“瞬”,一眨眼的時間。 (7)冥冥:無形無象的樣子。 (8)烏烏:氣聚的現象如同烏鴉的飛聚集合一樣。 (9)稷稷:形容氣盛的現象如同稷禾一樣的繁茂。 (10)從:通“縱”。 (11)虎:指虎符,古代調兵用的憑證。 (12)營:通“淫”,有“惑”或“亂”的意思。 【白話詳解】 黃帝說道:希望聽你講講用針刺的道理。岐伯說:凡用針的關鍵,必先集中思想,了解五臟的虛實,三部九候脈象的變化,然后下針。即使有人旁觀,也像看不見一樣,有人喧囂,也像聽不到一樣。同時還要觀察外形與內臟是否協調,不能單獨以外形為依據,更要熟悉經脈血氣往來的情況,才可施針于病人。病人有虛實之分,見到五虛,不可草率下針治療,見到五實,不可輕易放棄針刺治療,應該掌握針刺的時機,不然在瞬息之間就會錯過機會。針刺時手的動作要專一協調,針要潔凈而均勻,平心靜意,看適當的時間,好像鳥一樣集合,氣盛之時,好像稷一樣繁茂。氣之往來,正如見鳥之飛翔,而無從捉摸形跡的起落。所以用針之法,當氣未至的時候,應該留針候氣,正如橫弩之待發,氣應的時候,則當迅速起針,正如弩箭之疾出。 黃帝問道:怎樣治療虛證?怎樣治療實證?岐伯說:刺虛證,須用補法;刺實證,須用瀉法。當針下感到經氣至,則應慎重掌握,不失時機地運用補瀉方法。針刺無論深淺,全在靈活掌握,取穴無論遠近,候針取氣的道理是一致的,針刺時都必須精神專一,好像面臨萬丈深淵,小心謹慎,又好像手中握著虎符那樣專一,全神貫注,不為其他事物所分心。 【按語】 本節強調針刺治神的重要性及其應用方法,指出經氣的運行是“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所以,醫者唯有靜心體察感受,才能做到如《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說,“守神”和“守機”。因此,本篇在講醫者用針時,首先強調“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治神”是統領全段的宗旨和總綱,指醫者調整自己的精神使之安和。這樣才能集中思想充分去了解病人五臟的虛實,三部九候脈象的變化,這時下針才更加準確,更加有利于疾病的治愈。而在其具體針刺運用時則要“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用補法必須所刺為虛,用瀉法必須所刺為實。若經氣來至,則應謹慎守氣,以免讓它消失。在內刺深,在外刺淺,深者得氣遠,淺者得氣近,注意必須得氣。只有在臨證應用中充分把握以上原則與方法才能在治病過程中達到“至其當發,間不容瞚”,“伏如橫弩,起如發機”的高深境界,最終達到保命全形的結果。 |
|
來自: johnney908 > 《黃帝內經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