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認為五臟與神,經脈關系 【原文】 黃帝問曰:余聞刺法言,有余瀉之,不足補之。何謂有余?何謂不足?岐伯對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問?帝曰:愿盡聞之。 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氣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氣不等(1)也。 帝曰:人有精氣津液,四支九竅,五臟十六部(2),三百六十五節(jié),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虛實。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岐伯曰:皆生于五臟也。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此成形(3)。志意通,內連骨髓,而成身形五臟。 五臟之道,皆出于經隧(4),以行血氣。 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 【注釋】 (1)不等:指神、氣、血、形、志各有虛實不同的病理變化。 (2)十六部:手足經脈十二部,蹺脈二部,督脈一部,任脈一部。 (3)而此成形:指五臟是形成身體的根本。《甲乙經》無此四字。 (4)經隧:即經脈。 【白話詳解】 黃帝問道:我聽刺法中說治療有余的實證用瀉法,治療不足的虛證用補法,但是什么是有余的實證,什么是不足的虛證呢?岐伯回答說:有余的實證有5種,不足的虛證也有5種,你要問的是哪一種呢?黃帝說:我希望你能全部講給我聽。岐伯回答說:神的病證有有余,有不足;氣的病證也有有余,有不足;血的病證也有有余,有不足;形的病證也有有余,有不足;志的病證也有有余,有不足。所有這10種病證,都各有其不同的病理變化。 黃帝問道:人身有精、氣、津液,四肢九竅,五臟十六經脈,365個腧穴,而發(fā)生百病,但百病的發(fā)生,都有虛實。現在先生說病屬有余的實證有5種,屬不足的虛證也有5種,這是怎樣產生的呢?岐伯回答說:這些病證都是生于五臟。五臟中的心主藏神,肺主藏氣,肝主藏血,脾主藏肉,腎主藏志,由五臟所藏的神、氣、血、肉、志五者組成了人的形體。當志意通達,內與骨髓聯系通暢時,就能發(fā)揮身形五臟的正常功能。五臟是人體之本,它與身形之間的聯絡,都通過經脈運行氣血發(fā)揮作用,人若出現血氣不和,就會由此變化而發(fā)生各種疾病,所以要保持經脈通暢,掌握經脈的變化。 【按語】 本節(jié)主要通過五臟與神、經脈關系的論述,說明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以神為主導,通過經脈聯系所構成的有機整體。提出了調經大法“有余瀉之,不足補之”的原則。五臟內藏五神,其功能正常,則意志調暢,神明不亂,形與神俱,五體堅強。其中臟腑系統(tǒng)整體間的聯絡通道則有賴經脈運行氣血,因此只有經脈通暢,氣血平和,五臟才能發(fā)揮其生理功能。一旦各種病因導致經脈氣血失和,即可引起五臟有余不足的病理變化,從而致生百病,所以經脈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調暢經脈則可以調整臟腑機能而治百病有余不足。誠如馬蒔注:“善治生者,必守此經隧焉,真可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也。”充分說明調治經脈的重要意義。 【應用舉例】 《內經》謂“五臟之道,皆出于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生。是故守經隧焉。”夫所謂經隧者,非營衛(wèi)所行之道路乎?出于經隧,以行血氣者,是由內而外行于營衛(wèi)。血氣不和,百病乃生者,是由內而外行之血氣,或行之不及,或行之太過,或偏于營,或偏于衛(wèi),皆為不和也。行之不及,則內不化而外不充。行之太過,則枝強而干弱。 偏于營則陰勝,偏于衛(wèi)則陽勝,百病乃生,自然之理也,是則營衛(wèi)豈不為生身之大關鍵哉?醫(yī)者治病,遵《內經》守經隧之訓加意于營衛(wèi)可也。(《存存齋醫(yī)話稿》) |
|
來自: johnney908 > 《黃帝內經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