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和根莖。秋季花開前采挖,洗凈,分開主根、支根及根莖,干燥。支根習稱“筋條”,根莖習稱“剪口”。主產于云南文山、硯山、馬關、西疇、廣南、麻栗坡、富寧、邱北,廣西田陽、靖西、田東、德保。云南文山歷史悠久、產量大、質量好,習稱“文三七”、“田七”,為著名的道地藥材。 三七又名田七,明代著名的藥學家李時珍稱其為“金不換”。三七是中藥材中的一顆明珠,清朝藥學著作《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人參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稱人參三七。 中醫認為,三七性甘、微苦,溫,歸肝、胃經,具散瘀止血,消腫定痛之功效,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胸腹刺痛,跌撲腫痛。 炮制方法 1、三七: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2、三七粉:取三七,洗凈,干燥,碾細粉。 3、熟三七:取凈三七打碎,分開大小塊,用食用油炸至表面棕黃色,取出,瀝出油,研細粉。 4、三七片:取三七,洗凈,蒸透,取出,及時切片,干燥。 古方運用 1、吐血衄血:山漆一錢,自嚼,米湯送下。或以五分,加入八核湯。(《瀕湖集簡方》) 2、小兒傷寒,百日內患壯熱。用鐵鏵一斤,燒赤,水二斗,淬三七次,煎一半,入柳葉七片,浴之。(《圣濟錄》) 三七的食補用法 1、三七胡椒根煲豬肚 材料:三七、胡椒根、豬肚、豬脊骨、生姜。 制作:微火熱鐵鑊,放油熱鍋,下三七炒至微黃,晾后打碎;胡椒根稍浸泡;用生鹽洗凈豬肚、再沖凈;刀背敲裂豬脊骨。以上材料準備好之后一起與生姜下瓦煲,加入,武火滾沸后改文火煲約2小時,下鹽便可。 作用:驅寒祛濕、暖胃消積。 2、木耳三七紅棗湯 材料:黑木耳、三七、紅棗、生姜。 制作:將黑木耳浸軟,去頭切碎,三七洗凈切碎或打碎,紅棗洗凈拍松去核,將所有材料和姜片放入鍋中,加水,大火滾后,中火再煮2小時左右,最后加入適當鹽調味即可。 作用:具有滋肝補肺,和胃健脾的作用。適用于體虛貧血、氣短咳嗽、脾胃不和的人飲用。
3、三七丹參川芎燉烏雞 材料:三七、丹參、川芎、黨參 、烏雞、紅棗、生姜。 制作:藥材稍浸泡;烏雞去臟雜、尾部,洗凈;紅棗去核。一起與生姜放下燉盅,加入冷開水,加蓋隔水燉2個半小時便可。 作用:三七、丹參、川芎都是具有通經、活絡、祛瘀、護心、益氣功效的中藥,烏雞氣味平和,將這些材料合而為湯,有通經絡、祛瘀養心的功效,是冠心病患者的平日食療的好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