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公眾號【糖尿病家庭調養】微信號:jiankangbaizhen 各位糖友大家好,我是糖友圈的張醫生,張榮超,馬上就是圣誕節了,提前祝大家圣誕快樂。今天跟大家一起學習,糖尿病五架馬車之一的血糖監測。 血糖監測已成為現代糖尿病治療“五駕馬車”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成為調整醫生治療策略的依據,也在糖友自我管理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被學術界譽為自胰島素發現后糖尿病領域的主要成就之一。 血糖監測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結果有助于評估糖友糖代謝紊亂的程度,制訂合理的降糖方案,同時反映降糖治療的效果并指導治療方案的調整。 目前臨床上血糖監測方法 包括利用血糖儀進行的毛細血管血糖監測、動態血糖監測(CGM)、糖化白蛋白((GA))和糖化血紅蛋白(HbA1c)的檢測等。 其中毛細血管血糖監測包括患者自我血糖監測(SMBG)及在醫院內進行的床邊快速血糖檢測(POCT),是血糖監測的基本形式,HbA1c是反映長期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標準,而動態血糖監測CGM和糖化白蛋白(GA)反映近期血糖控制水平,是上述監測方法的有效補充。 一、毛細血管血糖監測 毛細血管血糖監測能反映實時血糖水平,評估餐前、餐后血糖、和飲食、運動、情緒等,以及藥物對血糖的影響,也能夠及時發現低血糖, 有助于為糖友制訂個體化生活方式和藥物干預方案,提高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糖友日常管理的重要手段。 毛細血管血糖監測的方法只能用于對糖友血糖的監測,不能用于診斷。在糖友自我監測過程中,使用者的操作技術也是影響血糖測量結果精準性的關鍵因素,以下3個步驟可規范糖友的操作。 (1)測試前的準備:準備采血工具、血糖儀和血糖試紙,應嚴格按照血糖儀操作說明書的要求進行操作,并在血糖儀產品適宜的操作溫度范圍內進行;清潔采血部位(如指腹側面),可用肥皂和溫水將手(尤其是采血部位)洗干凈,并用干凈的餐巾紙或棉球擦干;清潔后將采血部位所在的手臂自然下垂片刻,然后按摩采血部位并使用適當的采血器獲得足量的血樣,切勿以擠壓采血部位獲得血樣,否則組織間液進入會稀釋血樣而干擾血糖測試結果。 (2)測試中的要求:建議一次性吸取足量的血樣量(某些滿足二次加樣設計的血糖儀可以允許吸二次血樣);在測試中不要按壓或移動血糖試紙、血糖儀等。 (3)測試后的要求:記錄血糖測試結果,如果測試結果可疑,則建議重新測試一次。若仍有疑問,則應咨詢醫護人員或與血糖儀產品廠家聯系。在確定原因和咨詢醫護人員前,請務必不要更改當前的糖尿病治療方案;取下測試用的血糖試紙,并與針頭一起丟棄在適當的容器中;將血糖測試用品(血糖儀、血糖試紙、采血器等)存放在干燥清潔處。 二、血糖監測頻率: 使用口服降糖藥者可每周監測2~4次空腹或餐后2h血糖,或在就診前一周內連續監測3d,每天監測7點血糖(早餐前后、午餐前后、晚餐前后和睡前)。 糖化血紅蛋白(HbA1c): 糖化血紅蛋白(HbA1c)是反映既往2~3個月平均血糖水平的指標,在臨床上已作為評估長期血糖控制狀況的金標準,也是臨床決定是否需要調整治療的重要依據。無論是1型糖尿病還是2型糖尿病均,降低糖化血紅蛋白HbA1c就可以降低糖尿病微血管及大血管并發癥的發生。 監測頻率: 根據《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的建議,在治療之初至少每3個月檢測1次,一旦達到治療目標可每6個月檢測1次。 三、糖化白蛋白(GA)糖化白蛋白是血中葡萄糖與白蛋白結合的產物。 由于白蛋白在體內的半衰期較短,只有17~19d,所以糖化白蛋白水平能反映糖有檢測前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糖化白蛋白測定方法簡易、省時且不需要特殊設備,可廣泛適用于基層醫療單位。中國人糖化白蛋白(GA)正常參考值為10.8%~17.1%。 由于糖化白蛋白(GA)對短期內血糖變化比HbA1c敏感,通常認為 糖化白蛋白(GA 測定可反映糖友近2~3周內的平均血糖水平, 是評價糖友短期糖代謝控制情況的良好指標,尤其是對于糖友治療方案調整后療效的評價。 四、呋喃葡萄糖1,5-AG呋喃葡萄糖的含量在多元醇糖類中僅次于葡萄糖,在糖尿病患者中顯著降低,可準確而迅速地反映1~2周內的血糖控制情況, 尤其是對餐后血糖波動的監測具有明顯優越性,但目前應用的不是很多 五、動態血糖監測CGM動態血糖監測CGM是指通過葡萄糖感應器監測皮下組織間液的葡萄糖濃度而間接反映血糖水平的監測技術,可提供連續、全面、可靠的全天血糖信息,了解血糖波動的趨勢,發現不易被傳統監測方法所探測的隱匿性高血糖和低血糖。可發現因食物種類、運動類型、藥物品種、精神因素、生活方式等因素引起的血糖變化;或了解傳統血糖監測方法難以發現的餐后高血糖、夜間低血糖、黎明現象、Somogyi 現象等; 目前動態血糖監測作為一種新型的血糖監測技術,動態血糖監測CGM檢查還較為昂貴,因此在實際應用過程中,要掌握好監測的適應證和時機。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血糖監測技術不斷涌現,我們糖友也要適當了解不同方法監測的意義,合理選擇檢測指標,避免一味追求新技術、新方法帶來的經濟負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