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物理學晴朗天空上的兩朵烏云: ①邁克遜-莫雷實驗——相對論(高速運動世界), ②熱輻射實驗——量子論(微觀世界); 33、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物理學的三大發現:X射線的發現,電子的發現,放射性的發現。 34、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有兩條基本原理: ①相對性原理——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中,一切物理規律都是相同的; ②光速不變原理——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變。 狹義相對論的其他結論: ①時間和空間的相對性——長度收縮和動鐘變慢(或時間膨脹) ②相對論速度疊加:光速不變,與光源速度無關;一切運動物體的速度不能超過光速,即光速是物質運動速度的極限。 相對論質量:物體運動時的質量大于靜止時的質量。
35、愛因斯坦還提出了相對論中的一個重要結論——質能方程式:E=mc2。 36、1897年,湯姆生利用陰極射線管發現了電子,指出陰極射線是高速運動的電子流。說明原子可分,有復雜內部結構,并提出原子的棗糕模型。190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37、1909-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和助手們進行了α粒子散射實驗,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由實驗結果估計原子核直徑數量級為10 -15 m 。 38、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現天然放射現象,說明原子核有復雜的內部結構。 天然放射現象:有兩種衰變(α、β),三種射線(α、β、γ),其中γ射線是衰變后新核處于激發態,向低能級躍遷時輻射出的。衰變快慢與原子所處的物理和化學狀態無關。
39、1919年,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氮核,第一次實現了原子核的人工轉變,發現了質子,并預言原子核內還有另一種粒子——中子。 (盧瑟福) 40、1932年,盧瑟福學生查德威克于在α粒子轟擊鈹核時發現中子,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41、1934年,約里奧-居里夫婦用α粒子轟擊鋁箔時,發現了正電子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42、1896年,在貝克勒爾的建議下,瑪麗-居里夫婦發現了兩種放射性更強的新元素——釙(Po)鐳(Ra)。 43、1939年12月,德國物理學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轟擊鈾核時,鈾核發生裂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