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增液承氣湯藥方詳解研討 本資料由朱永庫老人,在研究學習中醫方劑學.《中醫藥方精選網》和多名老中醫經驗資料后所編輯,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時,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增液承氣湯藥方的詳解和研討,供有緣人對癥選藥 組成;玄參30克 麥冬24克 細生地24克 大黃9克 芒硝4.5克(包) [功用] 滋陰增液,瀉熱通便。 [主治] 陽明溫病,熱結陰虧證。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脘腹脹滿,口干唇燥,舌 苔薄黃或焦黃而干,脈細數。 本方專為溫熱病熱結陰虧的便秘而設,臨床運用時應以大便秘結, 口干唇燥,舌苔黃,脈細數為證治要點。 增液承氣湯 (《溫病條辨》卷2) [組成] 玄參一兩(30g) 麥冬連心八錢(24g) 細生地八錢(24g) 大黃三錢 (9g) 芒硝一錢五分(4.5g) [用法]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現代用法:水煎,芒硝溶服)。 . [功用] 滋陰增液,瀉熱通便。 [主治] 陽明溫病,熱結陰虧證。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脘腹脹滿,口干唇燥,舌 苔薄黃或焦黃而干,脈細數。 [病機分析] 本方證治,系由陽明溫病,熱結胃腸,津液受灼,或素體陰液虧損, 又患溫病,更傷津液所致。熱結陰虧,腸腑失潤,傳導失常,以致燥屎不行,脘腹脹 滿;燥屎內停,邪熱愈盛,陰津漸竭,大腸無陰津之濡潤,故腸中燥屎雖下之而不通, 此即吳瑭所言“津液不足,無水舟?!敝???诟纱皆?,舌苔薄黃或焦黃而干,脈細數 等,乃熱傷津虧之征。 [配伍意義] 本方所治,為熱結陰虧之證。故以滋陰增液,泄熱通便而立法。方中 重用玄參苦甘咸寒,入肺、胃、腎經,清熱養陰,《神農本草經》卷3謂其“主腹中寒 熱積聚”;麥冬甘微苦微寒,人肺、心、胃經,養陰生津,《本草綱目》卷16謂其“主 心腹結氣,傷中傷飽,……消谷調中”;生地黃甘寒,人心、肝、腎經,滋陰生津潤燥, 《名醫別錄》卷1謂其“主男子五勞七傷……利大小腸,去胃中宿食,補五臟,內傷不 足”,三藥相配,補而不膩,有滋陰潤燥,增液通便之功。大黃、芒硝軟堅潤燥,泄熱 通便。諸藥合用,甘寒濡潤,以滋陰清熱,咸苦潤降,以軟堅降泄,使陰液得復,燥屎 得下,熱結可除,是為“增水行舟”,攻補兼施之劑。正如吳瑭所說:“妙在寓瀉于補, 以補藥之體,作瀉藥之用,既可攻實,又可防虛”(《溫病條辨》卷2)。 本方的配伍特點在于滋陰藥與瀉下藥同用。該方系增液湯(玄參、生地黃、麥冬) 合調胃承氣湯去甘草組成,故名“增液承氣湯”。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專為溫熱病熱結陰虧的便秘而設,臨床運用時應以大便秘結, 口干唇燥,舌苔黃,脈細數為證治要點。 2.本方現代常用于治療急性傳染病高熱便秘,津液耗傷較重,以及痔瘡日久,大 便干燥不通,證屬熱結陰虧者。 [使用注意] 本方較寒下之劑藥力緩和,但也不能孟浪使用。吳瑭指出:“陽明溫 病,無上焦證,數日不大便,當下之,若其人陰素虛,不可行承氣者,增液湯主之。服 增液湯已,周十二時觀之,若大便不下者,合調胃承氣湯微和之”。又說:“陽明溫病, 下之不通,……津液不足,無水舟停者,間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氣湯主之”(《溫 病條辨》卷2)??梢姛峤Y陰虧,燥屎不行之證,應用下劑亦當審慎,以免燥屎未下, 而陰液更傷,致停藥后便結更甚。 [源流發展] 本方始見于清.吳瑭《溫病條辨》卷2,從組成來看,似從《備急千 金要方》卷9之生地黃湯衍化而來。該方用生地黃三斤,大黃四兩,大棗二枚,甘草一 兩,芒硝二合。上五味,合搗,令相得,蒸五斗米下熟,絞取汁,分再服。方中重用生 地黃滋陰撤熱;再以大黃、芒硝蕩滌熱結;少佐甘草、大棗甘潤益氣;酌用米湯護胃 氣,共成滋陰通便之劑。故該方實為后世“增水行舟”法之先導。原書載其“治傷寒有 熱,虛贏少氣,心下滿,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焙笫烙糜趥夭嵝熬脩?,陰 液耗傷,虛弱羸瘦,神疲乏力,口干舌燥,渴欲引飲,腹滿腹痛,大便不通,苔黃厚, 脈沉實者。吳瑭在此基礎上,創制增液承氣湯,以生地黃、玄參、麥冬滋陰增液與大 黃、芒硝通便瀉熱相合,標本兼顧,攻補兼施,使陰液得復,津液得下,洵為“增水行 舟”之法的代表方劑?!舵€京直指》增液承氣湯,系由本方加味而來,較本方增知母、 連翹、粘子、鮮石斛、人中黃、枳實,適用于溫邪乘胃,咳噦便閉,唇焦鼻干,舌黑黃 燥,譫語口渴。 .’[方論選錄] . 1。裴正學:、'溫邪傷陰,則潮熱煩渴,舌絳苔少,脈細而數,陰虛便結。單純攻下, 則津愈傷損,便愈燥結;單純滋陰,則溫邪不除,實結難下。須當滋陰與攻下雙管齊 下,方能標本兼顧,收效卓著。陰傷者邪熱之所致,方中大黃清熱瀉火以治其本為主; 生地、玄參、麥冬滋陰降火為輔;芒硝軟堅通便,玄參軟堅解毒,均為兼治。”(《新編 中醫方劑學》) ’ 2;冉先德:“溫病熱結陰虧,燥屎不行者,下法宜慎。.此津液不足,無水舟停,間 服增液湯(生地、玄參、麥冬),即有增水行舟之效,再不下者,然后再與增液承氣湯 緩緩服之,增液通便,邪正兼顧。方中生地、玄參、麥冬甘寒、咸寒,滋陰增液;配伍 大黃、芒硝苦寒、咸寒,泄熱通便,合為滋陰增液,泄熱通便之劑?!?《歷代名醫良方注釋》) , ’. . 3.趙紹琴,等:“增液承氣湯即增液湯加大黃、芒硝組成。方中玄參咸微寒,滋陰 降火,麥冬、生地甘寒,滋陰潤燥。三藥相配,補而不膩,有滋陰潤燥,增液濡腸之 功。大黃、芒硝泄熱軟堅,’攻下燥結。以增液湯滋陰之品,配伍硝、黃攻下之藥,是為 攻補兼施之劑?!?《溫病縱橫》) [評議] 關于本方的配伍,裴氏認為以“大黃清熱瀉火以治其本為主;生地、玄 參、麥冬滋陰降火為輔”;而冉、趙二氏認為以玄參、麥冬、生地滋陰增液,配伍大黃、 芒硝通便泄熱,邪正兼顧,攻補兼施。冉、趙二氏所論,其理較長。 [驗案舉例] 1.便秘(腸系膜淋巴結核,不完全性腸梗阻) 《張伯臾醫案》:某女,16歲。一 診:1974年2月23日。四月來低熱顴紅,形肉消瘦,經常腹痛腹脹,惡心嘔吐,大便 秘結。旬日來大便未解,得食進飲則吐,脘腹陣痛,右下腹觸及雞蛋大小之塊物,有壓 痛,口渴,脈細數,舌紅裂紋少津。陰液耗傷,腸液枯燥傳導失司而便秘,胃喜潤惡 燥,以降為順,下不通則上逆為吐,治當滋陰潤腸,下通則吐止。處方:生地12g,玄 參9g,麥冬9g,生川軍4。5g(后下),元明粉6g(分沖),枳實9g,郁金9g。3劑,水 煎服。二診:1974年2月25日。昨日大便1次,干結量少,腹痛嘔吐均減,低熱已 退,脈細數,舌紅乏液。胃腸陰液未復,仍守前法出入。處方:生地12g,玄參9g,麥 冬9g,生川軍6g(后下),元明粉6g(分沖),枳實9g,郁金9g,炒赤白芍各12g,生 甘草4。5g。2劑,水煎服。三診:1974年2月27日。今晨大便一次,量多溏臭,脘腹 痛均減,嘔吐亦止,已思納食,唯口渴顴紅,脈細,舌紅未潤。再應增液通腑,而輕其 劑。處方:前方生川軍改4.5g。3劑,水煎服。 按語:《素問.靈蘭秘典論》曰:“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蔽改c受病,或由 燥熱內結,或因氣滯不行,或氣虛傳導無力,或血虛腸道干澀,或陰寒凝結等等。本例 西醫診斷為腸系膜淋巴結結核,不完全性腸梗阻。據其低熱形瘦,舌紅裂紋少津,脈細 數等癥,知病延日久,耗傷陰液,不能輸布下潤腸道所致。治療當然不可一味峻下熱 結,否則必更傷其液,故方以滋陰潤腸,增水行舟,既獲通腑之效,又無傷陰之虞,即 所謂邪正兼顧也。 2.粘膜干燥癥 《新中醫》(1987,5:46):某女,44歲,1985年10月30日初診。 患者近月余口干渴,唇燥裂,鼻腔干痛,口腔粘膜干燥紅嫩,觸之發麻疼痛,致使近日 因懼痛難以進食,大便干結,二、三日一行,痛苦難言,舌質紅絳,無苔乏津,脈沉數 有力。此為燥熱傷胃陰、損津液而粘膜干燥,上竅失潤則痛,腸腑燥結則秘。治以增液 承氣湯加味,增津液,養胃陰,滋潤孑乙竅,增水行舟。處方:生地、玄參各30g,麥冬 25g,大黃8g,芒硝5g,石斛、玉竹、沙參各15g,甘草6g。2劑,水煎服。u月5日 二診:藥后大便通暢,唇干裂,口腔粘膜紅嫩麻痛皆減,鼻尚干,口略渴,藥已收效, 上方去沙參加天花粉15g,再進2劑,諸癥悉除。 按語:此例患者鼻粘膜干燥,大便燥結,此乃燥熱傷陰耗液,粘膜失潤,陽明燥 結,若只事通便必更傷陰液,故以增液承氣湯增水行舟潤下,佐以石斛、玉竹、沙參、 甘草養胃陰,潤諸竅。服藥四劑,津液得助,大便得通,粘膜滋潤,麻痛自已。 3.癃閉 《江蘇中醫》(1988,6:30):某男,28歲。發熱5天,初起惡寒,壯熱, 頭痛目赤,腋下有散在出血點。經治療后體溫已降,但小便涓滴量少,熱澀色赤,倦怠 乏力,口燥咽干,心煩不安,大便四日未行,下腹脹滿不適,舌紅赤,苔黃燥,脈細 數。證屬實熱壅結于下,腑實而膀胱氣化不行,津液已傷。;治宜增液通便導下,以利小 便。方取增液承氣湯加味:生地15g,麥冬、玄參、知母各12g,大黃(后下)lOg,芒 硝(化服)12g,白茅根30g。服藥后解大便4次,先為硬結糞塊,后為醬黑色溏糞, 小便亦明顯增多,繼以涼營養陰解毒之劑調治而愈。 4.牙痛 《四川中醫》(1990,2:31):1986年治一女性中年患者,兩側牙痛歷時1 年余,進食困難,牙周紅腫,痛甚流涎,伴頭暈,咽干,小便黃赤,大便干結難下,舌 質紅少苔,脈洪數。中醫辨證為腎水不足兼以陽明胃火上炎之牙痛。治療采取滋陰增 液,泄熱通便之法。增液承氣湯加減:生地30g,玄參15g,麥冬lOg,石膏30g,銀花 15g,牛膝lOg,知母、白芷、丹皮各9g,大黃、芒硝各6g。服3劑疼痛即止,未見復發。 5.癮疹 《四川中醫》(1990,2:31):某女,患癮疹4年,每夜發作,大便燥結2 -3日1次,舌干紅苔薄黃。中醫認為此由津液燥竭,水不足以行舟而致胃腸蘊熱熏蒸 肌腠所致。治以潤燥通腑,養陰增液,佐以涼血為法。增液承氣湯加減:生地20g,火 麻仁、瓜蔞仁、地膚子各12g,玄參、麥冬各lOg,當歸、赤芍、丹皮、蒺藜各9g,大 黃、芒硝各6g。前后共服30余劑,癮疹基本消除。 按語:增液承氣湯是治療因津液枯竭,水不足以行舟而腑中燥結不下一類病證的方 劑。其主要臨床表現是燥屎不行,下之不通。其基本病機是“熱結陰虧”,故凡符合該 病機的病證,如癃閉、牙痛、皮膚癮疹等,皆可以此方加減應用,即所謂“異病同治”之義。 [臨床報道] 1.腎功能不全 以本方加減,藥用大黃30g,枳實lOg,芒硝20g,生地黃30g;麥 冬30g,白茅根30g,桃仁lOg,豬苓12g,水煎服。治療流行性出血熱腎功能衰竭202 例,并另隨機設西藥對照組77例。結果:治療組顯效率為88.6%,總有效率為96%; 對照組顯效率為42.9%,總有效率為78%,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戶<0.01)L1j。 2.肛裂 應用本方加減:玄參、生地、麥冬各15g,生大黃7g(后下),芒硝5g。 便血加炒地榆、炒槐花;痛甚加枳殼、延胡索。若藥后大便次數增多、便溏,可將大黃 改為先煎或減量。每日1劑,水煎服。治療肛裂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齡最小 者14歲,最大者47歲;療程最短7天,最長5年。肛門局部檢查可見肛管皮膚全部裂 開。結果:治愈(裂口愈合,臨床癥狀消失)29例;好轉(裂口基本愈合,臨床癥狀 減輕)2例。平均服藥7劑L2j。 3。產后尿閉 應用本方加減:玄參30g,生地、麥冬各20g,大黃、芒硝各6g,車 前子30g,桔梗lOg。有感染發熱者加黃柏lOg,蒲公英50g。本組34例中,年齡最小 19歲,最大43歲,19~30歲25例,3l一40歲8例,43歲1例;其中初產婦27例, 二產婦6例,三產婦l例。結果:34例全部治愈,其中1劑治愈13例,2劑治愈19 例,3劑治愈2例L3j。 4.尋常痤瘡 應用本方加味:玄參15g,麥冬12g,生大黃lOg,生地20g,芒硝 6g,白花蛇舌草30g,生山楂lOg。加減法:皮損重而感染者,加黃連、生梔子、蒲公 英、地?。挥薪Y節、囊腫者,加貝母、白芷、夏枯草;皮脂溢出過多者,加生薏苡仁、 生白術、生枳殼;月經不調者,加桃仁、紅花、丹參、益母草。每日1劑,水煎兩次服 用,同時取其藥渣,另加入芒硝44g,白花蛇舌草120g,加水1000ml,煎水熏洗患處, 每日4—5次,每次20分鐘,20天為1療程。炙甘草鋅膠囊0.25g,滅滴靈O.2g。結 果:治療組110例,痊愈69例,顯效21例,有效1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5。5%; 對照組50例,痊愈17例,顯效10例,有效7例,總有效率68%,兩組經統計學處理 有顯著性差異”j。 5.流行性出血熱 以增液承氣湯加味l生地、玄參、麥冬、水牛角各30g,赤芍、 丹皮各15g,大黃30g(開水泡),芒硝30g(沖服),先服芒硝,后分次服上藥。治療 流行性出血熱少尿期危重型患者75例。結果:治愈73例,死亡2例。不能口服者可鼻 飼或保留灌腸,藥后3小時不瀉,重復硝、黃1劑,腹脹腸麻痹加枳實、厚樸各12g, 直至瀉下水樣便和有小便出為止??噬跫踊ǚ?5g,嘔吐加竹茹12g,呃逆加柿蒂9g, 逆傳心包、神昏譫語者加安宮牛黃丸L5j。 [附方] 承氣養榮湯(《溫疫論》卷上) 異名:養榮承氣湯(《重訂通俗傷寒論》)。 知母9g 當歸6g 生地黃12g 枳實9g 厚樸9g 白芍15g(原書未著用量)加生姜, 水煎服。功用:瀉熱通便,滋陰潤燥。主治:溫病數下亡陰,唇燥口裂,咽干渴飲,身 熱不解,腹硬滿而痛,大便不通者。 本方與增液承氣湯均能滋陰潤燥,通便瀉熱。但本方乃小承氣湯合四物湯去川芎之 . 辛燥,加苦寒咸潤之知母而成。方以小承氣湯瀉其熱結,以四物湯去川芎加知母以滋陰 養血清熱,為攻下熱結兼以滋陰養血之劑,治火盛燥血,液枯便秘之良方;而增液承氣 湯則由增液湯合調胃承氣湯去甘草而成,滋陰增液之力較前者為強。二方各有特點,應區別運用。 功用:瀉熱通便,滋陰潤燥。主治:溫病數下亡陰,唇燥口裂,咽干渴飲,身 熱不解,腹硬滿而痛,大便不通者 附方;承氣養榮湯 組成;知母9克 當歸6克 生地黃12克 枳實9克 厚樸9克 白芍15克 生姜2片 功用:瀉熱通便,滋陰潤燥。主治:溫病數下亡陰,唇燥口裂,咽干渴飲,身 熱不解,腹硬滿而痛,大便不通者 [附方] 承氣養榮湯(《溫疫論》卷上) 異名:養榮承氣湯(《重訂通俗傷寒論》)。 知母9g 當歸6g 生地黃12g 枳實9g 厚樸9g 白芍15g(原書未著用量)加生姜, 水煎服。功用:瀉熱通便,滋陰潤燥。主治:溫病數下亡陰,唇燥口裂,咽干渴飲,身 熱不解,腹硬滿而痛,大便不通者。 本方與增液承氣湯均能滋陰潤燥,通便瀉熱。但本方乃小承氣湯合四物湯去川芎之 . 辛燥,加苦寒咸潤之知母而成。方以小承氣湯瀉其熱結,以四物湯去川芎加知母以滋陰 養血清熱,為攻下熱結兼以滋陰養血之劑,治火盛燥血,液枯便秘之良方;而增液承氣 湯則由增液湯合調胃承氣湯去甘草而成,滋陰增液之力較前者為強。二方各有特點,應區別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