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汁 飲 (《溫病條辨》卷1) [組成] 梨汁 荸薺汁 鮮葦根汁 麥冬汁 藕汁(或用蔗汁) [用法] 臨時斟酌多少,和勻涼服;不甚喜涼者,重揚燉溫服。 [功用] 生津潤燥。 [主治] 溫病熱甚,肺胃陰津耗損證。口中燥渴,吐白沫,粘滯不快者。亦治雜病 肺胃陰津耗損證。 [病機分析] 溫熱病邪,最易灼傷陰津,胃津傷則1:3中燥渴;肺津傷則失其清肅, 且因熱邪灼津為痰,故發為吐白沫而粘滯不快。嘔吐、噎膈、不食等雜病,也可因損傷 肺胃陰津,而見上述諸癥。 [配伍意義] 溫病的治療,保津液即所以護正氣,故有“存得一份津液,便有一份 生機”之說。吳瑭謂:“此甘寒救胃陰之方也”(《溫病條辨》卷1),其實肺胃陰傷,皆可 應用。溫病灼傷肺胃陰津,本方中五物皆選用鮮汁,取其甘寒退熱、生津潤燥之功,藥 效勝于采用飲片煎湯。梨汁甘涼滋潤,清肺潤燥,益胃生津,《重慶堂隨筆》卷下謂梨: “凡煙火、煤火、酒毒,一切熱藥為患者,啖之立解。溫熱燥病及陰虛火熾,津液燔涸 者,搗汁飲之立效。”鮮葦根汁甘寒清熱,益胃生津,且清而不遏,滋而不膩,故養胃 潤燥而無留邪之弊。麥門冬汁滋陰清熱生津,人肺、胃經,亦能救肺胃津傷。熱邪不獨 藕汁甘寒清熱,涼血散瘀。五汁相須為用,共成甘寒生津,清熱潤燥之功。蔗汁亦屬甘 潤生津之品,故可用之以代藕汁。在古代無輸液條件的情況下,運用本方補充人體的水 分、礦物質及維生素,糾正水及電解質平衡失調,具有一定的意義。 本方的配伍特點是:以新鮮亦藥亦食之品的汁液為主組方,既可甘寒生津,又能清 熱潤燥,而無粘滯戀邪之弊。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凡溫病熱甚(持續發熱,且體溫較高),出現口渴者,即可應用本 方。雜病之津液損傷,見口渴,吐白沫而粘滯不爽者亦可用之。 2。加減法 原書云:“欲清表熱,則加竹葉、連翹;欲瀉陽明獨勝之熱,而保肺之 化源,則加知母;欲救陰血,則加生地、元參;欲宣肺氣,則加杏仁;欲行三焦開邪出 路,則加滑石。” 3.本方現代可用于治療各種疾病并發的水及電解質平衡失調,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源流發展] 五汁飲一方首見于《醫宗金鑒》卷42,由蘆根、荸薺、甘蔗、竹瀝 及姜汁組成,治療嘔吐傷津,具有潤燥止吐之功。吳瑭去方中的甘蔗、竹瀝及姜汁,再 加梨汁、麥冬汁及藕汁,增強了養陰生津之效,廣泛用于溫病熱甚津傷之證。其后,俞 根初原著、徐榮齋重訂之《重訂通俗傷寒論》亦載有五汁飲,由竹瀝、梨汁、萊菔汁各 二瓢,鮮石菖蒲汁一小匙及薄荷油三滴組成,可辛涼潤肺,生津化痰,治療外感秋燥傷 肺,爍津液而化粘痰,咳嗽痰吐質粘,斯師《醫宗金鑒》及《溫病條辨》兩方,而別有 新意矣。 [方論選錄] . 1。張秉成:“治手太陰溫病口渴者,此湯主之。夫溫病之來,皆從口鼻而人,無不 先傷肺胃。倘肺胃之陰素傷,則津枯液涸之象早見,一班急以甘寒之屬滋液救焚,其無 形之邪不清自解。故方中五物,皆用鮮汁,取其甘涼退熱,而其力較干者煎湯為尤甚。 且五物之中,雖皆屬甘寒,而各自為用。如梨之清肺,蘆之清胃,二味皆能流利大腸。 溫邪雖屬無形,恐內有痰滯,荸薺可以消導之。熱傷陰血,則血熱相瘀,藕汁可以行散 之。甘蔗甘平,和中養胃,一如方中用甘草之意,此亦善于立方者耳。”(《成方便讀》 卷3) 2.冉小峰:“五汁飲是療效性清涼飲料的典型處方之一,作為治療熱性病的輔助藥 物,具有清熱養陰的作用,實際應用時,各種新鮮水果汁均能應用,不必限于原方的藥 物規定。”(《歷代名醫良方注釋》) [評議] 張氏指出本方五物皆用鮮汁,功力較干者煎湯為好;冉氏認為,本方屬清 涼飲料,各種新鮮水果汁均能使用,不必受原處方的限定。這些均為經驗之談,可資臨 床參考。 [驗案舉例] 1.不食 《吳鞠通醫案》:慶室女,16歲。不食十余日,諸醫不效,面赤,脈洪, 與五汁飲降胃陰法,兼服牛乳,三日而大食矣。 2.低熱 《吳鞠通醫案》:邱,18歲。溫熱愈后,午后微熱不除,脈弦數,面赤, 與五汁飲三日,熱退進食,七日痊愈。 3.噎膈 《吳鞠通醫案》:傅,55歲。先因酒樓中飲酒,食燒小豬響皮,甫及下咽, 即有家人報知朋友兇信。隨即下樓尋車,車夫不知去向,因步行四、五里,尋其至友救 難。未遇,又步行四里,又未遇,渴,急飲冰鎮烏梅湯一、二碗,然后雇車回家。心下 隱隱微痛,一月后痛有加,延醫調治一年不效。次年五月飲水一口,胃中痛如刀割,干 飯不下咽已月余矣。閏五月初八日,計一粒不下已十日,骨瘦如柴,面赤如赭,脈沉洪 有力,胃中痛處高起如桃大,按之更痛不可忍。余曰:“此食隔也,當下之。”因用大氣 承氣湯加牽牛,作三碗。伊家見方重不敢服,求簽而后服一碗,痛至臍;服二碗,痛至 小腹;服三碗,痛至肛門,大痛不可忍,又不得下;于是,又作半劑,服一碗,外加蜜 導法,始下大如雞蛋之物,黑而有毛,堅不可破。次日先吃爛面半碗,又次日飲粥湯, 三日食粥,五Et吃干飯矣。下后所用者,五汁飲也。 按語:以上3案皆為吳瑭的驗案,案1是胃陰不足之不食,用五汁飲益胃陰而三日 大食;案2是溫病瘥后余熱不除,由陰津損傷所致,用五汁飲而熱退;案3是食隔致 病,經用攻下方藥,堅積得除,隨后即用五汁飲滋陰益胃善后。病證表現雖然不一,但 胃陰不足的病機卻是共有的,故可用五汁飲異病同治。
|